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福建三大漁女服飾文化與工藝》"/>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福建地處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受“八山一水一分田”地理環境限制,沿海居民靠海為生,以漁為業。福建漁女服裝隨著歷史的不斷變遷,演變成今日所見的惠安女、蟳埔女和湄洲女三大漁女服裝。由盧新燕編著、中國紡織出版社于2014年6月出版的《福建三大漁女服飾文化與工藝》一書,通過田野考察、文獻研究等方式記載了福建沿海地區三大漁女的服裝、發型、造型、配件、色彩、紋樣和工藝,讓讀者了解福建三大漁女服飾文化,對于研究我國海洋文化與“非遺”文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惠安女服裝指生活在泉州惠安縣崇武半島和小岞半島的特殊漢族族群的婦女服裝。按行政區劃分為崇武、山霞、小岞、凈峰4座小鎮,其中崇武和山霞、小岞和凈峰的服裝形制不同,當地民謠“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是對惠安女服飾的高度概括。基本形制是上衣短小,寬腿褲,包頭巾,戴斗笠,配腰帶,細節上有所不同。小岞和凈峰2地夏裝服飾色彩不如崇武和山霞2地的艷麗,銀腰帶、頭巾也均存在差異。當前所見的惠安女服裝定型于20世紀50年代。
惠安女服裝作為我國傳統服裝的組成部分,融合了民族、民間、地方和環境特征為一體,既有少數民族的特點,又獨具地方風情特色。“黃斗笠、花頭巾、藍短衫、銀腰鏈、黑曠褲”是對惠安女服裝的具體描述。參考《福建三大漁女服飾文化與工藝》,崇武、山霞2地的惠安女服裝上衣寬松肥大,上衣長度可遮住膝蓋,袖口處進行拼接加長,內搭的百褶裙外露10 cm左右,下褲為折腰寬腿褲,腰系腰巾,可起到保暖、防護、裝飾、分割等作用。接袖衫也稱卷袖衫,沿襲傳統漢服中的右衽大襟結構,其特點是袖子另外接長。該設計使得服裝新婚時提手可遮羞掩面,勞動時沿長袖中段卷起固定,露出一塊有長方形和三角形拼合而成的藍布,起到裝飾作用。百褶裙作為接袖衫的內搭,在形式上并不對稱,形成平面與立面的肌理對比,造型類似于黔東南苗族的百褶裙。在接袖衫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綴做衫與之相比,各部位均有所縮短,下擺的衣沿曲線弧度加大,領面的刺繡圖案由簡變繁,仍做為20世紀30—50年代的吉事服使用。50年代后,綴做衫的綴做補丁工藝被取消,衣身變短,袖身變小,機繡代替了傳統的刺繡,花色更為豐富精巧,進而演變成人們當前所見到的節約衫。
早期的大折褲又名大筒褲,平時為黑色棉褲,辦喜事時著黑色綢褲,褲子在腰部折疊并用細繩綁扎,而后系上銀腰帶,新中國成立后,褲子改稱為“寬腿褲”,黑色棉褲被淘汰。同樣受歡迎的還有腰巾和貼背,其中腰巾也稱肚裙,生活中可保暖防風,勞作時可防水防污,在春冬2季主要穿搭于上衣之上,作為裝飾配件,其裝飾風格由簡至繁。而腰帶裝飾與之相反,系腰巾的腰帶仍多刺有植物紋樣和幾何紋樣,采用黑底彩繡,但不再單一選用紅色穗帶,配色更為豐富。貼背的結構類似于清朝的馬褂,屬于有領無袖的背心,現稱為馬甲,以黑色和藍色為基礎色,將不同顏色進行拼接,但不同于傳統漢服中的右衽斜襟,受清代馬褂影響,采用對襟設計。與現代穿搭不同的是,現在的人們將背心視為內衣,惠安女則將其作為盛裝穿著在綴做衫之上。
隨著時代的發展,惠安女服裝創新了束胸內衣和袖套。束胸內衣成為新時代搭配節約衫的服裝,分為背心和短袖2種,長度齊腰,下擺平直,其早期的主要功能是束胸。在內衣上采用幾何紋、花卉紋的鮮花布進行拼接,極具裝飾性,并設計不對稱式的口袋,從而取消節約衫的口袋,使節約衫更為簡潔美觀。
“褲頭脫脫,頭頂插牛骨,腹肚黑漆漆,肚臍親(真)像土豆窟”是人們對小岞、凈峰2地婦女的穿著描述。20世紀50年代后,小岞、凈峰的惠安女服裝與崇武、山霞風格趨于一致,但在這之前,風格具有較大差異。細讀《福建三大漁女服飾文化與工藝》便會發現,上裝大衭衫在結構上沿襲了清代婦女立領右衽斜襟衫,和接袖衫的區別非常明顯,前中心線對稱拼接,袖長及腕,采用土產粗紗布或交織苧紗布制作,染成暗黑透藍色,稱為“城內蔥”,然后上膠壓平,質地堅硬,舒適感較差。清末時期的貼背,即無袖對襟夾衣,為雙層夾布,所用布料是土產的粗紗布,在秋冬季節穿于上衣之上,御寒保暖,并沿用至今。而今所見的貼背較之前長度有所縮短,僅使用單層面布,分春夏、秋冬2種類型。穿著勞作時系上腰巾,腰頭連接處繡有藍色繡紋,繡紋采用弧線對接,從而形成連續性的適合紋樣。小岞、凈峰的惠安女服裝與崇武、山霞2地的相比,在細節設計和材質用料上略顯不同,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現如今4地的服裝風格已趨向于一致。
蟳埔女主要生活在泉州豐澤區蟳埔村,以勤勞樸實,蟳埔女服裝獨具特色。近年來,泉州街頭小巷常常可看到頭戴“簪花圍”,耳佩“丁香鉤”,身穿“大裾衫”和“寬腿褲”的蟳埔女。蟳埔女服裝的衣袖均比惠安女衣袖長,下擺呈弧形,視覺上曲線飄逸,簡樸寬松,上衣是布鈕扣的斜襟右衽衣,下褲受現代審美的影響,不再只搭配傳統的寬腿褲,也可搭配西褲、休閑褲、牛仔褲。早期的服裝顏色受印染工藝的制約以黑色、褐紅色、青色、藍色等色系為主,現在則以紅色、明黃色等暖色系為主。20世紀70年代后,花紋布、格子布成為市場新潮,蟳埔女在上衣也有所使用;90年代后,流行將不同色塊、不同材質的布料進行無規則拼接,并要滿足前后中心線“左高右低”原則,面料也逐漸由棉布、苧麻轉化為化纖材質。
蟳埔女的寬腿褲沒有崇武、山霞惠安女的褲裝皺紋,也不同于小岞、凈峰惠安女的標準綠褲頭。在穿著方式上是相同的,將多余的褲料在腹部對折,用細帶固定。系于腰間的腰巾為一條黑色長方形圍巾,具有防污保暖的作用,曾是蟳埔女出嫁必備品,50年代后便慢慢消失不再使用。
福建莆田的湄洲島是“天上女神”媽祖林默的故鄉,相傳其所創制的服裝便是如今湄洲女服裝,也稱“媽祖服”,上衣為紅、藍2色搭配的斜襟大布衫,下褲為紅、黑雙拼的寬腿褲。湄洲女服裝的最大特點是上衣海藍衫的色彩搭配,紅、藍2色在視覺上產生強烈的冷暖對比,經下褲的黑色調和,整體服裝展現出豐富的地域民族特色。上衣海藍衫與惠安女、蟳埔女服裝的上衣相比,結構上基本一致,款式更為簡約,早期的海藍衫沒有繡花和滾邊,顯得簡潔樸素。如今的海藍衫利用曲線設計,使其更為修身合體,在領口、袖口、衣襟和下擺均繡有不同花色,采用不同的面料進行巧妙拼接,鑲滾裝飾。由于史料的欠缺,下褲的早期風格無從探究,口口相傳早期的下褲為純紅色,紅色代表著火焰,媽祖穿著紅色的褲子在藍色的海面上救難,常被海水打濕,從遠處看呈黑色,湄洲女以此效仿,使用紅黑2色拼接的下褲,也稱紅黑三截褲,寄托著湄洲人民對媽祖的思念,祈福媽祖保佑。
《福建三大漁女服飾文化與工藝》一書結合相關史料和文獻研究,針對不同地區的漁女服飾特征,對惠安女、蟳埔女、湄洲女的服裝結構、面料、色彩和工藝上做了詳細的田野調查與實物分析,凝聚了沿海人們對美學、宗教、哲學和習俗等方面的傳統觀念,具有濃郁的地域民族文化特色。三大漁女的服裝各具特色,形制上均沿襲了傳統漢族服飾的制式,上衣為傳統右衽斜襟大裾衫,下裝為折腰寬腿褲,集中分析清末民初、20世紀30—50年代、20世紀50年代后的3個階段,并提供實物圖片例證,直觀清晰地對比三大漁女在3個階段的服裝變化,有利于幫助讀者更好地認識并探究漁女服裝。該書有史可依,文末包含國內10本參考書目,學者在開展三大漁女的服裝研究也可參考其中的文獻資料和圖片影像,更易于形成系統、全面的研究體系。全書對三大漁女的服裝分析深刻,通過面料、色彩、圖案等與地域環境、歷史人文之間形成聯系,讓讀者能清楚地了解如何去撰寫并整合服裝的田野調查研究,讓更多的讀者了解東南沿海地區服裝文化的特征,豐富“非遺”傳統服飾文化的內涵,具有更深層次的學術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