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 者:利百加·佩爾斯-弗里德曼出版社:中國紡織出版社
2018年教育部高教司提出新文科概念,為進一步推動新文科建設,2020年教育部再次發布《新文科建設宣言》, 倡導 “高校開設跨學科跨專業新興交叉課程、實踐教學課程,培養學生的跨領域知識融通能力和實踐能力”。新文科是基于傳統文科基礎對學科中各個專業進行重組,形成文理交叉融合,以培養智能時代的新型文科創造型人才為目標,以尊重文科的本質特征,遵循學科建設的客觀邏輯,以戰略性、創新性、開放性、系統性作為學科內涵發展建設指導,以“大”“新”“融”“通”“特”作為形態特征的系統化理念、標準以及執行體系。
為適應新時代的需求,培養符合國家數字化時代的人才需求,催生數字化社會新型產業內容或領域,發揮新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各藝術設計類專業院校紛紛興起以新文科為背景的教學內容改革和教學形式探索。如何培養合格的數字化社會公民,成為當下藝術設計類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問題。在探索建設中,將技術、材料、編程等工科類知識融入設計專業課程是新文科教學改革的趨勢之一。但藝工融合課程體系有著獨特性,與其他門類的課程交叉融合有本質區別。其一在于藝術設計類課程偏向對人的需求和生活情境的關注,強調在創新層面對問題及需求進行解答,其創意的思維方式是需多方面綜合考量情境,在情境中理解人的需求,這就要求有較多的課程從不同方面來對學生的設計思維進行訓練,而這就造成原本的藝術設計課程對于技術、材料、編程等工科課程分配課時較少;其二在于課程有限的學時和藝術生有別于理工類學生的學習和思維方式,工科類知識體系很難在短時間內被藝術類學生所理解和接受,并融入學生原本的知識體系之中,這給藝工融合課程的有效性提出了要求也提高了難度。因此,急需探索工科類課程如何與藝術設計類課程相結合的課題,探索二者結合方式、方法和路徑,尋找保持二者平衡共生的契合點。
由利百加·佩爾斯-弗里德曼編著,趙陽、郭平建翻譯,中國紡織出版社于2018年1月出版的《智能紡織品與服裝面料創新設計》一書,基于跨學科理念,很好地將技術類的工科知識信息與傳統紡織品進行了整合介紹,全書共分4章。第1章為基本概念及背景,通過第二層肌膚、智能材料、防護性設計、電子紡織品、超越傳統紡織技術的案例展示方式,向讀者展示了新科技所帶來新的面料、新的可能性對生活所能帶來的改變。第2章為新材料,通過介紹紡織品的6種基本要素(纖維、紗線、織物結構、織物間隙、著色劑和化學試劑),再從傳統功能面料的功能性介紹延展到新型智能面料所能產生的新功能、新場景介紹。通過基礎性知識—熟悉材料的功能性—新面料的運用這一遞進邏輯,使讀者在具備基礎性知識的前提下,一步一步跟隨作者深入智能紡織品的新世界。第3章為應用研究案例,在本章中,作者通過智能面料在藝術表演、防護、運動、醫療、儲能等領域的實際案例講解,讓讀者明白不同領域的從業者(如服裝設計師、建筑師、工程師)之間的共性在于都是真實問題的解決者和美好生活的創造者,同時明白不同領域之間并不是孤立割裂的,而是相互關聯的。第4章為設計者與設計過程,這一章通過不同領域設計師的視角(工業設計、藝術設計、時裝設計、建筑設計、工程設計)來探討每個領域對智能面料的不同運用,同時透過不同領域的視角展示跨學科設計團隊相互促進的創造性及重要性。
通過閱讀《智能紡織品與服裝面料創新設計》一書,可以了解到新興科技與傳統設計材料(紡織面料)結合所能產生的效益與前景,如通過新技術、新材料所能產生的新的交互方式與應用場景,設計出能感知情緒的紡織品,能收集人體信息并做出調整的紡織品,能通過觸摸、聲音、氣味、溫度等使人與紡織品進行交互的新型產品,從而拓寬在運動、醫用、藝術、建筑等領域的應用范圍,產生新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同時,《智能紡織品與服裝面料創新設計》一書不僅探討與紡織品相關的時裝設計,還將范圍拓展到工業設計、藝術設計、建筑設計、工程設計等跨學科領域。這2點為技術與藝術、理性與感性融合及多學科多場景融合的藝工融合課程建設提供了思路。
設計是關注人、關注生活、關注真實問題的專業類學科。工科類知識之所以難以融入藝術設計類課程的原因之一在于工科類知識出發點與設計專業知識出發點的偏離。工科類專業知識關注的是技術、材料等理論知識和問題本身,而將傳統的工科課程引入設計類專業,未與設計類專業知識體系進行重新整合,未對藝術類學生進行分析,其結果是忽略了藝術類學生對理工科類專業知識的接受程度,及課程教授過程中脫離了對人和日常生活的關注,使學生在知識關聯度上存在障礙。《智能紡織品與服裝面料創新設計》從與人關聯緊密的衣食住行中的衣入手,將保暖、彰顯個性的傳統服飾面料與新技術相結合,通過案例使讀者能從自身生活經驗和感受出發,進行代入理解和學習,并能從熟悉事物入手,逐漸增加新的認知,拓寬視野的同時避免對技術理論產生畏懼感和距離感,從而提高學習興趣。這種從設計專業學生特點出發的方式也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知識同化和順應規律。
參照《智能紡織品與服裝面料創新設計》的內容與思路,在藝工融合的課程中,可通過與工科專業教師組成教研團隊,探討新技術已經產品化但未生活化的應用場景,及已經產品化及生活化的應用場景,形成系列教學案例。通過已經產品化和生活化的案例作為導入類課程引入工科專業知識,拉近專業理論知識與生活的距離,減少藝術類學生對理工科知識的畏懼心理,并在實際案例中學習工科專業知識,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工科知識基礎。再通過已經產品化但未生活化的案例作為鞏固類課程,使設計類學生能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去關注人、關注生活,從而利用2種學科專業類知識進行創新設計,實現藝工類知識的有機融合。
在藝工融合的課程體系建設中,其難題之一在于學生需要在掌握本專業傳統的必修課程外,還需要學習工科類課程,而給予學生的課程時長是固定的,這就造成2個問題,一是專業課程學時的壓縮,導致專業課內容的壓縮和訓練強度的降低,二是工科類專業知識浮于表面,未能與設計專業有效結合。《智能紡織品與服裝面料創新設計》中通過不同專業的探討,其共性都在于真實問題的解決,而對問題的解決除了專業性知識,還包括更底層的思維方式,而思維方式的多樣化恰恰是藝工融合的關鍵,是學生能實現自我探索,拓展知識體系的根本能力和基礎。
參照《智能紡織品與服裝面料創新設計》的內容進行思路拓展,在藝工融合的課程中,可在“技術產品化與生活化”的課程基礎上,以項目實踐為依托,在項目的不同階段著重訓練和培養學生不同的思維能力。如在產品設計專業,一個設計需要產品化和生活化,其一般需要經過調研、問題定義、方案設想和實施不同階段。傳統的設計課程由于課程時間及內容關系,及設備條件限制,一般強調調研的完整性和方案的創意性,弱化對其可實現的真實性的要求,故著重強調的是設計思維培養,從而忽略了工科思維對學生應用工科類專業知識的影響及對產品實現問題的影響,導致設計方案多處于概念性階段。故在方案設想和實施階段可以將工程思維、計算思維等工科類思維的培養融入項目,在鞏固學生之前所學的工科類專業知識的同時,使其能利用相關思維分析專業問題,了解課程內容外的知識盲區,通過問題的拓展,培養學生的自我探索能力,進行自我補充學習,從而在彌補課程量不足的同時,使設計方案能得到進一步的完善,使其更具備可落地性和市場化的潛力。
綜上所述,《智能紡織品與服裝面料創新設計》一書通過遞進的方式對傳統面料與技術結合的創新設計,以場景化、生活化的方式進行了詳細講解,并突破紡織面料緊密聯系的時裝專業,通過不同領域設計師的視角,將技術內容和思維拓展到其他的設計專業領域,強調跨學科合作的重要性和趨勢,為藝工融合的新文科課程建設提供了“如何將工科類知識導入設計類課程”“學生如何鞏固工科類知識”,及“如何在有限學時內有效培養學生工科類知識”的問題思路,為藝工融合路徑和方法提供了有效借鑒。但藝工融合課程建設的路徑及方法絕不是單一的,其應是多樣性的。
本文對《智能紡織品與服裝面料創新設計》一書的評價與解讀,只為藝工融合研究和實踐提供了一種思路。新文科背景下的藝工融合實現需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是需要不斷地實踐與改良的,是需要跨學科的教研人員進行充分的對話與不斷的探索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