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慧珍
導語
《禮記·中庸》有言:“慎思之,明辨之。”慎思明辨一直是讀書人的不懈追求。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涌現出諸多思辨文章,其文化內涵和思維光芒雖經千年卻不褪色、不過時。這些優秀的思辨作品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影響著一代一代的讀書人。
內容講解
一、文化內涵
古代思辨作品作為當代學生學習的重要文言文類型之一,學習時,除掌握文意、把握觀點、了解寫作背景等,更須探尋和挖掘其為“文”的層面。“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言之不文,行而不遠”,古代作品一直追求“文”“言”的統一。在作品中,感知語言的思辨之美、邏輯之美,賞析其中的文化內涵、人文之美,是學習古代思辨作品的應有之義。
1.修身養德,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
《勸學》中“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的日常要求和“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的孜孜追求無不是中華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對修身養德、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的踐行,這也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文化基因。《師說》中“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的論斷在當今依然激勵著大國良師們不斷提升自己、躬耕教育;“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的觀點也激勵著學生不斷超越自我、鉆研專攻、不斷進取。傳統文化中崇文好學、修身養德的進取精神在當下依然熠熠生輝,值得我們發揚光大。
2.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
中華文化一直呈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兼容并包的和諧態勢,這與和而不同的傳統文化觀念密不可分。在孟子“性善論”頗有影響的當時,荀子則提出了“性惡論”,孟子認為“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而荀子在《勸學》中卻說:“故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可見,同樣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兩者的觀點卻是完全不同。但兩者闡明觀點的文章都對古今讀者產生了重要影響,這體現了中華文化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
3.求真重道,以人為本的革新精神
文學即人學,作品和作家往往很難分離。在文學批評中,知人論世是重要途徑。《孟子·萬章章句下》中:“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意思是吟詠他們作的詩,讀他們著的書,不知道他們的為人行嗎?作品的文化內涵取決于作者的人格精神。文學也是人追尋人生意蘊、追求人生價值的表現方式之一。以《師說》的作者韓愈為例,在當時綺麗浮華的文風之下,韓愈主張“文以載道”,倡導古文運動。其中蘊含著的文化內涵與人文之美值得我們品味。韓愈不畏流俗成見,為了儒家之“道”,毅然收徒,立場鮮明地訴諸文字,有力批判、大聲疾呼,他固然因此受到諸種不利,可倘若韓愈沒有對儒家道統中權變思想進行運用,他又如何面對舉步維艱、錯綜復雜的現實呢?因此,他本著“為往圣繼絕學”的信念,極力淡化世俗的干擾和侵襲,為了弘揚道義,不管社會的流言蜚語和排斥打壓。《師說》讓我們對韓愈的精神力量與人格魅力有了更明確、清晰的認識,他的行為體現了求真重道,以人為本的革新精神。
二、思維方式
把握文章主要觀點、聯系作者的思想主張和寫作背景、分析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是我們探尋古代思辨作品蘊含的思維方式的必要途徑。
1.把握文章主要觀點
文章的主要觀點往往直接表達作者的看法態度。在思辨性作品中,應準確把握其觀點,作為理解作品行文布局的抓手,以此來理清文章的思維脈絡。《勸學》開篇直言:“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這句話便是文章的主要觀點,也是中華民族“勸學”傳統的體現。《師說》中“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一句簡明扼要地表明了老師的職責,“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直截了當地說明了選擇老師的標準。
2.聯系作者的思想主張和寫作背景
思辨作品的議題一般是針對社會中存在的某種積習或現象進行思考、明辨、發表觀點。這就需要我們辯證地看待,回溯歷史,了解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和其作品的一貫主張,以求更為客觀公正地評價作者的觀點和作品價值。在人性的問題上,荀子針對孟子的“性善論”,提出“性惡論”,他強調后天學習對于個人修養乃至“積善成德”成為“君子”的重要性,《勸學》便應運而生。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文以載道”,其對士大夫群體中“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從師心理和惡劣風氣深惡痛絕,《師說》便是其針對時弊而提倡“師道”的檄文。
3.分析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
提出觀點必須要呈現能夠讓觀點成立的依據。在分析觀點和依據之間關系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窺見作者的思維。《勸學》中的實踐經驗性思維,以事實為基礎,寫出青、冰、蚯蚓、螃蟹等事物的特征,同時調動抽象思維,建立這些事物與人類學習規律之間的關系,讓人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及學習應有的態度。此外,作者通過整體性思維,通篇羅列事例,由物及人,又由人及物,為中心觀點“學不可以已”提供了豐富依據。而《師說》中,以社會現實為思維基礎進行縱深論證。“古之學者必有師”“古之圣人”“今之眾人”等包含的時間跨度,讓觀點有了縱向的事實基礎。同時,對“士大夫之族”“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之間的橫向對比,則讓文章更有了現實針對性。
傳統思維方式與經驗和實踐有著密切聯系,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實踐經驗性思維。這是中國人重實踐、重實用的思維的體現,這些務實的思維方式也一直在推動理論和社會進步。但也正因如此,傳統思維方式會有囿于經驗內容、缺乏理論分析的弊端。“訥于言而敏于行”“精義入神以致用”等文化經典和“知行合一”的文化特性讓實踐經驗性思維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產生了強大的力量,而以概念或理論分析為特征的純粹理性思維還有所缺失。《勸學》《師說》均是實踐經驗性思維為主,而缺乏單純的理論分析思維。
思維導引
思維和語言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語言是現實的思維,是思維的物質外殼。在思辨作品的學習中,品評作品的語言,披文入境,才能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思維品質。提取和篩選、歸納和概括、比較與演繹等都是思維品質的重要內容。在《勸學》中,荀子就展現出其優秀的思維品質和多樣的思維方式。
1.同類拓展的橫向思維
橫向思維由部分到整體,能夠拓寬思維廣度,增大思維空間。《勸學》中,“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等都是由此及彼的、同類拓展的橫向思維,它們讓文章說理更具有普遍性和思辨性。
2.有序進階的縱向思維
縱向思維除時間軸上的順延和發展外,更重視推導和演繹。《勸學》中“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和“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都是通過縱向思維推導而知。由“假輿馬者”“假舟楫者”“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等客觀事實及其結果出發,推出抽象的“君子”的特性。
3.生動形象的比喻思維
學習之道是抽象的,而《勸學》卻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思維給讀者呈現出豐富多樣的事物及道理,說明學習的意義、方法和態度。由開篇的“青”“冰”“木”“金”到后文的“跬步”“小流”“騏驥”“駑馬”到文末的“蚓”“蟹”等,這些事物是客觀存在的,作者以具體可感的具體事物比喻學習之于人的意義和人應對學習的態度。
4.褒貶鮮明的對比思維
對比思維,是通過兩種相反事物的對比揭示事物的異同及其本質,是常見的思維方式之一。《勸學》中“終日而思”和“須臾所學”、“跂而望”和“登高”、“騏驥一躍”和“駑馬十駕”、“蚓”和“蟹”等多處對比,褒貶鮮明,更直觀地表明了作者的觀點。《師說》中也多處運用對比思維,表明作者推崇與反對的現象及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