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卉,嚴加平,朱志丹,劉文靜
(1.揚州市職業大學 紡織服裝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9; 2.揚州大學 美術與設計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9;3.揚州禮好錦繡研究院,江蘇 揚州 225009)
江南地區自古繁華富庶、土地肥沃,明清以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飛速發展,江南地區紡織技術愈發成熟。富家以“閨房繡樓”為貞,貧者以紡織“江南地區善織巧繡”為業,使得刺繡用品廣泛出現在尋常百姓人家。人們的衣著起居,多以刺繡為飾,喜慶節日用繡更甚,納紗繡針法開始興盛。居室之內大至門簾帳沿、被服枕套,小至鏡袱香囊、絹帕筆袋,民間婚嫁用的奩具用品更多采用納紗繡。經歷明清兩代的熏染和浸潤后,江南民間納紗繡承續“形意結合”的創作形式,在刺繡圖案上追求形式美與內容美的統一,使民俗化、世俗化的吉祥觀念得以酣暢淋漓的表達。其中題材內容、針法表達、色彩表現和構圖程式等方面形成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藝術特征,成為認知地方民族精神和民俗旨趣的重要窗口之一。
目前針對納紗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其發展歷程的梳理及針對不同地域中納紗繡的代表針法進行藝術特色分析,如張躍蓉[1]從納紗的發展歷程對中國納紗繡藝術進行了整理;陳默溪[2]、趙君一等[3]針對納紗繡中代表黔東南地域特色的戳紗針法在材料選擇、繡制技法、造型方法和色彩搭配等方面進行了探討。然而針對江南地區納紗繡的藝術特色進行系統研究較少,對其現代化應用的研究更是微乎其微。本文以江南地區民間納紗繡為研究對象,通過實物分析的方法對其藝術特色進行梳理,并在現代中式服裝中進行設計實踐,進而發掘其中所蘊含的地方民俗內涵與審美意識,以期為納紗繡傳承與發展提供方法,為現代設計創新增添更加多元的民俗素材。
《正字通》:“納,衣敝補也”。納紗繡作為紗繡的一種,民間又稱“穿紗”“戳紗”“紗繡”等[1],是以強度高、不易變形的篩絹為繡底,按照紗眼有規律地用色絲線戳納成紋的刺繡技法[2]。納紗繡工藝示意圖見圖1,針路規律勻整、花紋凸出,有強烈的秩序感和裝飾效果,具有幾何構成的特點。因其工藝繁復,明清時期常為皇家所用。帝王、公卿、諸侯在祭祀、登基、朝賀等重大禮儀場合所穿戴的冕服上均可見其身影,納紗繡在明清時期逐漸興盛。
江南地區的手工業歷來較為發達,其突出優勢更是在于絲織業。明嘉靖隆慶年間至萬歷年間的一百年是江南絲織業增長最快速的一段時期。明代后期,江南逐漸成為全國絲織業中心,各色刺繡技藝在江南地區交融生發,納紗繡工藝也得到長足發展。編戳繞扣、鋪挑網摘,精工細作遠超前代。明代文學家田藝蘅在《留青日札》一書中描述道:“閨中習尚,除紡織挑花外,恒以納紗、打子為貴”[3],可見納紗繡技藝之精細。
至清代,納紗繡工藝在江南地區已愈臻成熟,皇家貢品多選用江南地區的繡品,周壽昌所著的《思益堂集》描寫道:“成哲親王五十歲賜壽物單,一對納紗掛屏”[4],其中納紗掛屏乃蘇州繡制。
至民國時期,納紗繡逐漸深入到江南百姓的生活之中,人們在日常用品中常使用納紗繡裝飾和美化生活,以期對生活進行美好的祝福和護佑,如壽禮時使用的納紗掛屏(見圖2),婚禮時使用的帳沿飄帶(見圖3)。
歷代納紗繡的使用見表1。自明代以來,納紗繡在江南民間適用范圍逐漸擴大,由皇家逐步走向民間,涉及到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

表1 適用范圍及常見物品Tab.1 Scope of application and common articles
江南民間納紗繡是在傳統納紗繡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具有江南地域特色的手工藝術形式。明清時期常用于民間生活用品及服飾的局部點綴,各種人物、花鳥、山水題材無不納入納紗繡的表現范疇[5]。作為江南民俗文化在刺繡上的生動反映,憑借其艷麗的色彩和幽雅的風姿,江南民間納紗繡在藝術表現上具有區別于其他地區納紗繡的鮮明特色,主要體現在工藝技法、構圖程式、圖案元素和色彩搭配4個方面。
江南民間納紗繡繡品中凝聚著女性對美好生活的祝福祈愿,傾注了繡者的心血智慧和滿腔情思[6],江南民間納紗繡品基本針法與其他地區納紗繡針法較為相似,但受蘇繡精工細作的影響,其分類更為細致。按行針方式可分為納紗、戳紗和纏紗3種。
2.1.1 納 紗
納紗,針路密綴并列,規律勻整。因遵照經緯紗本身走向,一般以橫直及45°傾斜針腳為主,納紗工藝如圖4所示。繡品花紋凸出,配色鮮艷明快,具有密而不繁、繁而不亂的藝術特色,裝飾效果強烈。在江南民間繡品中常以具有強烈織紋感的像素形式出現。
2.1.2 戳 紗
戳紗,與納紗密集排列的視覺面不同,其針法以跨越固定偶數數量的經緯紗為單位“垂直穿刺”,呈錯落有致且有一定孔洞效果的視覺特色,多用于織物紋樣邊緣或細節裝飾部分,戳紗工藝見圖5。戳紗在針法表達上與納紗極為相似,最大的不同在于從視覺效果上形成的“面”。納紗的“面”是密集排列的平行線,而戳紗的“面”則因針腳交錯而形成獨特的孔洞效果。

圖5 戳紗工藝Fig.5 Poke the yarn process. (a) Effect picture; (b) Schematic diagram
2.1.3 纏 紗
纏紗是在繡底經緯紗的交織點上交叉纏繞,斜繡成點、聚點成紋。纏紗工藝見圖6,其運針方向一致。常見的纏紗跨越分為2種形式,一種為只有1個經緯交叉點的斜繡纏繞見圖6(b)(左),另一種則跨越1個單位的經線或緯線纏繞,見圖6(b)(右)。此種針法與十字繡的1/2針較為相似。纏紗工藝精湛繁復,圖案具有似真似幻的縹緲感,質地緊實。紋樣與織出來的圖案較為相似。在江南民間刺繡中常見于一些小型的物件或服裝的邊緣裝飾部位。

圖6 纏紗工藝Fig.6 Winding process.(a) Effect picture; (b) Schematic diagram
此外,除了納紗繡基礎針法外,江南民間納紗繡在針法應用上與其它地區納紗繡相比進一步求新求變,或縱或斜,疏密結合,民間繡師將傳統蘇繡中的套針繡、亂針繡、打籽繡等多種技法與納紗繡工藝相結合進行表達,在紗線選取上又采用了“納棉”“隱繡”“染繡”“混合線”“變色線”等多種技法,豐富了納紗繡的技法庫,使紋樣美、色彩美和工藝美融為一體,體現了針與線在經緯線上穿行的精妙入神,這是繪畫所不能達到的材質與工藝結合之美[7]。
民間刺繡圖案作為大眾群體傳情達意、傳播交流的重要手段,與語詞齊頭并進,是最基本的敘事媒介之一[8]。江南民間納紗繡是主要以物象組合為主的民俗圖像敘事載體,更注重空間向量,尤為關注構圖所呈現的空間形式美感及其所帶來的視覺愉悅感,由此繡者尤為在意刺繡圖案的布置章法,即構圖程式。在眾多近代江南民間納紗繡的圖案中,水平式構圖、S型螺旋式構圖是其中極為典型的構圖程式。這2種典型構圖,不僅反映出江南歷史文化、信仰習俗以及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希冀,還有著較大的審美藝術價值。本文以江南民間納紗繡繡品圖案中最為常見的“荷”元素應用為例,探討2種構圖程式所產生出的獨特藝術效果。
2.2.1 水平式構圖
近代江南民間納紗繡圖案是民間繡者綜合考慮繡品主體的規格大小、圖案的主次關系等要素進行創作繡制的,在構圖時注重圖案之間的關系,以突出中心事物,而不注重物象比例和透視,具有符號化、抽象化的特點,使刺繡圖案呈現和諧有序的視覺效果。在構圖程式上多采用水平式構圖形式,強調觀感意念上的相稱和對應,追求形式的統一和審美的愉悅。從設計美學角度來看,包含對稱平衡和非對稱平衡等2種互為聯系的表現形式,其中滲透的則是富含中國傳統的禮俗基因。圖7為江南民間納紗繡飄帶,依照構成要素來看,其中主要由蓮花心、蓮花瓣、蓮蓬組成。以蓮花心為中心左右對稱構圖,保持了相對概括而具體的蓮花物象特征,極具民間工藝美術所特有的通俗易懂的畫面形式美感。

圖7 江南民間納紗繡飄帶(對稱平衡)Fig.7 Jiangnan folk Nasha embroidery ribbon(Symmetrical balance)
圖8為江南民間納紗繡帳沿,繡片采用非對稱平衡的構圖方法表現風姿綽約的不規則并蒂蓮花圖案,將如意形態與蓮蓬外形相結合,滿是吉祥寓意。在荷花外側繡以纏枝根莖進行裝飾,形態上同中求異,整幅畫面的構圖在對稱統一中尋求細節變化,莊重中彰顯著活潑,統一中展露出和諧。

圖8 江南民間納紗繡帳沿(非對稱平衡)Fig.8 Jiangnan folk Nasha embroidery edge of mosquito net(Asymmetric equilibrium)
2.2.2 S型螺旋式構圖
江南民間納紗繡繡品花紋組合復雜細密,具有變化多端的藝術特色。其中S型螺旋式構圖講究虛實疏密、剛柔動靜的照應對比,在江南民間納紗繡繡品中最為常見。較水平式構圖而言,S型螺旋式構圖線條靈動,別有風趣。圖9中的江南民間納紗繡飄帶,繡者將纏枝蓮莖為造型骨架進行設計架構,利用纏枝蓮葉四周發散延伸,描繪出蓮元素外直中通、不蔓不枝的意象特征,保持了相對概括而具體的蓮花物象特征,極具民間工藝美術所特有的通俗易懂的畫面形式美感,是江南民間繡者審美價值的高度體現。

圖9 江南民間納紗繡飄帶(S型螺旋式)Fig.9 Jiangnan folk Nasha embroidery ribbon(S-type spiral)
以上2種構圖程式代表了近代江南地區民間納紗繡圖案的主要構圖程式,可以讓人產生視覺與心理上的完美、寧靜、和諧之感。究其形成緣由,主要是刺繡作為普及到尋常百姓人家的日常用品,其中既有禮制的影響,也摻雜著世俗的觀念,具有禮俗夾糅一體的雙重基因。水平式構圖是國脈傳承下的中國基因,透露的是國人對天地萬物的秩序感。刺繡圖案水平式構圖的對稱及均衡體現出了江南民間納紗繡以禮制為核心的莊重之美、秩序之美。S型螺旋式構圖在變化中尋求均衡、禮制中尋求突破,在力圖突破對稱的同時,追求圖案的靈活調度,不顯雜亂無章,營造了更為熱烈活潑的審美氣氛,富有世俗生活氣息。
江南民間納紗繡圖案的形成受到審美需求、宗教信仰、民俗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通過實物分析,對江南民間納紗繡中的圖案元素進行整理與分析(見圖10),內容可以歸納為植物類、動物類、符號類以及文字類4種類型。
按照圖案的出現頻率,選擇部分經常出現的圖案元素建立表2。由表2 中的圖案元素內容來看,其構思承接了明清時期“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創作習慣[6],以祈求夫妻恩愛和繁衍生息的圖案為主,另有表達精神氣節、福祿壽喜、富貴吉祥等圖案元素。江南民間繡者依照民俗習慣和地區喜好,經過繡者的創作使得多種類型的題材內容融合于一物,闡述各種美好意指,其內容豐富而全面,涵蓋了對人生各個階段的祝福。同時,在使用圖案進行傳情達意的基礎之上,江南民間納紗繡圖案中的題材內容代表了當時人們心中的美好向往,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其題材選用是基于廣被民眾熟知并接受的民俗故事、神話傳說等信息,經由民眾的思想觀念與心理情感聯想賦予給物象特定的內涵與象征,通過聯想借喻等手法,表達對人類情感、倫理以及精神的訴求,即借物寓意,具有濃厚的民間生活氣息,從側面反映了近代江南地區人民的民俗文化和生活習慣。

表2 圖案元素Tab.2 Subject matter of pattern
受蘇繡淡雅相宜表現手法的影響,江南民間納紗繡色彩呈現出既素凈淡雅又明快活潑的設計特點。江南地區智慧的民間繡者,通過生活所需對納紗繡圖案色彩進行藝術升華,與民俗交織,展現出極具地方特色的、構思巧妙的色彩搭配形式。
江南民間納紗繡色彩搭配見圖11,常見的色彩如紫紅、洋紅、青綠、靛藍、橙黃等,民間繡者巧妙的通過色彩明度和純度的調節,將刺繡圖案色彩配比與圖案題材相契合,通過花卉、枝葉、動物羽毛的漸變推移,達到層次的遞進,協調刺繡用色與底色面積配比關系[9]。此外,如圖12金銀線在江南民間納紗繡中的應用所示,金、銀色在色彩調和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0],金銀色的圈邊不僅使刺繡圖案的輪廓表達更為清晰,而且也讓強對比的配色關系得以調和融通。色彩搭配濃烈卻又清新質樸,是中國民間用色習慣的典型表現,表達了江南民間女子無拘無束的情感特征。

圖11 江南民間納紗繡色彩搭配Fig.11 Color matching of Jiangnan folk Nasha embroidery
繡品借助民間繡娘精巧的刺繡技藝,生動展現出斑斕的色彩、細膩準確的線條變化。使得江南民間納紗繡圖案色彩變化豐富,工藝技法靈活,簡單而具有歷史厚重感,其中圖案題材產生、色彩搭配習慣是民間繡者通過長期對生活萬物的觀察,提煉和歸納后逐步升華而成,其設計思想和生活生產密切相關,又受民眾心理和民俗習慣影響,使得這種刺繡圖案色彩搭配在有著普遍群眾基礎的同時,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被賦予愿望與理想的加工,極具江南地區獨特的人文藝術魅力,廣受人民的喜愛并被廣泛應用。
中式服裝是展現中華傳統文化內涵、帶動文化消費和提高大眾人文素養的重要媒介[11]。中式服裝以飄逸婉約的形態、雅致鮮妍的色彩以及精巧細膩的圖案表達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不斷吸引著年輕消費者。現代中式服裝是傳統中式服裝與現代時裝的結合,在設計上保留了傳統中式服裝設計文化符號要素,同時款式設計與流行的結合更加緊密,去掉了繁復穿衣步驟,簡約的款式設計也使刺繡圖案在設計中的差別化裝飾作用越發凸顯。
江南民間納紗繡工藝手法精致,透過圖案不同形式的協調搭配和藝術與技術的統一,傳達著以圖案為載體的歷史底蘊[12],將納紗繡藝術特色與現代中式服裝設計相結合,是深入挖掘不同刺繡藝術特征,以地域文化特色為基準進行服裝差別化設計的新路徑,也是促使刺繡文化活態化傳承,在技術傳承與市場利用接軌上尋求平衡,創新發展的有力途徑。
傳統江南民間納紗繡圖案多以花卉為中心布局,幾何紋樣進行裝飾點綴,民俗意趣濃厚,但這一風格無法滿足現代中式服裝風格多變的設計需求。因此,本文在保留傳統江南納紗繡圖案民俗風格基礎上,通過圖案風格創新,將傳統江南民間納紗繡圖案與現代棒球圖案相結合(見圖13(a)),通過傳統與現代圖案差異性對比和融合產生的藝術效果為現代中式服裝設計帶來更多趣味性改變(見圖13(b))。

圖13 圖案風格創新Fig.13 Pattern style innovation. (a) Pattern transformation;(b)Design application
傳統圖案風格的轉變,保留了江南民間納紗繡圖案神韻及工藝特色,現代元素的結合更是迎合了年輕時尚群體對中式服裝設計時尚化、個性化及日常著裝所需。2種不同圖案風格的結合使現代設計能夠在與人的交互中給予使用者傳統文化在時尚語境下新的情感體驗,產生類似“穿越式”的趣味情境構造,使傳統元素借助當下時尚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精髓,為現代中式服裝設計增添一份傳統的人文氣息。
江南民間納紗繡色彩靈活多變,但工藝技法的特殊性導致其圖案色彩漸變層次較蘇繡其它針法變化不夠細膩。扎染作為我國傳統面料染整手工藝技法,色彩肌理變化豐富、工藝制作靈活,通過將江南民間納紗繡技藝和扎染色彩表達相結合,讓納紗繡藝術煥發全新的視覺風貌,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展現傳統手工藝的獨特藝術魅力。
傳統工藝結合見圖14,設計利用扎染工藝對基布進行預處理,而后將二次設計后的納紗繡紋樣(見圖14(a))進行局部點綴。讓傳統納紗繡圖案產生蘊含柔和的手工意味以及水色交融、寫意淋漓的視覺效果(見圖14(b))。通過圖案本身所蘊含的獨特情感表達,賦予現代服裝以靈動質樸之美。設計在工藝上將傳統手工藝技法與納紗繡進行結合,生動演繹了傳統手技藝碰撞交融下的造物智慧和生活美學[13]。

圖14 傳統工藝結合Fig.14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technology. (a) Pattern conversion; (b) Application of modern Chinese fashion design
江南民間納紗繡工藝精細考究、時尚華麗,但工藝的繁瑣是其保護與傳承的瓶頸之一。將傳統納紗繡紋樣與現代工藝相結合能夠促使傳統手工藝適應時代發展,推陳出新,實現工藝的傳承與發展,體現傳統美學思想與現代設計思維及現代生活方式的融合新生,不斷增強納紗繡的適應性。
現代工藝滲入形式多樣(如圖15所示),如可將LED燈繡工藝(見圖15(a))與納紗繡有機結合,把LED燈的金屬線藏于納紗繡繡線之中,通過光的顏色變化、亮暗程度等,極大地豐富納紗繡圖案的層次,讓刺繡有全新的詮釋方式,烘托出現代中式服裝精致華貴的設計特點。

圖15 現代工藝滲入Fig.15 Infiltration of modern technology .(a) Modern LED lamp embroidery process; (b) Computerized embroidery tassel process; (c) Application of modern laser carving technology in modern Chinese fashion
電腦繡花流蘇工藝見圖15(b),能夠大大縮短刺繡的制作周期,帶來豐富的視覺層次感和變化效果。設計可采用電腦繡花打版軟件中的E 字針、平包針和鋸齒針等改變納紗繡圖案本身的平面化的處理形式[14],促使圖案產生強烈的立體感與動態效果,豐富納紗繡本身的紋樣層次。
現代激光雕刻技術也是現代工藝融入傳統刺繡,為傳統工藝帶來更加豐富視覺美感的有效形式(見圖15(c))。設計通過激光切割工藝進行祥云圖案表現,疊加江南民間納紗紋樣,使圖案空間感增強,促使現代中式服裝產生出虛實相生、動靜有序的視覺層次感。圖案更加靈活自由, 創造出和諧統一的視覺效果。多種現代工藝的結合也更加貼合現代時尚審美需求,賦予現代中式服裝設計別樣的工藝美感。
江南民間納紗繡承續“以形達意、形必有意”的創作準則,在圖案的表達上追求形式美與內容美的統一,使民俗化、世俗化的吉祥觀念得以酣暢淋漓的表達。其工藝技法及色彩搭配形式形成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藝術特征,成為認知地方民族精神和民俗旨趣的重要窗口之一。本文通過實物與文獻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江南民間納紗繡藝術特色進行梳理,并以設計案例形式與現代中式服裝設計相結合,得出江南民間納紗繡與現代設計理念、工藝的結合是傳統文化在當代“再生”與“重現”的有力手段,其現代化應用有利于實現江南民間納紗繡的活態化傳承,同時對江南本土民俗文化的傳播以及傳統刺繡技藝的傳承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