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雋
景德鎮學院
鑄造是與雕塑關系最為密切的金屬成型工藝之一,作為一名雕塑藝術創作者,筆者一直在試著去捕捉“缺陷美”的表達方式,并試著在雕塑創作中大膽地運用這種“缺陷美”來表達自己的創作理念。通過這些年對藝術鑄造理論的學習和金屬雕塑藝術創作的實踐,深入了解雕塑鑄造的工藝原理和操作技法,最大限度去挖掘材料的藝術表現力,思考雕塑造型、工藝實施與材料表現之間的內在關系,并從中發掘多種藝術創作的可能性與表現形式。
金屬雕塑就其工藝制作方式而言可分為兩類:金屬鑄造雕塑與直接金屬雕塑。金屬鑄造是傳統工藝,具有幾千年的歷史,工藝已十分成熟。而直接金屬雕塑則是在工業革命以后才迅速發展起來的,是通過對金屬材料的切割、鍛造、焊接、打磨等工藝加工方式直接用金屬材料構成造型和空間的藝術形式。直接金屬雕塑顯然具有更多的工藝主動性,需要雕塑家全程參與并且可以隨時調整造型與效果。正是這種人與材料互動的創作形式為金屬雕塑家帶來更多創作樂趣與靈感,現代雕塑史上以金屬直接加工方式為創作手段的雕塑家層出不窮,他們在工藝運用與材質表現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和經驗。
直接金屬雕塑起源于20 世紀的西方現代主義運動。不同于我國古代金屬雕塑側重于題材和實用性,現代金屬雕塑強調構成形式和空間感。在工藝上也大有不同,我國傳統金屬雕塑主要采用失蠟法鑄造工藝,直接金屬雕塑則主要采用鍛打、焊接等方式。目前,國內有關金屬雕塑的研究大都圍繞直接金屬雕塑。有觀點認為,用傳統失蠟法鑄造雕塑只是完成了泥塑在材料上的置換,否定了這種工藝帶給雕塑的獨特語言。本研究中對于失蠟法鑄造工藝缺陷的應用恰好反駁了此類觀點。失蠟法鑄造工藝是最古老的也是至今應用最廣泛的工藝品鑄造工藝,在其工藝流程中值得關注和深挖的趣味性的做法有很多,失蠟法鑄造工藝依然可以為雕塑創作提供更多審美語言和表現形式。
幾千年來,鑄造而成的金屬雕塑在雕塑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金屬鑄造對于雕塑作品,如同給軀體注入血液,賦予造型以生命力,金屬材料的表現力是無可替代的。但對在金屬雕塑中有意表現缺陷美的方式和效果,卻鮮有系統的研究與探討。因此,本研究旨在對缺陷美在金屬雕塑中的有意表現進行深入探索,以揭示其美學特點和審美效果。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世上沒有不長雜草的花園”,這些諺語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有缺點和瑕疵,斤斤計較只會換得不滿和不快,學會去品味不完美反而能收獲更多。其實缺陷也能夠創造出不一樣的美,比如《斷臂的維納斯》,成就其經典的,不是毫無瑕疵、美艷絕倫的美貌,也不是通過創作者精湛的技藝展現出來的藝術情趣,而正是因為其手臂的殘破,才能夠引起觀眾的無限遐想,形成了令人難忘的藝術之美。
藝術史中的缺陷美理論是對藝術創作中不完美之美的認知與解讀。眾所周知,藝術品往往追求完美和無瑕疵,然而,正是缺陷和瑕疵使得藝術作品更具生命力和獨特魅力。
在金屬雕塑藝術中,缺陷美也占有重要地位。在金屬雕塑的制作過程中,難免出現瑕疵和不完整之處,但聰明的雕塑家會將其作為表現手法,創造出別具一格的作品。明顯缺陷的有意表現在金屬雕塑中常常通過刻意修補的方式凸顯不完美的部分,使觀者更加關注其獨特之處。而隱藏缺陷的精神內涵則依賴于觀者的想象力和詮釋能力,從而加深了作品的內涵。這種對缺陷美的理解和運用,豐富了金屬雕塑藝術的表現力,使其既傳遞了雕塑家的情感和思想,又讓觀者有更多的參與感。
許多金屬雕塑上都留有未曾去除的分模線,它是金屬鑄造過程中留下的工藝痕跡,留有這些痕跡能最大限度地忠誠于雕塑原型,不對作品做任何修改,而且工藝本身的真實記錄對作品的藝術表現力也沒有影響,反而平添了幾分美感,因為工藝制作與藝術作品已融為一體,也屬于完整作品的一部分。曼祖是位深諳鑄造藝術的雕塑家,他的許多作品中都刻意保留下鑄造工藝的痕跡而不加修補,也不做任何的人為修飾,甚至保留青銅的原始色彩。這種天然質樸的感覺正是作者在作品中所要表達和追求的。所有的藝術作品都具有精神創造與物質創造的雙重屬性,雕塑藝術亦是如此,一件金屬鑄造雕塑的誕生往往要經過繁雜的工序,盡管我們無法直接看到作品背后復雜的工藝實施過程,但每一個工藝環節都會直接影響到作品最后的呈現。雕塑的材料與工藝,同雕塑的立意與造型一樣,都是作品的一部分。在金屬雕塑中,缺陷美是一種具有特殊魅力和意義的表達形式。雕塑家通過對鑄造工藝特性的有意表現,給作品賦予了歷史的溫度、生活的痕跡和藝術的靈感。
鑄造是金屬成型最主要的工藝手段,簡言之,就是將熔融的金屬液注入預制的鑄造型腔中,冷凝后去除鑄型,得到具有預期立體形狀的金屬材質器件。失蠟法鑄造工藝是金屬鑄造雕塑采用的主要工藝,通常的做法是先做好雕塑泥稿,經過模具翻制成硬質材料(如石膏或玻璃鋼)的雕塑模型,再經過模具制成雕塑蠟型,然后進行鑄型制作、脫蠟焙燒、金屬澆注、修整著色等直至作品完成。亦可將蠟作為造型材料直接進行雕塑創作,而非停留在簡單的造型復制與材料置換上,充分利用蠟的材料特性以及鑄造的工藝特點自由地創作。
金屬鑄造工藝十分特殊和復雜,涉及各種理論知識,技術含量高,工藝操作難度大,但是作為雕塑藝術從業者,應當自始至終以藝術的態度去面對材料與工藝,盡最大的可能去挖掘材料的藝術表現力,將工藝中的某些技術環節視為可實施的藝術手段。在技藝掌握不成熟的情況下,可能會使工藝流程中的某一環節存在“不正確”操作,這些操作也許會產生意外的藝術靈感,將這個過程中的某些“缺陷”進行“藝術”的利用和保留,從而成為作品的一部分,能加強作品表現語言的豐富性,從而形成新的藝術感覺。
經過多年的實踐與嘗試,筆者總結出以下幾種可行的利用缺陷美的方法,下面根據鑄造的各個工藝流程的特性和注意事項逐一進行介紹。
在失蠟法鑄造工藝中,除金屬以外,另一種材料就是“蠟”。它不但是重要的鑄造工藝材料,也是一種十分特殊、極富表現力的雕塑造型材料, 有極好的可塑性和復印性,也有一定的強度和韌性;既有雕塑黏土的可塑性又有金屬的可熔化性;集熔、流、粘、接、焊等多種形態特征于一體,給藝術創作提供了極大的可操作空間。
蠟型階段在雕塑鑄造制作工序中是非常重要的,在失蠟法鑄造工藝中,蠟型的形態就是最后澆注完金屬的形態,蠟型的厚度即為澆注后金屬的厚度。將熔化的蠟倒入模具中,待蠟水在模具壁上凝結到合適的厚度,將剩余的蠟水倒出。此時蠟型柔軟易變形,需立即在蠟型中注入冷水,在蠟型具有一定硬度時再取出蠟型。取出蠟型后需將蠟型浸泡在冷水池中進行冷卻,直到完全變涼變硬再進行下一步蠟型修整。
蠟型在溫度偏高的環境中會變柔軟,易產生形變。在進行蠟型翻制的過程中,利用這一點特性,可在蠟型處于溫熱柔軟的狀態下,對蠟型施加擠壓、撕扯、刺破等動作,改變其原有的形態,或者將蠟型放置于均勻的高溫環境中,使其自然地發生形變,制造出泄了氣的氣球一般萎縮癱軟的效果,亦可對玻璃蠟型進行擠壓,使原本飽滿三維的形態呈現出一種扁平、壓扁的效果。
在失蠟法鑄造工藝中,對于蠟模的厚度有一定的要求,一般小型鑄件壁厚不小于2 mm,在此我們可以通過改變蠟型的厚度,使其不滿足鑄造工藝要求的最小厚度,那么在最終澆注時,由于厚度過薄,金屬無法通過而形成自然的破洞。
蠟具有集熔、流、粘、接、焊等多種形態特征于一體的特性,在此階段,可用加熱電烙鐵在蠟型表面戳刺、劃刻形成斑駁的肌理,或者用噴火槍對蠟型局部進行炙烤,使蠟熔化自然流下形成流淌的狀態,甚至可以直接燒穿。也可以將流淌的蠟液滴在蠟型表面,制造出燭淚堆積的效果,來豐富蠟型的肌理語言,表達作品內涵。
澆注系統的設計與制作,直接關系到鑄件的澆注質量,是十分重要的工藝環節。可依據具體雕塑造型,選擇適宜的澆注系統。注意澆注管道和排氣孔的設計要有利于鐵水的澆注和氣體排出。必要時可以在容易產生窩氣的部位,加放小蠟塊或木牙簽,作為小型排氣腔。
了解了此工藝流程的原理后,我們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根據創作需要,精心安排好窩氣的位置,使作品在澆注完成后形體上出現恰到好處并且非常自然的殘缺。
脫蠟就是熔失蠟型而獲得耐火材料構成的型腔的工藝過程,也是“失蠟法”一詞的由來。脫蠟最常用的方法有熱水脫蠟、蒸汽脫蠟。在金屬澆注前應將脫蠟后的型殼進行高溫焙燒使型殼獲得最佳強度,同時去除其中的揮發物,如水分、殘余蠟料、皂化物、有機物等,以減少型殼在高溫澆注時的發氣性,提高其透氣性。
將熔化的金屬液注入焙燒好的型殼內,是鑄造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也是最為激動人心的一個工藝環節,從某種意義上講,前面所有的工作都是為這一環節準備。將金屬液倒入焙燒好的型殼(鑄型)中的工藝過程稱為澆注。正確的澆注過程對鑄件的成型質量有很大影響。在金屬液即將達到澆注溫度出鐵前,將鑄件型殼從焙燒爐中取出, 澆杯口朝上放入澆筑坑中,垂直埋入一部分并放穩填實,保證澆注過程中不會傾斜,待達到澆注溫度時,即可實施澆注。
在此階段可利用型殼上由于操作失誤出現的細微的裂縫,在澆注完成后作品表面就會出現或多或少的類似于合模線的痕跡,但因其不規則排布更具偶然性和隨機性。澆注時可預估出金屬液的用量,但不將型殼完全注滿,最終其自然的缺失形態將會呈現出很驚艷的從實到虛的表現效果。
在完成澆注環節,待型殼冷卻后,便可進行模殼清理工作。清殼工作是整個鑄造工藝過程中最為枯燥和辛苦的一個環節,需要有耐心,尤其是硅溶膠型殼,其硬度較高,清理較為困難,要借助錘子、鏨子、鑿子等手動工具一點點剝落型殼。在去除大部分的模殼后,雕塑上仍會留下少量的砂殼以及一層黑褐色或暗紅色的氧化層。我們創作的目的不同于金屬工藝擺件要求的實用美觀,可有意識地保留一些工藝過程中的痕跡。如藝術家瑞·阿瑞格創作的青銅雕塑作品《雙島與內陸湖》巧妙地利用了鑄造工藝,有意未將鑄造時留下的型殼殘砂清理干凈,使之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修整在整個鑄造過程中十分重要,根據文獻記載,在傳統鑄銅作坊中的公式計算上,修整處理往往要占到全部工時的近一半,所謂“三分鑄,七分補”。修整是將遺留在雕塑表面未除盡的澆注系統去除、打磨干凈,以及修補鑄造過程留下的部分遺憾,也就是盡善盡美地完成對作品的最后加工,使金屬自身的質感、力量與美在此刻得以充分展露。此時可對澆注好的作品重新進行審視和思考,將一些偶然而成的缺陷進行有意的保留,形成作品獨特的藝術語言。
焊接可以使因工藝要求而分離的部件重新組合在一起,也可將因鑄造缺陷而殘損的小塊部分焊接彌補。焊接過程留下的焊痕一般為了滿足工藝品鑄件的完整度和美觀的需要會進行打磨平整,不留痕跡。但對于雕塑藝術創作而言,焊痕可以成為我們表達藝術語言的媒介。在創作構思時按照作品造型與內涵表達的需要將蠟模分成幾個組成部分,澆注完成后按照構思將各個部件焊接在一起,甚至可以通過反復焊接讓焊接的痕跡更加突出,不可忽視的焊痕具有獨特的意味。
缺陷美作為一種有意表現的手法,在金屬雕塑藝術中具有獨特的價值和意義。它不僅使作品具有歷史的沉淀和獨特的個性,也使觀者有機會通過作品去發現和感受美。正是缺陷美的存在,使金屬雕塑藝術更加豐富多樣,也為藝術家提供了更廣闊的創作空間。
本文對缺陷美在金屬鑄造雕塑中的運用進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其美學特點和審美效果,展示了缺陷美的表現形式和創作方法。對缺陷美的探索和實踐,既是對傳統藝術的繼承和發揚,也是對藝術創新的追求和探索。隨著時代的變遷和人們對藝術的認知不斷深化,缺陷美在金屬雕塑中的應用也必將煥發出新的光彩。未來可以進一步擴大研究范圍,探討不同藝術形式中的缺陷美表現,并進一步完善相關理論。希望本研究能夠為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提供參考,并為金屬雕塑的發展和創作實踐提供一些借鑒和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