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俊
杭州市余杭區自2019年出臺加強農村職業經理人培育工作實施辦法以來,全區已入職農村職業經理人22人。這是余杭區對浙江省“兩進兩回”行動的具體落實,也是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全新嘗試。
一是出臺招引政策,創新人才應用體系。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強余杭區農村職業經理人培育工作的實施辦法》《關于明確農村職業經理人所在企業團隊組建與績效考核等事項的通知》等文件,明確目標任務及招聘的人員條件、程序、時間、聘期等,搭建了區域性交流平臺,逐步打造區域性鄉村人才應用體系。二是明確職能職權,提供人才展示舞臺。厘清村委與農村職業經理人“到位不越位、盡職不越權、參與不干預”,村屬企業負責村級資源、資產運營,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參與制定村屬企業章程,通過股東代表大會表決參與村屬企業重大運營事務,維護本股份經濟合作社及股東的合法權益。將職業經理人從村行政事務性工作中脫離出來,聚焦主要精力于村經濟事務。如小古城村聘請職業經理人后推出彩虹滑道、露營基地等項目,節假日游客量達到4000人以上。三是落實福利政策,解決人才后顧之憂。農村職業經理人的基本年薪從2019年的15萬元提高至18萬元。國家規定的五險一金享受內容和標準,按國家有關規定執行。節假日福利由所在村按照村班子成員標準發放,費用由村承擔。每年一次區級醫院健康體檢由鎮街安排,經費由鎮街承擔。對于年齡、職稱和學歷符合余杭區“三農”人才補貼條件的,同等發放三年總計7-12萬元不等的安家從業補貼。子女在當地有就學需求的,由所在鎮街協調解決。
一是結合專業背景,為項目落地提供保障和支持。在招聘農村職業經理人時,各村結合本村實際,明確了所聘崗位學歷要求,匹配接軌鄉村發展方向。如閑林村,因地處城鄉結合部,集體經濟比較發達,集體資產和可用資金比較多,招聘具有金融管理背景的職業經理人,擬定了閑林村集體經濟發展規劃,落實了房產租賃、資金增值方案,得到了村兩委的好評。二是加強培養提能,瞄準現實需求精準施策。邀請農創客、農業經營主體、區鄉村人才協會會員和優秀村社干部代表,借助校地合作平臺,開展交流分享和培訓學習,激活鄉村人才活力,促進多種形式合作。目前每季度開展1次以上交流座談會,每年開設集中提升培訓1次以上,交流成功經驗,研究創新發展舉措。三是支持團隊運營,強化培養激勵舉措。對因工作需要組建運營團隊(原則上人數3人及以上)的,根據年終對團隊的考核結果給予10-20萬元的工作經費補助。農村職業經理人及團隊成員人事檔案納入鎮街管理,組織、工會等關系遷入招聘村。由鎮街和村實行季度曬績管理,將年薪總額的20%作為日常績效工資,形成比學趕超氛圍。
一是推動農村高質量發展。以農村職業經理人為媒介,多渠道推動項目落地。如永安村農村職業經理人推動16家單位企業參與全村1500畝核心區塊的數字農業項目,促進村民增收。二是激發集體經濟內生動力。通過建立區域結對、校地合作等機制,實現“內生”與“外援”雙輪驅動發展。如徑山村農村職業經理人帶動徑山民宿等項目孵化;半山村職業經理人推動小強書屋項目落地等,提升村級集體經濟增收百萬元,以本地優勢激發了村級集體經濟內生動力。三是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通過“互聯網+農業”為主的新型業態,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普寧村主辦新春網上花卉節,增加收成;永安村推廣稻米電商銷售,加強當地農業內生性發展。
通過農村職業經理人“新興力量”,激活傳統農業一二三產再添新動力。針對余杭區永安村稻作產業受限于滯洪區和永久性農田保護區產業單一的情況,經過農村職業經理人策劃運營,跳出原先水稻生產單一功能,創建智慧大腦、數字認養、智慧游覽等板塊,實現數字化全產業鏈發展,“永安大米”2022年累計銷售額達1900多萬元。
發揮農村職業經理人“鯰魚效應”,推動鄉村接納城市思維方式,實現相輔相成,協同發展。如農村職業經理人在余杭區彭公村調研后,結合當地良好的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資源,提出打造戶外運動與康養休閑的體驗式文化村落,在村委書記支持下,以組建跑團形式融入村民生活,分享運營理念,啟動草裹泥風貌民宿建設。
通過打造網紅打卡點等鄉村跨界模式,帶動城鄉觀念融合,助力農戶增收。如余杭區小古城村職業經理人通過打造彩虹滑道、古精靈樂園、苕溪營地等網紅IP吸引流量,串聯規劃卡丁車、農場體驗等一系列娛樂體驗新項目,讓游客留在農村,逐步帶動村內竹筍、茶葉產業發展,該村2022年全年接待游客30萬人次,村集體經營收入285萬元。
引導招聘村的村民關注農村職業經理人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過程中的作用和貢獻,幫助村民認識市場定價機制和報酬實現形式,開展多種形式活動促進農村職業經理人融入鄉村社會。要注重從本鎮街或附近縣域的致富創業帶頭人、外出務工經商返鄉人員、本土大學畢業生、退役軍人中選拔培養農村職業經理人,將農村職業經理人培育納入農村實用人才培養計劃。
在黨組織領導下,理清村委會、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和農村職業經理人的權責邊界。村班子成員主要負責村級日常行政性事務和村民的服務管理,積極支持農村職業經理人履職;村屬企業負責村級資源資產運營;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監管村屬企業運營,行使重大事項的決策權,維護村集體及成員的合法權益;將農村職業經理人從村行政事務性工作中脫離出來,專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
對于新產業新業態,按照鼓勵創新原則,留足發展空間,同時堅守質量和安全底線,避免簡單禁止或放任不管。對看得準、有前景的新業態,要引導其健康規范發展;對一時看不準的,應設置必要“觀察期”,及時應對新發生問題。要保持培育新產業新業態的歷史耐心,加強部門間的溝通協調,做好統籌規劃工作,注重規范性指導。
要不斷完善業績評價體系,把農村職業經理人的職責與發展目標相結合,把每項重點任務落實到農村職業經理人的績效評價中去,日常曬績評價與年終評價相結合,及時兌現獎懲措施,總結經驗教訓。借鑒農業職業經理人的職業培訓、資格認證、技能等級認定、職稱評審、業績考核等措施,將符合條件的農村職業經理人納入人才儲備庫并動態管理。為農村職業經理人延展職業通道和拓寬上升空間,推進職業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