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尚學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定西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當前正處于為現代化建設夯基壘臺的關鍵時期,必須深刻認識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歷史邏輯、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奮斗姿態勇毅前行,以昂揚斗志追趕進位,在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不斷增加定西份額、貢獻定西力量。
一、堅定不移把項目建設作為主要支撐,促進經濟提質擴量。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投資是提升定西發展速度、發展質量和發展后勁的最主要支撐。要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必須進一步強化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健全項目全周期推進機制,努力保持投資增長良好勢頭。一要做深做實項目前期。深入研究國家重大戰略和投資導向,緊盯重點支持領域,科學精準謀劃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債券項目,動態調整優化項目庫,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中期調整,爭取更多重大項目獲得國家和省上專項支持。全面落實“一總六分”項目清單,加大項目前期經費投入,加快規劃用地、環境評價、施工許可等手續辦理,確保重大基礎性項目前期取得突破性進展,清單項目早開工、快建設。二要突出重大項目帶動。加快鳳合高速岷縣段等在建高速建設進度,梯次推進漳磚、通隴等高速公路建設,大力實施國省干線改造和高速連接線、開口子工程,建強“外聯內暢”交通網。突出引洮水資源高效利用,統籌推進城市水源、農村供水和生態補水等重點水利工程,打造“連通互補”水利網。全力推進集中式風光電、抽水蓄能和氫能產業“一園三基地”等項目建設,不斷暢通電力外送通道,構筑“源網荷儲”能源網。深入推進渭河源林草生態扶貧鞏固提升等“黃河”戰略重大項目,統籌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等水土保持重點工程,持續開展“綠滿隴中”行動,不斷筑牢生態屏障。三要強化要素支撐保障。積極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通過PPP、信托基金等項目投融資模式,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項目建設,保障重大項目資金需求。實施耕地占補平衡挖潛行動,加強國有建設用地出讓使用監管,加強低效用地處置,保障重大項目用地需求。科學有序推動用能預算管理,保障重大項目用能需求。
二、堅定不移把工業突破作為最強引擎,帶動產業轉型升級。工業是現代經濟體系的核心,對于定西這樣一個農業經濟特征明顯的地區來說,如果沒有工業的提速、突破和發展,經濟轉型就缺乏動力,追趕發展的目標也難以實現。必須抓牢省上實施“強工業”行動的難得機遇,重點從三個方面加快突破:一是轉換動能引入增量。接續推進第二輪工業“333”行動計劃,圍繞十大工業產業補鏈延鏈強鏈,全力抓好重大工業項目建設,促進中醫藥、馬鈴薯、草牧等傳統產業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增值,支持有色冶金及加工、新型建材等支柱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積極培育引進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構建更加完備的工業體系。二是助企紓困盤活存量。全面推行領導部門組團式包抓、政企共餐面談式問需、專人進駐保姆式服務、一企一策菜單式解難、督考一體閉環式考評“五式工作法”,通過專人專企提供服務,促進減稅降費、減租降息、金融普惠等惠企政策精準直達快享,讓企業輕裝上陣、健康發展,梯次培育一批規上企業、億元以上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三是集群發展做大體量。全面推行工業園區“管委會+開發運營公司”改革,加快建設科技孵化園、通用型標準化廠房等配套設施,積極開展“標準地”出讓改革試點,不斷提升園區發展質效和承載能力,積極爭創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省級經濟開發區。
三、堅定不移把城鄉融合作為關鍵抓手,推動區域協同發展。隨著近年來一大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的落地建成,定西區域協同發展的基礎更加牢固、條件更加成熟、優勢更加明顯。需要更好統籌縣域經濟發展和城鄉建設,全方位融入“一核三帶”區域發展格局。打造縣域經濟增長極。立足縣域發展定位,因地制宜、錯位發展,統籌實施“一城兩港兩中心”重點工程,加快建設以安定為中心,通渭、隴西、臨洮、岷縣為支點的“1+4”現代區域物流基地,積極推進渭源生態科創城和文旅新城、漳縣農特產品冷鏈物流中心建設,構建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繁榮興旺的縣域經濟發展新格局,努力爭創全省縣域發展十強縣、先進縣、進步縣。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推進以人為核心、以縣城為主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實施好城市路網通暢、三供保障、景觀風貌提升等重點城建工程,健全城市精細化管理體系,加快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和適老化設施改造提升,高效治理停車難、背街小巷臟亂差等“城市病”,不斷豐富城市人文內涵,提升城市文明形象。統籌推動縣城、中心集鎮、川河沿線鄉鎮、邊遠鄉鎮特色化、差異化發展,加快構建特色優勢明顯、產業集聚發展、基礎設施配套、公共服務健全、
輻射帶動有力的小城鎮發展體系,引導資源要素向“七川五河”經濟帶聚集。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加快“多規合一”村莊規劃編制,不斷改善農村道路、住房、供水等生產生活條件,高標準打造一批鄉村建設示范縣、示范鄉(鎮)、示范村。以久久為功的恒心韌勁整治農村人居環境,深入推進廁所、垃圾、污水、風貌、庭院“五大革命”,用五年時間分批次完成行政村人居環境整村提升。健全“五治”融合鄉村治理體系,推廣運用“三委治村、六會理事”治理模式,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引領形成鄉風文明新風尚。
四、堅定不移把改革創新作為源頭活水,催生更強發展動能。對于定西來講,要在你追我趕的競爭態勢中搶得先機、贏得主動,必須以創新驅動和深化改革消堵點破壁壘,努力讓營商環境更具優勢,讓市場主體更加活躍、更具韌性。一要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深入實施“強科技”戰略,發揮財政科技經費的引導性功能,強化普惠性政策扶持,進一步健全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科技創新體系,推動定西生態科創城與榆中生態創新城全面對接、協同發展,全方位融入蘭州1小時科技創新圈,加快創建省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聚焦工業領域補短板、農業領域鍛長板、生態領域固底板,高效配置科技力量和創新資源,幫助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以落實科技“揭榜掛帥”為抓手,集中力量突破一批產業發展關鍵技術難題,持續增強競爭優勢。二要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進數字政府建設,以市場評價為第一評價、以企業感受為第一感受,不斷推進減層級、減環節、減程序、減事項、減材料、減時限,確保更多政務服務事項網上辦、掌上辦、一次辦。健全完善“銀政企”常態化對接交流機制,加強金融資源招引,引導金融機構創新“富民貸”“寬粉貸”“畜牧貸”等系列產品,鼓勵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為企業貸款提供增信,深層次破解企業融資難題。三要促進經濟內活外暢。內挖潛力上,深入實施“縣域商業建設”行動,大力發展十大服務業產業鏈,精心培育一批多元消費場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消費需求,加速釋放消費潛能;深入挖掘李氏文化、馬家窯文化等歷史文化內涵,提升“一縣一節會”品牌影響力,推動文旅產業深度融合、蓬勃發展。外拓市場上,支持市內重點企業開展國際化認證,培育更多外貿企業、綜合服務企業和跨境電商企業,多渠道開拓國際市場;錨定“雙十大”產業鏈開展集群式、鏈條式、蹲點式招商,以市場化模式高標準辦好國家中醫藥產業博覽會、馬鈴薯大會和西部草都論壇,引進更多知名企業落戶定西。
五、堅定不移把人民滿意作為根本目的,著力增進民生福祉。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必須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兜牢防返貧底線,優化“1+4”網格化防返貧動態監測機制,對“三類人口”精準落實針對性幫扶措施,及時解決住房、教育、就業和因病因災突出困難,積極構建群眾多元化增收體系,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要大力實施城鎮困難群眾脫困解困行動,全面落實低保、特困供養人員、臨時救助等保障政策,兜牢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底線。要堅持落實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聚焦創業就業、教育均衡、文化體育、醫療健康、交通出行、城鄉住房、育幼養老、權益保障、社會治理等人民關心的重點領域,把增進民生福祉的落腳點更多放在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小事”上,立足實際、系統謀劃,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堅持每年興辦一批民生實事、實施一批民生工程,努力解決好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學位、房位、床位、車位”等急愁難盼問題,讓民生福祉更有質感、更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