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彩利 王佩
產業用地是制造業和實體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載體,以工業用地和倉儲用地為主的產業用地是保障制造業高質量的必要條件和重要前提。鄭州市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得天獨厚的樞紐優勢、豐富的要素資源、完備的產業體系、產業集聚發展優勢等諸多有利條件,打造高品質產業空間,優化產業用地利用,促進產業高效、集聚、綠色、創新、協調發展,對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發揮大都市圈中的核心帶動作用,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主要做法和經驗
合理確定2035年產業空間規模。結合相關規劃和文件精神,在國土空間新格局統領下,產業發展定位為國際創新智造基地、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區域高端智造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基于以上定位,采用產業空間占比法、地均產出預測法等方法,預測至2035年產業空間規模。
精準識別現狀各類產業空間。將各縣(市、區)規劃與現狀產業用地進行空間疊加分析,其中,一致的作為優質產業空間,長期鎖定;現狀為產業用地,規劃為非產業用地的,作為低效產業空間,進一步篩選未來仍適合發展產業的空間,進行更新升級;規劃為產業用地,現狀為非產業用地的,作為新增產業空間,有序供給,滿足戰略新興產業用地需求。
增存并舉保障未來產業發展空間。以2035年產業空間規模需求為目標,按照“提質”原則,在現狀低效產業空間中,進一步篩選位于生態防護廊道外,不影響生態與城市安全的,以及規模大于10畝等現狀產業用地仍作為未來適合發展產業的空間,予以保留;按照“增量”原則,結合各縣(市、區)產業用地規劃情況,明確新增產業用地的戰略布局方向及規模,實現存量產業用地提質,新增產業用地優化。
明確各類產業空間發展方向?,F狀優質產業空間重點滿足傳統產業升級改造的空間需求,該類空間原則上不允許進行大面積改造和產業退出。低效產業空間主要位于城區內部,重點引導向新型工業用地、小微企業園轉變,促進產城融合發展。新增產業空間優先保證新能源及網聯汽車、智能裝備、新型材料、生物醫藥、綠色環保等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需求。
工作中的難點和問題
鄭州市現狀產業用地主要分布在經開區、上街區、鞏義市和滎陽市。通過調查,全市在產業空間上主要存在4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工業用地規模較小,畝均產值、畝均稅收等土地效能有待進一步提升;二是用地分散,“產業入園”亟待加強;三是工業空間擠壓嚴重,主城區范圍內工改居、工改商現象普遍存在,工業用地增量空間較少,導致工業用地占比偏低;四是部分產業技術和產能落后,亟須轉型升級,大量“低、小、散”的工業用地與居住區等混雜,嚴重影響城市品質。
有關意見和建議
加強規劃引導。堅持底線思維,以耕地、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水資源保護線等約束和引導產業空間布局,做到“定位、定量、定圖,定功能、定產業、定機制”,實現產業規劃對國土空間規劃的有效支撐。以產業園區為載體,進一步優化功能布局。重點推動優勢產業集群發展,形成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特色鮮明的產業格局。依托國土空間規劃,促進產業用地集約高效利用。加強引導開發邊界外現狀產業入區入園,開發邊界內低效產業用地向新型產業用地、小微企業園轉變。低效工業用地再開發區域應在詳細規劃基礎上,提出改造更新的差異化管控要求,保障產業有序更新。
制定管理政策。編制《鄭州市工業區塊線專項規劃》,針對現狀產業用地供應比例偏低、“工改工”動力不足、用地不集約等問題,以底線思維劃定工業用地保護紅線和產業保護區塊,保障產業發展空間,為后續單個區塊規劃更新工作提供依據。出臺《鄭州市工業區塊線管理細則》,結合正在開展的城市更新等工作,對后續規劃和用地管理、產業發展與監督提供指引,
為政府部門管理提供依據。建立《鄭州市產業地圖》,針對產業監管存在盲區、管理機制尚不完善、招商運營不夠精準等問題,建立可視化平臺系統,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實現產業、投資、招商“三圖合一”,為政府提供高效直觀的決策輔助。(作者單位:鄭州市國土空間規劃和土地利用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