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楠
9月的河洛大地,秋高氣爽、色彩斑斕,處處彌漫著豐收的氣息。在伊川縣平等鄉5000余畝高標準農田整治項目區內,幾臺大型機械正往返穿梭平整土地。
“過去,這是雜草叢生的灘涂地,現在變成了田成方、路相通的高標準農田。”正在田間勞作的村民告訴記者,這些變化得益于該縣實施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
創新模式? ?盤活閑置土地
“這里原先是伊河灘涂地,是典型的跑土、跑水、跑肥‘三跑田’,群眾種植積極性不高。”伊川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常光磊介紹,為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確保糧食安全,今年5月,伊川縣攜手北大荒農服集團等大型國企,通過規模化流轉土地、完善農業配套設施、開展現代化運營管理等方式,對灘涂地進行高標準提升改造和整體化托管運營,最終將過去的“三跑田”變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常光磊提到的運營模式,是由伊川縣組建國有資本運營公司——伊興源水資源公司作為項目實施主體,按照“F融資”+“EPC總承包商”+“O運營”模式,以運營前置方式,即以使用者視角參與前期規劃、設計和質量驗收,通過市場化運作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以創新思維激活“沉睡”資源,把“死”資源變成“活”資本。
目前,該項目區已完成土地平整2300多畝,覆耕作土1022畝,計劃11月底前全部完工。“改造完成后,預計新增耕地16畝、建設用地復墾面積136畝,2053畝林地經整治后可納入耕地進出平衡指標。”伊川縣委副書記馬建民表示,將以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突破口,全面提升鄉村治理能力和水平。
地質調查? ?發展富硒產業
9月8日,伊川縣鴉嶺鎮紅薯現代農業產業園深加工中心無塵車間內,隨著傳送帶的運轉,一碗碗紅薯酸辣粉被輸送到包裝工位,2天后,深圳、上海市等地的市民便可品嘗到充滿“洛陽味道”的酸辣粉。
從過去一筐筐賣紅薯,到現在賣酸辣粉、薯片、薯條……產品的豐富和鏈條的延伸讓本來埋在地下的紅薯“出盡風頭”。
為破解傳統農業效益低、增收難問題,伊川縣立足實際,通過科學規劃、技術賦能,在品牌打造、精深加工上做文章,著力發展以谷子、紅薯種植為主的富硒功能農業。
2018年,原河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一地質礦產調查院(以下簡稱原地礦一院)對伊川縣土壤微量元素全面普查時發現,該縣的富硒土壤面積有50萬畝,占耕地面積的近60%,洛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這一發現,隨即把挖掘、開發洛陽特色富硒資源作為促進農業發展、助力農民創收、鄉村脫貧的一大舉措,并編制印發《洛陽市富硒農業發展工作實施方案》,連續3年與原河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緊密合作,加快富硒農業地質調查。
3年間,原地礦一院以“洛陽市硒資源詳查項目”為依托,在伊洛河流域770平方千米范圍內開展了1∶5萬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價工作,發現并圈定天然富硒農用土地29.3萬畝,其中,僅伊川縣就有10.3萬畝。
為此,伊川縣出臺“富硒功能農業發展規劃”,深入挖掘4000年谷子種植歷史和上百年紅薯種植傳統,突出小米、紅薯特色產品,打造“伊川小米”“嶺上西薯”品牌,構建富硒特色農產品產業體系。
特色產業,激發鄉村活力。在該縣呂店鎮谷子示范種植基地,連片的谷子在微風中翻滾,沉甸甸的谷穗圓潤飽滿,展現著即將到來的美好“豐”景。
該基地通過采用寬窄行機械化、精量化播種等北大荒種植技術,種植國家谷子產業體系征集的60個優質品種和40個試驗材料,對近兩年選育的“天粟10號”“中谷19”“中谷25”“豫谷35”等4個優良品種進行大田示范種植,推廣應用全程機械化種植技術、綠色防控技術和富硒技術。
“今年谷子價格很不錯,一斤能達到6元左右,還有10多天就要收割了,又是一個豐收年。”三康農副產品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任增輝站在齊腰深的谷子地,盤算著今年的收成。
“通過探索實踐,在推進示范區建設方面,伊川縣聚焦土地、市場運營、多元參與、產業升級等方面持續發力,
推動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理念在田間地頭落地開花,不斷在廣袤沃野繪就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豐收場景。”伊川縣委書記仝宇鵬表示,“我們將持續完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提高當地農民就業率,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伊川大地繪就田成方、路成網、水相連、村成景、產村融合的鄉村振興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