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麗霞 張怡 陳忠燕 孫溪晨 郭繼紅
摘 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加快推動高質量鄉村人才隊伍建設,既有助于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也有利于帶動鄉村經濟發展,還有利于促進鄉村文化建設。當前鄉村人才隊伍建設還面臨許多現實困境,本文從營造良好的鄉村發展環境、完善鄉村人才培育機制、注重針對性教育三個方面入手,為推動高質量鄉村人才隊伍建設提供可行性路徑,切實推進鄉村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在人才。”人才決定了城鄉發展的速度、社會進步的速度、國家興旺發達的速度,是新時代的核心競爭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鄉村人才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最具有活力的要素。因此,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最關鍵的問題是人才。本文深入剖析了鄉村人才隊伍建設面臨的現實困境,著力找準鄉村人才的發展方向,努力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人才隊伍,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一、鄉村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有助于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產業興則鄉村興。產業振興是鄉村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更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環節。鄉村人才隊伍的高質量發展必然會促進鄉村產業的興旺發達。一方面,政府利用各種優惠政策和福利待遇吸引眾多高素質人才積極投身鄉村建設,這些人才必定會帶來新的理念、新的思想和精湛的技術,而這些將成為振興鄉村的活力源泉。政府在引進大量人才的同時,也會用優惠政策吸引更多優秀企業入駐鄉村,這不僅有利于提升鄉村經濟發展水平,而且有利于推動鄉村產業朝著更加規范化、合理化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鄉村人才可以最大限度發揮自己的優勢,如返鄉就業的大學生可以充分結合專業知識和家鄉特色,發展農村電商、特色產業等。還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拓寬家鄉農副產品銷售渠道,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進一步推動鄉村產業繁榮發展。
(二)有助于帶動鄉村經濟發展
鄉村振興,人才是重要支撐。在鄉村人才的帶動下,鄉村經濟更具活力。返鄉就業創業人才在工作中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可以不斷發掘鄉村新商機。一方面,他們嘗試開發一些新的旅游體驗項目,比如特色農家樂、野外露營地、親子游樂園等;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進行有機結合,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創產品,比如特色剪紙、布藝扎染等,在盤活傳統文化的同時,能為鄉村經濟發展打開新窗口。另一方面,他們靈活運用新媒體,讓鄉村特產走出家鄉,走進大眾視野。在鄉村人才的帶動下,村民的生產積極性不斷被激發,村民收入持續提高,同時村民投身鄉村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不斷提升。
(三)有助于促進鄉村文化建設
目前,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經超過60%,其中大部分人口是由農村人口轉為城鎮人口,鄉村人口不斷流失,甚至很多村落出現空心化現象。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一方面,有助于緩解鄉村空心化現象,將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才引導進村,為鄉村發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滿足鄉村振興需求。另一方面,傳統鄉村文化能夠得到傳承和發揚。鄉村人才對傳統鄉村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將傳統文化與現實需要進行深度融合,打造大眾喜聞樂見的傳統文化項目和精美文創產品;利用現代科技和網絡技術傳承和弘揚傳統鄉村文化,不僅有助于增強村民對傳統鄉村文化的認同感,堅定文化自信,還有利于促進鄉村文化繁榮發展,推動鄉村文化建設朝著高質量發展方向邁進。
二、鄉村人才隊伍建設面臨的現實困境
(一)鄉村人才結構不夠合理
目前,我國鄉村地區從事種養業的人才偏多,這類人才主要屬于生產型人才。例如,常規種植大米、玉米等農作物,或者種植特色水果、大棚蔬菜、名貴藥材等。他們在充分了解土壤土質的基礎上,適當播種,科學管理,以出售農產品為主。然而,卻缺乏專門從事農副產品深加工和精通貿易流通的人才,技能服務型人才、社會服務型人才和開拓管理型人才匱乏,尤其缺少掌握農業先進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因此,從鄉村人才結構方面講,技術型人才和經營型人才的數量不足。同時,鄉村人才結構存在性別比例失衡以及學歷偏低、年齡偏大等問題。例如,男多女少的鄉村干部結構不利于發揮女性在鄉村治理、鄉村文化建設等方面的優勢;鄉村干部多為本地村民,高中及以下學歷居多,加上年齡偏大,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較弱,導致工作推進緩慢,效率低下,成果不顯著。長期的鄉村人才結構不優,不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行。
(二)鄉村人才管理體系不夠完善
部分鄉村居民文化程度較低,綜合素質不高,缺乏先進的經營理念和創新能力。很多村民靠種植業維持生計,但沒有受到系統科學的農業知識和技能培訓,他們主要還是依靠前人經驗和自己摸索的方法來開展農業生產和農業經營,容易導致產量不穩定,影響收入。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管理人才的專門機構。鄉村人才隊伍建設是一項涉及多個部門的綜合性工作,需要各部門的緊密配合和團結協作。如果各部門信息不互通、溝通不暢通,就會造成很多人才工作無法順利開展,致使鄉村中的優秀人才未被挖掘或管理不當,如對科技推廣型人才、經營管理型人才、能工巧匠型人才、生產開發型人才和民間藝人型人才等未進行合理分類,沒有組織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活動,導致無法充分發揮各類人才的優勢,使其成為農村經濟發展中最活躍的“細胞”。
(三)鄉村人才引育機制不夠健全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離不開創新。目前,我國鄉村人才引育機制不夠健全,缺乏實效性和創新性,從長遠來看,不利于鄉村人才隊伍建設。一方面,本土人才培養機制不夠健全,缺乏科學性、系統性的人才培養規劃和管理。部分鄉村本土人才因為學歷或身份限制難以納入正式編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這些優秀人才的工作積極性,再加上基層單位編制數量減少,更難以留住本土人才。另一方面,優秀人才引進機制不夠健全。農村的福利待遇以及醫療、養老、教育、住房等資源與城市差距較大,對人才的吸引力不強;政府關于鄉村人才引進的政策優惠力度和吸引力不夠,無法滿足人才的需求;缺乏有效的人才評價機制和晉升通道,難以留住高素質人才。
三、破解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困境的對策
(一)營造良好的鄉村發展環境
馬克思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睜I造良好的鄉村發展環境有利于留住更多優秀人才。首先,積極打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例如,可以給返鄉創業者提供創業基金,降低創業資金門檻,享受行政收費減免、稅收優惠等補貼政策;成立大學生聯誼會,創建交流群,定期發布有關政策、項目,開展創業培訓活動,增強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其次,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的鄉村基礎設施能夠為鄉村人才享有高質量的生活提供重要保障。加強青年人才公寓建設,及時解決青年人才住房難的問題,并著力解決其醫療保險和養老問題以及子女的教育問題、就醫問題等。還要加強鄉村網絡維護和信息中心建設,加強鄉村公路養護和安全管理,推動與沿線配套設施、產業園區、旅游景區、鄉村旅游重點村一體化建設。另外,文娛活動也是大眾必不可少的項目。要大力建設文化活動中心,如農家圖書閱覽室、運動館、文化活動館等,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最后,加快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借助電視、網絡等傳播媒介,深入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加快普及科學種植和農產品加工方法,宣傳相關支農扶農惠農政策,切實推進智慧農業和數字農業發展。
(二)完善鄉村人才培育機制
鄉村要振興,人才需先行。人才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正處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扎實推動城鄉共同富裕的關鍵時期,打造一批高素質鄉村人才隊伍顯得極其重要。要不斷完善鄉村人才培育機制,努力構建“高?!髽I—社會組織”四要素互動的人才培養體系。第一,探索“高校+人才”模式。充分發揮高校思政課育人作用,培養堪當重任、吃苦耐勞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還可以孵化一些鄉村項目,使更多想創業的大學生自愿留在鄉村。第二,探索“政府+人才”模式。政府出資出力,定期為創業青年、農業種植人員、畜牧養殖人員、管理人員以及相關特色產業人員等舉辦專業講座和培訓活動;邀請優秀企業家或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線上線下經驗交流和分享活動;組織相關人員外出學習參觀,借鑒其他地區優秀實踐經驗,加強培養會經營、懂管理、專業強、素質高的鄉村復合型人才。第三,探索“企業+人才”模式。政府動員優秀民營企業,開展“萬企興萬村”活動。民營企業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幫助村民解決就業難的問題,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第四,探索“社會組織+人才”模式。積極引導社會各界力量參與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各類社會公益組織積極加入農村職業技能培訓,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助力鄉村振興。特別是偏遠地區,應當加強政府與社會公益組織的緊密合作,建立人才培養長效機制,根據當地建設需要,培養復合型人才,切實為鄉村建設作出應有貢獻。
(三)注重針對性教育
百年大計,教育為先。目前,我國鄉村發展呈現出對人才需求激增的特點。然而,現實情況卻不容樂觀,無論從規模、結構還是效能上看,當前鄉村人才結構和人才儲備情況都難以滿足鄉村振興的需求。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搖籃,應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復合型與應用型高技能人才以及現代化經營管理人才等方面下足功夫。首先,招生要有針對性。在綜合調查分析的基礎上根據各地區鄉村實際需求制訂招生計劃,并根據生源特點引導大學生充分了解專業前景和行業發展趨勢,通過對職業規劃的前瞻性分析,堅定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的決心和信心。加強與政府、企業的長期合作以及針對性培養,使大學生能快速適應鄉村振興事業的需要,積極投身鄉村建設。其次,培養要有針對性。高校在人才培養階段應結合鄉村發展需求及時制定符合要求的人才培養目標,開設具有針對性的相關課程,創新教學模式,讓大學生及時感知鄉村變化,注重培養大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真正解決大學生知識結構及技能與鄉村發展需求不匹配的問題。最后,就業指導要有針對性。高校要從鄉村資源和產業特點出發為大學生提供返鄉就業創業、走向基層的磨煉機會,徹底打破人才與鄉村之間的流動壁壘。繼續實施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項目以及“優師計劃”“特崗計劃”“國培計劃”,實施“大學生鄉村醫生”專項計劃、鄉村振興巾幗行動、青年人才開發行動等,為大學生投身鄉村建設提供更多可能性和可行性。
綜上所述,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才,鄉村人才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支撐。針對鄉村人才隊伍建設過程中面臨的鄉村人才結構不優、鄉村人才管理體系不夠完善、鄉村人才引育機制不夠健全等困境,可以從營造良好的鄉村發展環境、完善鄉村人才培育機制、注重針對性教育等方面下功夫,努力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人才隊伍,助力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趙穎,由琨.鄉村人才隊伍建設思考[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3(9):92-93.
[2]陳芮.鄉村人才振興的現實困境及解決路徑[J].當代農村財經,2023(3):51-54.
[3]徐清潔,徐傳明.精準扶貧背景下高校服務地方農業發展研究[J].農業經濟,2021(9):23-24.
[4]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23(3):1-7.
[5]胡清華.鄉村振興視角下地方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路徑探索[J].中阿科技論壇(中英文),2023,52(6):118-122.
[6]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3-02-14(001).
[7]崔芮銘,郭立亞.深化鄉村振興人才需求教育[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2,43(11):16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