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振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保障。這句話強調了鄉村治理的重要性。古人云: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樂其業。這句話道出了治理的根本目的是讓群眾安居樂業。本文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介紹鄉村治理說課內容。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筆者參考的教材即《鄉村社會事業服務》,這本教材是農業農村部農民教育規劃教材之一,此次說課的內容選自教材的第六單元農業農村環境治理,結合教學輔導大綱和相應人才培養方案,對本單元的內容進行整合設計,計劃授課兩個學時。授課對象主要是農民中職教育學生和高素質農民學員,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年齡結構不同,學習和接受能力不一;二是職業身份不同,主動學習的意愿強弱不一;三是文化基礎不同,對核心內容的理解深淺不一。基于此,筆者對本單元的內容進行了調整,以化繁為簡、深入淺出的方式講授,學員在學習前幾個單元內容之后,對鄉村社會事業服務的內涵有了一個整體和直觀地了解。結合教學輔導大綱和人才培養方案,從知識、能力、素質三方面來確定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即掌握農業農村環境的基本概念、特征及治理舉措,充分了解鄉村環境治理對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重要意義。能力目標即提升學員理解如人居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等熱門詞匯的能力;通過典型案例交流探討,提升其分析問題和口語表達的能力;提升自我更新知識和主動更新技能的能力。素質目標即提升學員文化素養,增強其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意愿。同時激發學員們主動參與鄉村環境治理的熱情,讓學員成為鄉村環境治理的“后備軍”,成為既是鄉村環境治理的參與者,又是鄉村環境治理的收益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即農業農村環境的基本概念、特征、治理意義、典型案例分析。教學難點即鄉村環境治理的有效途徑有哪些?如何利用政府、市場、鄉村三方力量來共同推進鄉村環境治理。
三、教學實施過程
重點難點如何記,怎么學,以下是筆者的教學實施過程。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從以下幾個板塊進行。這一章節整體講述了一個核心問題,就是農業農村環境治理。前半部分重點講的“是什么”,后半部分重點講的是“怎么做”。分析課程結構,主要采用講授法、案例分析法、討論法、啟發法對兩個課時的內容進行講解。
在時間安排上,導入新課(5-10分鐘)課堂實施(40分鐘左右);在教學活動上,整個教學活動的設計理念是采用以學員為中心,學員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學思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分成課前導入、課中講學、課后拓展三個階段,為了起好步、開好頭,在課前導入環節做到“四個引”。詞語導入引主題;視頻導入引思考,話題導入引重點,交流互動引核心。
綜合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構建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全程貫穿職業素養與文化素養培養,以上策略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呢?請看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
第一課時的內容理論性的知識點較多,課堂之初,播放央視視頻短片《綠水青山是我家》,看浙江余村如何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采礦村、環境污染村,通過鄉村環境治理,蝶變成如今的旅游村、富裕村,看他們如何舊貌換新顏。以此片段引出農村環境治理這個關鍵詞。進而再以“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邏輯順序對教材中什么是農村環境治理、為什么進行農村環境治理、治理的意義是什么等內容進行詳細講解。同時以安吉余村為原點,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進行拓展,這里是“兩山”理念的提出地、發源地,進而再對“兩山”理念的內涵、意義、核心關鍵等進行重點解析,豐富本單元的思政元素。
第二課時是本單元的核心。重點講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利用政府、市場、鄉村三方力量推進鄉村環境治理。為了豐富教學方式,采取模擬訪談節目的形式來開展本節課的內容,教師以“主持人”的身份,通過播放的視頻案例為切入點,引出“我眼中的變化”開放式互動話題,再由學員從“衣食住行用、吃喝拉撒睡、行立坐臥走、生老病死埋”等方面暢談分享自己家鄉這些年發生的變化。從鄉村治理的大范疇談到鄉村環境治理的專一方面。拓寬話題范圍,讓學員有話可說、有點可談、能說能談。
設計意圖。通過訪談式節目的形式,活躍授課形式,提升學員學習興趣,營造歡快的學習氛圍,讓學員迅速進入課程內容的學習;借助互動問答,以生活話題為引導,激發學員求知欲和深度思考:如何利用政府、市場、鄉村三方力量推進鄉村環境治理,如此一來既訓練了學員的口語表達能力,也鞏固了新知,為重難點的學習做好鋪墊。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真正讓知識“火”起來,讓學員“動”起來,讓課堂“亮”起來。
四、教學效果與創新亮點
效果評價。課堂時間整體把控較好,課堂節奏張弛有度,教學形式新穎,對于有興趣的話題,學員整體參與度較高,學習氛圍濃厚。
創新亮點之處。課堂變舞臺、教師變主持,以開放式的話題,提升學員的參與度。通過談變化、說感受、提建議、想對策的互動問答,增強學員的學習興趣,提高授課效果。
(作者單位:河北省邯鄲市農廣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