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連昆
(天津市濱海新區融媒體中心,天津 300000)
出鏡記者作為新聞節目內容傳達的重要人物,其自身不僅肩負著重要的新聞信息傳播責任,而且還是媒體品牌的代表形象。因此,出鏡記者的語言表達至關重要。出鏡記者必須充分掌握與靈活運用語言表達技巧,保證新聞節目內容傳達的客觀性、真實性和準確性。但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5G 移動通信、虛擬現實、大數據等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深入應用,為新聞傳播提供了更好的方式,導致傳統語言表達技巧不再適用于融媒體環境,這便要求出鏡記者適時調整語言表達技巧,進而為受眾呈現更為精準、生動的新聞現場。因此,對出鏡記者在融媒體環境下的語言表達進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融媒體概念的形成是為了打破傳統新聞媒體在資源匱乏與覆蓋面小兩個方面的局限性,借助媒介載體將電視、報紙、廣播以及雜志等傳統媒體既有的共同點以及互補點進行有效融合,進而充分整合媒體行業的人力、宣傳以及內容等資源,達成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互融的發展目標。其中,資源及內容方面主要融合了傳統廣播電視和網站,通過現代化的融媒體采編中心,同時為廣播電視和網站提供新聞稿件,在節約人力資源成本的同時,實現資源通融與內容兼融。宣傳方面主要構建了全新的互補互促的媒體關系,用以全面解析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宣傳上的優缺點,進而實現互補與互促,打造宣傳互融的融媒體環境。利益方面則主要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互融及提高,借助新興媒體的優勢,助力傳統媒體打破局限,從而從根本上提高效益。
1.跨地域性
新興媒體的迅猛發展改變了傳統媒體的輿論格局,在融媒體環境下,各類新興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深度融合,不僅提高了新聞傳播力和影響力,而且還使得傳播載體更具靈活性和多元化。不僅如此,新聞信息不再受地域空間的限制,即使不同地域的受眾也能夠實時獲取新聞信息。
2.包容性及個性化
包容性及個性化是融媒體環境呈現的主要特點,即使是差異化的媒介形式都能夠被包容。相比傳統媒體的表現形式單一化,融媒體環境下能夠充分借助大數據、云計算、深度學習以及人工智能等技術,為新聞受眾提供更具個性化的服務體驗。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與創新,在融媒體背景下的新聞傳播渠道也更加多元化、復雜化。同時,在互聯網海量信息的影響下,新聞受眾群體的審美水平被大幅拉高,這對出鏡記者的專業水平與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現階段的融媒體時代背景下,部分出鏡記者在語言表達能力方面略顯不足,導致其無法有效適應融媒體時代對新聞媒體行業提出的新要求與新標準。
傳統新聞媒體播報渠道由于受到載體、平臺等相關因素的制約,限制了新聞播報人員的播報形式與播報風格,導致新聞受眾群體逐漸默認新聞出鏡記者只允許通過單一新聞播報方式與風格完成新聞播報工作,久而久之便使其對出鏡記者產生的認知誤解,即認為出鏡記者必須是穩重、成熟、端莊的形象。在此種觀念下,甚至部分出鏡記者都認為自己就應該是受眾眼中的形象且是一成不變的。在報道新聞內容的過程中,出鏡記者必須將真實、客觀、精準的報道原則作為先導,然而真實、客觀的報道原則是針對出鏡記者報道期間所闡述的內容而言的,而非闡述的方式以及闡述相關內容期間的語言表達方式、表達語氣等。在當今時代背景下,多數出鏡記者為盡可能降低或避免直播、現場報道等相關工作中出現錯誤,其通常情況下會采用模式化、系統化、流程化的新聞報道方式,雖然此種新聞報道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切實提高出鏡記者在報道新聞期間的“安全性”,但也會致使出鏡記者所報道的新聞內容喪失創意性、創新性以及趣味性,使新聞報道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除此之外,出鏡記者在基于系統、流程的報道方式下,會為新聞受眾群體呈現出一種端莊形象,使出鏡記者在報道過程中所采用的語言較為平淡,導致新聞受眾群體在觀看新聞內容期間會對出鏡記者產生一種高高在上的錯覺,這樣會使新聞受眾群體逐漸疏遠出鏡記者,嚴重時甚至會因認為該欄目的新聞報道毫無趣味而降低對相關欄目的關注度。尤其是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新聞的傳播方式、傳播渠道、傳播內容等均朝著多元化、多樣化、豐富化方向發展,新聞受眾群體已經不滿足于接收過于平淡無味的內容,多數受眾更加喜愛富有趣味性、創意性以及創新性的新聞內容。
基于新聞受眾用戶角度對新聞本身進行分析,其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應當成為一門視聽語言藝術,基于多元化的傳播媒介與載體為用戶提供更加豐富、優異的視覺與聽覺享受,從而切實推動新聞媒體行業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的可持續發展。而為有效滿足上述要求,則需要出鏡記者結合實際情況加強有聲語言與副語言在表達層面的融合。
對于傳統媒體的出鏡記者而言,其在新聞報道過程中更加重視有聲語言的表達,其往往單純地認為新聞報道工作僅依靠“說”便可完成,通過“說”將相關新聞內容向新聞受眾進行傳達,沒有充分認知到副語言對新聞報道工作的價值與作用。在融媒體時代下,若想有效通過現場報道、直播等方式盡可能向受眾還原出鏡記者所在現場的氛圍,則需要其結合實際情況深化有聲語言與副語言在表達層面的融合,以此增強用戶在觀看相關新聞內容期間的代入感。然而,部分出鏡記者在報道現場較為歡快、活躍的新聞事件時,仍采用官媒報道的方式、語氣以及語言表達方式等,即嚴肅、刻板,導致在效果層面出鏡記者的報道內容與現場實際情況出現了嚴重的割裂現象,究其原因是該出鏡記者并未有效結合實際情況,基于有聲語言表達與副語言表達的融合使其順利融入到新聞現場中,并根據新聞現場的實際情況、氛圍等相關因素靈活調整自身的報道方式,最終導致受眾認為出鏡記者就像一臺冷冰冰的機器。
在語言表達中副語言表達是較為關鍵的一環,同時副語言也是語言鏈條中不可或缺的節點。副語言能夠有效根據報道現場情況對出鏡記者所采用的有聲語言進行潤色與優化,其中副語言包括但不限于妝容、服飾、眼神、手勢、表情等。需要注意的是,出鏡記者的言行舉止均代表媒體形象,因此需要出鏡記者結合實際情況,嚴格遵循新聞媒體相關標準與規范,在合理范圍內靈活運用副語言并在實際報道過程中加強有聲語言與副語言的融合,以此切實提升新聞報道的整體效果。除此之外,副語言還具有一項有聲語言所不具備的優勢,即相通性。對于新聞受眾群體而言,由于其人群基數過于龐大,便會導致受眾人群存在文化程度、受教育程度、個人價值觀等層面上的差異性,致使不同人群在理解有聲語言時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然而出鏡記者通過眼神、表情、動作等副語言,能夠以人類最為根本且直接的傳遞方式將所表達的信息傳遞給受眾,進而實現與受眾之間在信息內容層面的相通,同時將副語言與有聲語言進行融合,能夠進一步削弱不同受眾在理解有聲語言期間所產生的偏差,增強新聞信息內容的直觀性與有效性。
基于宏觀角度分析,可以將出鏡記者的語言表達技巧分為兩部分,分別為有聲語言表達技巧以及副語言表達技巧。出鏡記者在新聞報道中,通過結合實際情況合理運用有聲語言表達技巧與副語言表達技巧,能夠切實提升新聞報道整體質量。基于微觀角度對語言表達技巧進行分析,可以將其分為內在技巧與外在技巧。其中,內在技巧分為情景再現、對象感等;外在技巧分為節奏、停頓與連讀、語氣、重音等。為進一步增強新聞報道效果,出鏡記者應當結合實際情況熟練運用各類語言表達技巧,從而豐富新聞報道內容、完善新聞報道方式。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對新聞媒體行業、出鏡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標準。因此,為有效促進新聞媒體行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同時確保新聞報道方式、報道內容等符合融媒體時代下受眾群體的個性化需求,則需要出鏡記者掌握更多的語言表達技巧。
一方面,需要出鏡記者在新聞報道期間加強對感情的投入。基于人類角度對感情進行分析,其本質上屬于能夠影響人類體驗的各類因素,諸如心境、情感、情緒等,不同的感情能夠為人類帶來多樣化的感受。因此,出鏡記者若想使新聞內容在實際報道期間更加豐滿、多樣,應當結合實際情況加強對感情的投入,基于感情引發受眾群體對相關新聞事件的共鳴,從而增強受眾群體在新聞事件中的代入感。在此方面,出鏡記者不僅應當具備在報道現場的隨機應變能力與敏銳的觀察力,而且還應當具有一定程度的即興表演能力,即根據新聞事件的現場情況、事件進展、背景等相關方面的因素,搭配多元化的情感,如傷心、遺憾、喜悅、開心等,以此將語言表達技巧作為載體,有效將出鏡記者在現場中的感受清晰、全面、完整地傳遞給受眾。另一方面,出鏡記者應當將自身對相關新聞事件的感受融入到報道中。對于感受而言,其是人們因語言表達客觀事物,從而接收其反饋并通過體驗產生內心波動的過程。換言之,感受可以理解為將外在環境的感知轉變為內在想法。而在新聞受眾群體瀏覽相關新聞報道時,導致受眾群體代入感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出鏡記者并未有效將自身感受融入到報道過程中,并將其順利傳遞給受眾。因此,若想確保出鏡記者有效將自身感受融入到報道中。首先要明確其在新聞報道工作中、新聞內容傳遞過程中并非旁觀者,其應當基于受眾角度對當前報道工作開展方式進行分析并充當受眾的“耳朵”“嘴巴”“眼睛”等角色,以此全方位、多角度地向受眾呈現新聞現場的實際情況,進而切實增強受眾在新聞內容瀏覽期間的代入感。以文化專題新聞節目為例,在此類節目中,出鏡記者應當先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即講解員或導游。因此,出鏡記者在報道過程中,需要以講解員或導游的工作方式,以語言表達技巧為基礎,利用通訊設備、屏幕等媒介將現場最為精彩的內容呈現在受眾眾眼前。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出鏡記者應當結合實際情況,以行動有效扭轉新聞受眾默認的記者形象,基于人格化、生活化的報道方式,盡可能在新聞報道中樹立一個豐滿、立體、鮮活的人物形象。
若想在合理范圍內切實縮短出鏡記者與受眾群體之間的距離,則需要出鏡記者結合實際情況,盡可能在現場新聞報道中凸顯對象感。所謂對象感,主要是指出鏡記者在報道過程中對受眾群體存在與否的認知,換言之就是出鏡記者能否基于主觀意識層面以積極、主動的方式與屏幕后的新聞受眾進行適當的互動與交流。通常情況下,出鏡記者在報道期間所面對的只有攝像機、工作人員以及現場環境,其所工作的環境中并未真實存在于受眾群體,因此若想有效在新聞報道過程中凸顯對象感并有效利用對象感縮短其與受眾群體之間的距離,則需要出鏡記者做到面前無人、心中有人[1]。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各類移動終端設備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基于此,新聞受眾群體在觀看新聞現場報道時,往往會通過移動終端設備如手機、平板等設備直接觀看出鏡記者以及部分現場環境,而在此過程中,受眾的眼睛與移動終端設備屏幕之間的距離往往只有30cm 左右,進而使新聞受眾在觀看新聞現場報道期間產生與出鏡記者面對面交流的感覺。因此,需要出鏡記者以對象感為先導、以語言表達技巧為基礎,結合實際情況在新聞報道環節中盡可能縮短屏幕前與屏幕后兩者之間的距離,使受眾在觀看新聞報道期間始終能感覺到出鏡記者在與“我”進行面對面的交流[2]。
在此方面,出鏡記者應當根據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語言交流習慣等相關因素,合理調整自身在新聞報道中所采用的語言結構與語言內容,即結合實際情況,在合理范圍內加強口語化的表現[3]。所謂口語,是指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即想即說的背景下,借助多元化語言完成信息的傳達,如方言、網絡用語、專業詞匯、英漢結合等。與書面語不同,口語化語言的實際表達效果更具張力,同時其更加靈活與動態,可以利用更少的詞匯量更加貼切地描述相關事件或內容。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出鏡記者所接觸的新聞類型逐漸多元化、復雜化以及豐富化,致使其實際報道周期被大幅壓縮,而這也是融媒體時代下對出鏡記者提出的新要求,需要其根據報道內容的轉換,及時調整報道中的語言表達方式與內容,不僅需要以有效迎合不同新聞類型背后各個新聞受眾群體對報道效果的個性化需求為目標,而且還應當基于口語化的表達方式,使新聞報道內容更加接地氣[4]。
融媒體環境具有跨地域性、包容性以及個性化特點,為滿足時代發展需求,為新聞受眾呈現更為優質的新聞現場,出鏡記者自身需要不斷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結合融媒體環境合理調整語言表達技巧,并在此基礎上充分掌握并靈活運用語言表達技巧,以此有效助力媒體行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