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云
黨的二十大提出,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近年來,武威市著眼整體發展,依托資源優勢,強抓“雙碳”機遇,將新能源及裝備制造產業鏈作為全市重點發展的七大產業鏈之一。本文立足武威市新能源及裝備制造產業鏈發展,在調研武威市新能源及裝備制造產業鏈發展基礎上對發展情況進行梳理,并從放大資源稟賦強鏈、緊盯項目建設延鏈、倒查發展需求補鏈、堅持招大引強增鏈等方面就產業鏈發展提出推動產業鏈發展的意見建議。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考察時強調,要加快改造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加大改革攻堅力度。武威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完善綠色生態產業體系,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推進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部署要求,圍繞構建“一核三帶”區域發展格局,建設以清潔能源及新材料和特色高效農業為重點的河西走廊經濟帶,搶抓金張武千萬千瓦級風光互補發電基地建設的政策機遇,拓展新能源領域,增強產業創新力,加快構建新能源及裝備制造產業鏈,著力打造百億級新能源產業集群,全市新能源及協同產業穩步推進。
一、發展現狀
(一)政策機遇疊加,戰略目標明確
在“雙碳”目標背景下,為深入推動能源革命,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制定《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加快推進大型風電、光伏發電基地規劃布局方案》明確,騰格里沙漠基地1100萬千瓦隴電入浙外送,600萬千瓦的省內消納,支持新能源電力能建盡建、能并盡并、能發盡發,為武威市新能源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設“河西走廊經濟帶”決策部署,明確了加快建設河西走廊清潔能源基地的發展戰略布局,到2025年建成千萬千瓦級清潔能源基地,建成百億級新能源產業園區,建成一批省級制造業(產業)創新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工程)實驗室等創新平臺。
(二)風光資源富集,開發潛力巨大
武威境內太陽能、風能資源充足。風能資源屬三類地區,太陽能資源屬一類地區,風光電資源開發空間巨大,地貌特征也具備基地化、規模化、一體化開發新能源的基礎條件。全市已規劃風電1600萬千瓦、光伏5400萬千瓦,理論儲量1億千瓦以上,可開發利用面積2300平方公里以上,具有極好的風光電產業發展條件,新能源裝備產品市場前景廣闊。全市已累計建成項目700萬千瓦以上。武威是河西電網的重要支點,是西北清潔能源向中東部地區輸送的重要能源通道,發展新能源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新能源產業是武威最有潛力、最有條件、最有基礎培養壯大的特色優勢產業。
(三)規劃布局合理,招商目標精準
按照產業規劃與區域布局協同發展,構建三縣一區各具特色、互補互促的全產業鏈體系。涼州區重點布局打造百萬千瓦級光伏治沙示范基地;民勤縣重點布局打造“風光核氫儲”多能互補一體化能源基地;古浪縣重點布局打造百萬千瓦級沙漠生態光伏發電基地和“光伏+”綜合應用基地;天??h重點布局松山灘百萬千瓦光伏發電基地建設。招商目標企業精準,引入國家能源集團、遠景能源、重通成飛、德斯威等十多家技術前沿、競爭性強、資金實力雄厚的大型央企和知名民企,實施新能源協同產業項目18項,總投資188億元,2022年1-8月,已完成投資64億元,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340/0。
二、存在問題
(一)產業鏈羽翼尚未豐滿
一是產業鏈項目尚未形成集聚效應。武威市新能源及裝備制造起步較晚,重通成飛、凱蒂斯、德斯威、遠景能源等多為分散入園,起步不久,產業規模較小,集聚能力尚弱。
二是風電光伏裝備制造企業不足。處在上游的硅料、硅錠、拉棒、晶硅切片、光伏玻璃、光伏組件等多為江蘇、河北、安徽等省外提供,風電上鍛鑄造件、液壓回路裝置、偏航制動器、風電小型零部件等工業企業武威市域內缺乏。
三是上下游發展不同步,可持續發展能力弱,行不成優勢和競爭力。存在低端制造產能過剩、核心環節產量不足的隱患。風電裝備制造產業產品多樣化、系列化不足,傾向于風機塔筒、光伏支架等層級低、技術含量低的項目,核心技術含量高的項目少。
(二)產業鏈項目不及預期
疫情持續反復導致全國管控持續加強,項目部人員活動受限、原材料短缺、物流不確定性大等諸多因素影響,導致產業鏈項目不及預期。
一是風光電項目建設延期?!笆奈濉钡谝慌?00萬千瓦項目中,4個風電項目進展緩慢;9個光伏項目也進展緩慢,如:在民勤縣紅沙崗調研時發現部分項目打樁后因材料無法到達場地而進展緩慢。
二是電力外送工程建設緩慢。目前,規劃建設的8個匯集升壓站,除九墩灘2號升壓站完成可研編制、項目核準外,其余幾家處于可研編制階段,部分升壓站尚未簽訂聯建協議。
三是裝備制造項目達不到預期。13項協同產業,除重通成飛、特斯威、古浪嘉寓等符合推進計劃,多個項目推進達不到競配時的承諾進度。
(三)產業鏈發展要素短缺
一是專業研發和應用人才的緊缺。作為西部欠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相比在人才市場上拼薪酬、拼待遇的激烈競爭中毫無優勢,很多企業普遍存在人才引進難、留住難的問題。整體上看產業鏈發展所需人才資源總量少、人才密度低、創新力不強,人才與發達地區相比競爭力不足,高端創新人才分散不集聚,無法形成競爭力。
二是本地勞動力素質與產業發展不匹配。一方面在建項目和現有企業用工多為來自四川、河南、浙江、江蘇等地,甚至受疫情影響存在用工荒的問題;另一方面,本地大量剩余勞動力因技術不精、勞動效率不高、執行力和團隊協作力不強等因素,不能滿足企業用工要求。
三是入園企業生產要素短缺。很多入住發達地區產業園區的企業,在入駐武威產業園區后,能明顯感受到園區代理服務和各類生產要素短缺的問題。如德斯威在組裝生產線后,因園區沒有特種作業車輛租賃業務,不得不購置叉車等特種車輛,不僅增加了企業購置車輛成本,而且還要花費大量時間精力辦理煩瑣的特種作業車輛手續,并額外聘用相應作業人員,這無疑給剛剛起步的企業增加了成本,此類涉及生產生活的問題困擾企業。
(四)新能源消納陷入尷尬
一是就地消納比重很小。整體承接東部產業轉移能力有待提升,對高技術產業和前端產業承接能力有限,現有高消能企業少,本地用電量小消納不足,難以發揮綠電優勢。
二是“風光儲輸一體化”及“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不同步。相應的大項目好項目還不夠多。
三是電網調峰能力不足。雖然750千伏河西至白銀線路投運后,河武750/330電磁環網通過330千伏河雷雙回線在河西變解環運行,但是依然存在著外送通道不暢、網架結構薄弱、電力系統調峰困難等問題,豐富的新能源資源轉化為新能源經濟還存在著制約因素。
三、對策建議
(一)長袖善舞,放大資源稟賦強鏈
一是放大豐富的風光資源稟賦,系統謀劃打造百億級新能源產業集群。深入領會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培育壯大新能源產業鏈的意見》文件精神,按照《武威市新能源及裝備制造產業鏈工作推進機制》《武威市新能源及裝備制造產業鏈實施方案》部署要求,深入推行鏈長制,著力打通產業鏈的堵點、痛點、斷點、難點,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著眼于資源總量、產業特點、比較優勢和現有產業基礎,系統謀劃全產業鏈發展思路,著力打造百億級新能源產業集群。
二是發揮鏈主企業帶動效應,帶動上下游配套中小企業。產業鏈強不強,關鍵看鏈主企業這個“主角”唱的怎么樣。要以風電領域鏈主企業遠景集團為核心,培育葉片、主軸、發電機等關鍵部件,吸引法蘭、鑄件等重工業產品上游產業鏈落地武威。以光伏發電領域鏈主企業一道新能源、特變電工、東方自控為核心,培育硅料加工、晶硅切片、光伏玻璃、光伏組件等貫穿上下游產業鏈,促進形成材料生產、零部件加工、設備組裝等完整光伏產業鏈。
三是注重協同發展,加快產業鏈中高端環節布局。緊盯國家省上政策導向,發揮“鏈主”企業作用,支持鏈主企業整合產業鏈資源,堅持市場搭平臺,資本為紐帶,通過“借船出海”“強強聯手”等方式,聯合中小企業協同打造新能源及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加快形成培育一個企業、完善一個生態,帶動一個產業發展的鏈式反應。如重通成飛就是一家專業研發、生產風機葉片的企業,按照“葉片研發制造+風場開發運營+葉片回收”的模式,實現全生命周期綠色閉環式發展,不斷完善風電產業鏈,企業綜合競爭力強。
(二)秉軸持鈞,緊盯項目建設延鏈
一是盯風光電項目建設重點,抓保障促進度。武威仍處于投資拉動階段,沒有項目就沒有投資,沒有投資就沒有發展。要發揮好“店小二”精神,落實落小落細措施,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重點項目建設,主動幫助企業協調解決項目建設中面臨的困難,進一步細化舉措、搶抓工期,及時優化調整施工計劃,加快工程建設進度,確保每個項目按照時間節點高效推進,早建成、早投產、早達效,做到防控不松懈、發展不停步。
二是破電力外送工程建設項目難點,抓前期促開工。電力外送工程建設運營是打通產業鏈瓶頸的至關重要的環節,要構建新型政企溝通服務機制,精簡審批流程,進一步提高投資者積極性,讓企業辦事像網購一樣快捷,加快簽訂聯建協議、可研編制、項目核準等,切實解決項目“簽約容易落地難”的問題,爭取早日落地開工。同時,要積極協助項目建設單位做好大宗原材料采購等工作,以保證如期開工建設,盡早建成達效。
三是疏裝備制造項目堵點,抓投產促效益。要堅持目標導向,精準服務產業項目促開工、促進度、促投產。根據約定好開工時間、投資強度、達產貢獻等,與企業共同制定可行的計劃,協助企業對開工、進度、投產計劃等承諾嚴格履行到位,并對進度要有督導,列好進度清單,加強屬地管理,保證項目進度。
四是查項目建設盲點,建機制促落實。掛圖作戰建立點評機制,堅持每月、每季度、每半年點評,以目標倒逼進度,以時間倒逼責任,推進工作落實;通過健全完善信息反饋制度,情況晾曬通報制度,定期盤點調度項目進度和工作進程,通過比學趕超濃厚工作氛圍,進一步促開工、促進度、促投產,確保項目踏點推進。
(三)反彈琵琶,倒查發展需求補鏈
一是加強產業鏈人才隊伍建設。全力支持產業鏈企業引進高層次急需緊缺人才,并落實好人才引進各類優惠政策,做好高層次人才住房、配偶就業、子女教育、醫療服務等基本生活保障。優先支持產業鏈企業申報各類科研獎補資金,建設實驗室、技術創新開發中心等產學研用高端創新平臺,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形成人才聚集效應,提高人才競爭力。發揮共青團等組織的作用,主動關心引進人才的衣食住行、婚姻大事,用走心服務留住青年心。真正做到用事業留人、組織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
二是加強產業鏈工人隊伍建設。從市級層面統籌企業用工需求和勞動力資源,搭建市際勞務協作平臺,組織勞務與企業“結對子”,促進勞動力在市內就地有序就業。全面摸清產業鏈用工底數和企業用工情況,企業當期生產缺工、擴大產能后預計缺工、企業職業技能培訓需求等情況。發揮工會等組織作用,根據企業缺工工種、數量等情況,搭建與市內職業學校為主的校企合作培訓平臺,有針對地開設相關專業培訓,發揮企業培養產業工人主體作用,充分吸納本地勞動力就業,助力鄉村振興。
三是深入推進產業園區“放管服”改革,為進駐企業提供“保姆式”服務。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提升服務效能。學習借鑒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產業園區的先進經驗,聚焦園區發展的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進一步深化園區管理體制、服務體制改革,健全完善園區運作模式、融資機制、管理權限、用人激勵、園區平臺等改革工作機制,激發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發揮產業聚集效應,搭新能源及裝備制造產業及上下游企業與相關行業之間的合作橋梁,實現優勢資源精準對接,推動產業升級。
(四)筑巢引鳳,堅持招大引強增鏈
一是搶抓制造業有序轉移、東西部產業協作等政策機遇。緊盯“三類500強”、大型央企、上市公司等龍頭企業,圍繞產業鏈發展有針對性的招商引資等,力促風電小型零部件生產制造、光伏上游原材料生產、儲能電池核心材料生產、大容量新型熔鹽儲熱裝置、小微型元器件生產、氫氣提純儲存設備、氫燃料電池核心零部件制造、區域風光電后續運維服務等項目落地,做大產業鏈“朋友圈”,做強產業鏈“集群圈”,做優產業鏈“服務圈”,進一步提高清潔能源省內、市內消納能力。
二是大力推進“風光儲輸一體化”及“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開展源網荷儲一體化堅強局部電網建設,梳理城市重要負荷,研究局部電網結構加強方案,提出保障電源以及自備應急電源配置方案。結合清潔取暖和清潔能源消納工作開展市級源網荷儲一體化示范,研究熱電聯產機組、新能源電站、靈活運行電熱負荷一體化運營方案。
三是高位謀劃蓄能電站布局,提升電網系統調峰能力。通過下好“先手棋”超前謀劃,同時加強與張掖、金昌等兄弟市州合作,加速建成河西第二條特高壓直流輸送通道,加快隴電入滬工程前期論證,統籌內用外送,提早謀劃電力外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