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學禮
摘 要:河南省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大省。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農作物種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本文系統梳理了河南省在種業創新平臺建設、杰出育種專家培養、農作物種質資源創制、大面積應用農作物品種培育、種業企業孵化等方面取得的進展,并從人才引育、創新平臺搭建、核心技術攻關、企業做大做強等方面提出推動河南省種業科技發展的建議,以期為下一步推進種業振興、打贏種業翻身仗提供參考。
關鍵詞:種業科技;糧食安全;河南省;農作物
河南省在我國糧食安全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南省糧食生產寄予厚望,他指出:“糧食生產是河南的一大優勢、一張王牌,這個優勢、這張王牌任何時候都不能丟。”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是糧食生產的起點,良種對農業增產的貢獻率達45%。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良種在促進糧食增產方面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要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河南省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扎實推進種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為國家糧食安全筑牢種業基石。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省農作物種業科技發展進入快車道,搭建了一批國家級平臺,培養了一批杰出的育種專家,創制了一批重要農作物種質資源,培育了一批大面積推廣的優質農作物品種,孵化了一批種業企業,為端牢“中國飯碗”貢獻了河南力量。
一、河南省農作物種業科技發展成就
(一)搭建了一批國家級研發平臺
依托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河南農業大學、河南大學、河南科技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等單位,建設了30余個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平臺,包括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小麥國家工程實驗室、花生遺傳改良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省部共建小麥玉米作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適應與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小麥技術創新中心(籌)、國家瓜果改良研究中心、國家園藝種質資源庫、國家小麥改良中心鄭州分中心、國家玉米改良中心鄭州分中心、國家大豆改良中心鄭州分中心、CIMMYT中國(河南)小麥玉米聯合研究中心、神農種業實驗室、農業農村部黃淮中部小麥生物學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農業農村部黃淮海油料作物重點實驗室等。
(二)培育了一批杰出的育種專家
河南省農作物種業科技創新人才團隊的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河南省擁有一批專職從事作物遺傳育種的高水平專家,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3名,分別是棉花育種專家喻樹迅、花生育種專家張新友、小麥育種專家許為鋼;擁有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長江學者、中組部“萬人計劃”專家、國家杰青、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青年長江學者等一批國家級專家,遴選培養了種業領域中原學者17名。同時,河南省還涌現了一批為農業生產作出重大貢獻的育種家,如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的堵存信研究員選育出我國玉米育種史上的里程碑——鄭單958,鶴壁市農業科學院的程相文研究員選育出大面積推廣應用玉米品種浚單20,周口市農業科學院的鄭天存研究員選育出高產多抗周麥系列小麥品種,洛陽偃師的農民育種家徐才智選育出大面積推廣應用的小麥品種豫麥18和偃展4110。與其他省份的情況相似,河南省種業高端專業技術人才大部分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業仍然缺少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
(三)種質資源保存與利用水平國內先進
河南省建有種質資源中期庫、短期庫14個,分類布局保種場、保護區44個,種質資源保護能力較強,現保存小麥、玉米、花生、大豆、林果、瓜菜、水產、畜牧等農業種質資源8萬余份,保存數量位居全國前列。此外,還創制出以周8425B、鄭58、昌7-2等一大批被廣泛應用于品種選育的突破性新種質,種質資源創新利用水平居全國先進地位,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作出了重大貢獻。
(四)主要農作物育種水平國內先進
小麥育種水平居全國先進地位。河南省是我國小麥生產第一大省,常年種植面積8500萬畝以上,占全國的24%;年產量3750萬噸,占全國的28%,2022年畝產平均447公斤,比全國平均產量高15%,面積、總產、單產均居全國第一。河南省農業科研單位先后育成了豫麥13、豫麥18、鄭麥9023、鄭麥366、百農矮抗58、百農207、周麥18、周麥22、新麥26等一大批優良小麥品種,豫麥13、鄭麥9023、矮抗58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鄭麥9023和矮抗58曾經連續多年成為我國第一大小麥品種,生產上形成了以鄭麥、百農、周麥、新麥、洛麥等系列為代表的小麥品種群,這些品種除在河南省推廣應用外,還在安徽、江蘇、陜西等省份大面積應用。全國農技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推廣面積超過450萬畝的小麥品種共有12個,其中河南省選育品種7個,占比接近60%。
玉米育種水平居全國先進行列。河南省玉米常年種植面積5500萬畝左右,占全國的8%;年產量2250萬噸,占全國的9%,居全國第5位。河南省農業科研和教學單位先后育成了鄭單14、鄭單958、浚單20、豫玉22、偉科702等一大批優良玉米品種,生產上形成了以鄭單、浚單、豫單系列為主的玉米品種群。由河南省農業科學院育成的玉米品種鄭單958為我國玉米育種史上的里程碑,該品種成功解決了玉米品種耐密能力低、綜合抗性差等技術難題,引領我國玉米育種進入高密度育種時代,2003年以來連續20年居全國玉米品種種植面積第1位,累計應用面積9億多畝,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年種植面積最大的玉米品種,2007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花生育種水平居全國先進地位。河南省花生常年種植面積1800萬畝,占全國的26%;年產量570萬噸,占全國的33%,居全國第1位。河南省農業科研單位先后育成了豫花7號、豫花15號、遠雜9102、開農30、開農49等一批優良花生品種,生產上形成了以豫花、遠雜、開農等系列為代表的花生品種群。全國農技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種植面積排名前10的花生品種中有5個為河南省育成品種,分別是豫花37、豫花22、開農71、豫花23、遠雜9102。近年來,河南省在高油、高油酸花生育種方面進展迅速,育成的優質高油酸品種豫花37,年種植面積300多萬畝,已成為全國種植面積最大的高油酸花生品種,有力推動了我國花生產業轉型升級,極大增強了國產花生的國際競爭力。
大豆育種水平位居全國前列。河南省是我國夏大豆主要產區,常年種植面積600萬畝左右。夏大豆育種水平處于全國先進地位,育成了豫豆18、豫豆22、鄭1307等一批優良大豆品種,生產上形成了以鄭豆和周豆為主的品種群。河南省農業科學院育成的大豆新品種鄭1307具有高產穩產、品質優良、抗病性好等特點,屢創大豆百畝實收測產紀錄,2019年創畝產309公斤的百畝實收紀錄,推動了河南省大豆生產水平的整體提高。
果樹和瓜果育種水平位居全國前列。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自主育成的果樹和瓜果品種數量和推廣規模國內第一。育成審定果樹瓜類新品種280多個,育成的早中熟蘋果、紅色梨、油桃、蟠桃、觀賞桃和紅色軟棗獼猴桃、抗性西瓜等品種的市場占有率較高,桃、梨、蘋果品種推廣面積分別占全國的30%、20%、15%。
蔬菜育種水平位居全國前列。河南省蔬菜常年種植面積2500萬畝左右,設施栽培面積500萬畝,總產量保持在7000萬噸以上,均位居全國前列。在韭菜、馬鈴薯、辣椒和大白菜育種方面居國內先進水平。生產上,形成了以平頂山農業科學院的韭菜、鄭州市蔬菜所的馬鈴薯、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的大白菜為代表的蔬菜品牌。
(五)種業企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經過多年的發展,河南省種業企業的研發能力顯著提升,生產加工基地與銷售網絡健全,企業綜合實力居全國中上游,但種業企業“散、弱、小”的問題仍比較突出,約80%的種業企業沒有成體系的研發隊伍,創新能力不強。據統計,截至2021年12月,河南省登記在冊的種子企業有600多家。其中,省級頒證的有140多家,具有育繁推一體化資質的僅6家。總資產2億元以上的企業6家,資產總額1億元以上的企業17家;凈資產2億元以上的企業4家,1億元以上的企業11家。河南秋樂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河南省唯一上市種業企業,也是我國自2012年以來唯一成功上市的種業企業。河南省還有新三板種業企業3家,分別為河南德宏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河南金博士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和中棉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河南省農作物種業科技發展建議
(一)加強高水平種業科技創新人才引育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根本,應將人才引育作為河南省農作物種業科技創新發展的第一要務,依托河南省在小麥、玉米、花生、食用菌、大宗蔬菜等農作物產業方面的優勢,以海納百川的氣魄、任人唯賢的原則,不遺余力引育人才。注重以平臺為依托引育人才,以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神農種業實驗室、國家小麥工程技術中心、省部共建小麥玉米作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適應與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平臺引育人才。發揮河南省已有人才類項目引領作用,以中原英才計劃、省杰出青年基金、省優秀青年基金等項目延攬人才。以更大的力度開展柔性人才引進工作,加強與國內外農作物遺傳育種優勢科研機構交流,結合河南省科研機構或企業的需求,以顧問、掛職、兼職、客座、特聘等靈活多樣的方式,柔性引進緊缺人才,解決河南省農作物種業科技創新中遇到的難題。
(二)大力支持種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
科技創新平臺具有匯聚創新資源、推動理論與技術創新、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等多項功能,是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載體。當前,河南省已經高起點布局建設了中原農谷,其核心區建有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和神農種業實驗室兩大種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議下一步從研發經費、人才評價、薪酬激勵、成果轉化等方面支持兩大平臺的運行。注重整合河南農業大學、河南大學、河南科技學院、周口市農業科學院、新鄉市農業科學院等省內優勢種業科技資源,避免重復建設,造成資源浪費。支持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等國內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來豫設立新型研發機構。支持先正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農發種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北農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省內外創新型龍頭企業在河南省建設分支機構、育種站、繁種基地等。
(三)支持開展種業核心技術攻關
現代育種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全球種業正迎來以基因編輯、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融合發展為標志的新一輪種業科技革命,跨國種業企業已經進入常規育種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交叉應用的育種4.0時代。與我國種業科技發展特點相似,河南省在種業基礎理論研究、原創技術研發等方面仍較為落后。建議進一步在基礎理論研究、應用基礎研究、育種技術等方面強力攻關,支持開展重要農藝性狀基因挖掘與機制解析、分子設計育種、智能化育種、基因編輯、規模化轉基因、規模化單倍體育種、高通量表型精準鑒定等關鍵技術攻關,攻克當前育種效率低、多性狀協調改良難度大等關口,構建傳統與現代育種技術相結合的精準高效農作物育種技術體系,支持育成一批高產、優質、綠色、高效農作物新品種,推動農業生產全面轉型升級。
(四)支持種業企業發展壯大
支持企業引進高層次種業科技創新人才,鼓勵省內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經批準帶技術、帶成果到種業企業掛職或開展合作研究,保證其在原單位的人事關系、工資福利等待遇不變,同時享受種業企業所任崗位相應的薪酬、持股等待遇,回到原單位后,在企業創造的科技成果可作為職稱評審和晉升的條件。支持企業創建種業科技創新平臺,同等條件下優先在種業企業設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等省級研發平臺。支持企業牽頭申請種業重大科研項目,統籌省級科技創新發展專項資金啟動一批企業牽頭的種業科技創新項目,圍繞農作物育種技術重大需求,支持種業創新型龍頭企業根據市場需求明確育種主攻方向,培育一批高產、優質、綠色、高效的突破性新品種,為企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支持種業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做大做強,鼓勵新組建的河南省種業集團,利用收購、并購、技術資本化股權化等方式,孵化培育種業龍頭企業和專精特新種業企業。
三、結語
綜上所述,河南省種業科技發展水平總體處于全國前列,在小麥、玉米、花生、芝麻等領域有很大優勢,但在農作物育種基礎理論研究和新技術應用方面仍有不足。進入新時代,河南省委、省政府將發展民族種業擺在了更為重要的位置,大力推進種業振興。下階段,建議有關部門在人才引育、創新平臺搭建、核心技術攻關、企業做大做強等方面予以更多支持。相信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河南種業一定會在高水平人才隊伍建設、高能級平臺搭建、關鍵核心育種技術創新、革命性新品種選育、航母型龍頭種業企業組建等方面取得更大進展,為實現國家種業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河南力量。
參考文獻:
[1]李瑩.河南省種業發展淺析[J].農村·農業·農民(A版),2022(8):25-27.
[2]孟俊杰,許保疆,郭海源,等.河南種業發展現狀、問題和對策[J].種業導刊,2021(5):3-6.
[3]神農種業實驗室:實現創新成果“頂天立地”,支撐種業科技自立自強[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2(4):62-64.
[4]田建民.河南建設種業強省:優勢、短板與路徑[J].中國農村科技,2022(2):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