■ 林希茜
自2018年《關于促進本市鄉村民宿發展的指導意見》發布以來,上海鄉村民宿快速發展,并以第十屆花博會為契機迎來爆發式增長。隨著后疫情時代旅游市場的強勁復蘇,本市鄉村民宿進入創新轉型發展新時期。
一是從規模上看,目前各區鄉村民宿蓬勃發展。本市獲得證照的鄉村民宿共有535家,其中崇明區379家、浦東新區78家、金山區43家、奉賢區14家、青浦區11家、嘉定區4家、寶山區2家、松江區2家、閔行區2家。另,崇明區有690家“崇明農家”通過備案,但尚未取得區星級精品民宿稱號。
二是從經營方式上看,有自營、租房經營及集團經營三種模式,以個體形式經營的397家,以公司名義經營的138家,逐漸涌現出專業化、規?;推放苹泥l村民宿經營主體。
三是從發展形態上看,既存在單體經營的特色鄉村民宿,也存在連片規模化經營的鄉村民宿集群,單棟建筑普遍規模在6-7間客房,平均投資額約380萬元。
四是從盈利模式上看,盈利多元化趨勢明顯,除了住宿收入來源外,餐飲、主題活動、創意設計、特色產品和農產品銷售的收入占比越來越高。部分鄉村民宿集聚區探索出發展鄉村民宿“底樓經濟”的復合盈利模式。
五是從經營品質上看,注重資源特色、主題特色、氛圍特色、空間特色、服務特色、餐飲特色、活動特色、管理特色等品質發展。目前全市共有117家市級星級鄉村民宿,其中五星級30家、四星級52家、三星級35家。
六是從預定方式上看,從原來的游客直接向鄉村民宿經營者預定為主、平臺預定為輔的方式,逐步轉變為以平臺為主要預定方式(平臺預定量占比從2019年的24%提高到目前的89%)。
七是從消費群體上看,已經從銀發市場發展為親子、研學、商務、年輕一代等網紅打卡地。2023年,熱門樂園周邊鄉村民宿外地客源約占60%,親子市場約占90%,不同時段入住率較為均衡;其他鄉村民宿本地客源約占80%,親子市場約占50%,假日經濟明顯;農家樂形式以銀發市場為主。
一是發展層次差異較大。不同地區鄉村民宿平時入住率差異較大,2023年,熱門樂園周邊鄉村民宿工作日、雙休日約為70%;其他地區鄉村民宿工作日約為30%,雙休日約為50%(節假日入住率均在80%左右,比例一致)。不同層次鄉村民宿品質差異較大,星級鄉村民宿硬件設施、服務水平標準較高,部分鄉村民宿農戶自主經營、具有典型的農家特色。不同品質鄉村民宿價格差異較大,鄉村民宿客房平均價格約400元/間/夜;五星級鄉村民宿客房工作日價格約800元/間/夜,周末、節假日可達1200元/間/夜以上,且一房難求;農家樂形式平均價格約200元/間/夜。
二是市場需求轉變較快。受疫情防控影響期間,本市鄉村民宿成為市民游客“微度假”新選擇,雙休日、節假日鄉村民宿入住率約為80%,工作日鄉村民宿入住率約為60%。2023年,隨著市民游客長途出游需求的釋放、消費能力的下滑、“特種兵式旅游”“炊事班旅游”等新興旅游方式的出現,以本地客源市場為主的崇明等遠郊地區鄉村民宿工作日、雙休日的入住率下降約30%,假日經濟特征愈加突出,對鄉村民宿產品品質和活動體驗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是經營水平參差不齊。鄉村民宿普遍存在“單打獨斗、各自為戰”,受限于體量規模難以實現住宿、餐飲、娛樂休閑等綜合發展。部分鄉村民宿選址存在盲目性、隨意性,未與所在鄉村發展緊密聯系。部分鄉村民宿主缺乏品牌意識,在裝修設計、主人服務、平臺運營、日常經營、聯動發展等方面存在不足,工作日、淡季“被動等客”,競爭力較弱。部分鄉村民宿從業人員缺乏系統專業培訓,服務水平參差不齊。部分鄉村民宿與文體旅發展缺乏有效聯動,文化特色不明顯,缺乏故事性,遺失鄉村性。
四是管理能級有待提升。本市用地限制、農民宅基地翻建政策等偏嚴,品牌企業和社會資本投資不足。市級層面缺少統一的鄉村民宿建筑、消防、食品、衛生、環保(水源保護地)等標準及實施細則,各涉農區以上相關標準不一,各鄉鎮執行松緊不同。鄉村主題酒店、鄉村民宿沒有分類管理,缺少針對性的指導標準、支持政策和配套管理,資源集聚效益不強,部分鄉村民宿發展自發無序。有的涉農區對市級政策落實不到位,有的涉農區鄉村民宿執法頻繁、管理過度、責任部門不清晰,增加了持證鄉村民宿的經營成本。
一是形成部門合力,統籌推進鄉村民宿發展。加快制定鄉村旅游(民宿)的用地實施細則,房屋(特別是空斗墻)設計、修繕、改造標準及實施細則,消防標準及實施細則,環保(水源保護地)實施細則。各涉農區切實承擔主體責任,積極落實配套政策,加強區域內鄉村民宿布局規劃,進一步優化相關辦事流程,明確事中事后監管職能。各鄉鎮加強區域范圍內的鄉村民宿規劃執行、治安、消防、村容村貌、建筑質量、日常監管等相關工作,開展聯合執法檢查,避免多頭頻繁檢查,進一步降低鄉村民宿經營成本。
二是加強頂層設計,引導鄉村民宿集聚發展。推動各涉農區制定鄉村民宿發展規劃,引導鄉村民宿在重點區域集聚發展。發揮本市郊野的生態優勢,通過合理的土地流轉,吸引周邊農民將民宅用于發展鄉村民宿,建設一批鄉村民宿集聚發展示范村,形成“一家一品、一村一特”的發展格局。加強鄉村民宿集聚區所在村的生態環境保護、公共設施配套、文旅服務配送,發揮鄉村民宿綜合價值,賦能鄉村發展。
三是引入金融資本,引導鄉村民宿品牌發展。借鑒全國鄉村民宿發展經驗,發揮城市金融資本優勢,采取股權合作的方式盤活鄉村資源,引導和支持社會資本、集體經濟組織等參與品牌化、高端化、連鎖制鄉村民宿經營。各相關部門形成合力,市、區共同推進,打造1-2個以郊野、生態、休閑為特色的鄉村民宿集群品牌,在全國樹立超大型城市美麗鄉村的鄉村民宿發展典范。
四是加強標準宣貫,引導鄉村民宿品質發展。對標中高端酒店品牌服務標準,加強鄉村民宿床品布草、衛生清潔、洗滌消殺、基礎功能設施等的要求,突出鄉村民宿主人服務和空間、氛圍、主題、活動等特色,通過標準化手段持續提升鄉村民宿的硬件設施、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
五是發展“鄉村民宿+”,促進鄉村民宿經濟發展。引導鄉村民宿與當地特色經濟結合,激活鄉村空間價值,助力特色農產品、文創產品等銷售,帶動鄉村新業態發展和周邊經濟復興。引導鄉村民宿聯動周邊文化旅游資源,提升產品品質和內涵,延長游客區域逗留時間,提高游客區域忠誠度,提升游客消費水平。鼓勵鄉村民宿與品牌旅行社合作,進一步拓展工作日和淡季客源市場,吸引鄉村研學、商務差旅等人群入住,提高整體收入水平。鼓勵鄉村民宿建立靈活的價格機制,探索開發銀發旅游市場,形成“市民滿意、民宿獲益”的雙贏局面。
六是發揮協會作用,引導鄉村民宿加強行業自治。鼓勵鄉村民宿協會加強與品牌企業合作,促進鄉村民宿配套業態發展,加強布草清潔、物料設施、文創開發等的規模化采購,加強鄉村民宿集聚區餐飲供應、交通接駁、電子商務平臺運營等聯動,形成行業、區域發展合力。鼓勵鄉村民宿協會組織相關培訓、交流、推廣活動,培育一批特色鮮明的鄉村民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