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飄,袁澤宸,閆秋吉,陳 可,陳 雯,毛學偉
(江蘇省互聯網農業發展中心,江蘇南京 210017)
數字鄉村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是數字中國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科學發展舉措[1-2]。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實施數字鄉村戰略”,同年5月印發《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為數字鄉村的建設發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徑。2020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4年對發展數字鄉村提出明確要求,進一步強調了網絡化、信息化和數字化在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來,江蘇省堅持把數字經濟作為江蘇轉型發展的關鍵增量,大力貫徹落實《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高質量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實施鄉村數字基建提檔跨越、智慧農業升級賦能、智慧綠色鄉村建設、信息技術惠農便民、鄉村數字治理提升的“五大行動”[3],在全省范圍內開展了首批10個試點地區建設,建立江蘇省數字鄉村發展統籌協調機制,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升級,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發揮積極作用。根據中央網信辦信息化發展局和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聯合發布的《中國數字鄉村發展報告(2022年)》,江蘇數字鄉村發展水平達58.7%位居全國第2。鑒于此,筆者介紹了江蘇省數字鄉村建設成效的主要表現,總結了江蘇省數字鄉村建設的實踐經驗,分析了面臨的問題與挑戰,最后提出了建議與對策。
1.1 夯實基礎設施建設,鄉村數字基建全國領先數字基礎設施是推動數字鄉村建設的必要條件。江蘇省大力實施鄉村數字基建提檔跨越行動,加快農村寬帶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農村地區光纖網絡和4G網絡深度覆蓋,全省所有行政村光纖和4G網絡全覆蓋,5G信號已實現“鎮鎮通”,行政村覆蓋率超96%[4]。推動水利、公路、電力、物流等鄉村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建成1 700 km內河干線航道電子航道圖,發布基于北斗的內河航道手機導航系統,縣級農村物流中心覆蓋率100%,連續2年新建200個以上智慧廣電鄉鎮(街道),電子政務外網到村五級全覆蓋。
1.2 深入推進大數據建設,農業農村管理數字化水平顯著提升2022年,江蘇省農業農村大數據云平臺(“蘇農云”)全面建成上線,打造智慧種植、智慧畜牧、智慧漁業、智慧農機化等“十大板塊”,形成覆蓋全省的江蘇農業農村“智慧大腦”、涉農數據“共享中樞”、行業管理決策“指揮中心”,實現農業農村系統工作方式變革、管理手段創新。建成的智慧畜牧全鏈條監管、數字農藥監管、重大項目管理、農業“互聯網+監管”等一批大數據應用場景覆蓋全省,全面提升行業管理服務效能。省級28個高頻許可事項及縣(市、區)211個涉農政務服務事項做到全流程線上辦理,實現涉農政務事項“一網通辦”。
1.3 智慧農業升級賦能,產業轉型升級加速實現江蘇省充分利用經濟、科教優勢,加快推進農業生產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創建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14家,數量居全國前列,涌現了南京國家農創中心、農高區等一批智慧農業創新平臺。率先建成的省級農業物聯網管理服務平臺已累計接入應用基地3 600多家。開展農業數字化建設整市推進試點地區,并將數字化貫穿縣域農業特色產業鏈建設,推動盱眙龍蝦、陽山水蜜桃、鹽都草莓、豐縣蘋果、贛榆紫菜等一批特色產業加快延鏈補鏈強鏈。全省農機自動駕駛、植保無人機等方面應用超過2.2萬例,建成121家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智能化典型基地(園區)和20個“無人化”農場。
1.4 培育鄉村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江蘇省積極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確定部省試點縣20個,因地制宜地開展數字化生產基地、倉儲物流設施、電商服務中心和單品大數據系統建設,培育了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縣級農產品產業化運營主體和農產品品牌。各地與知名電商平臺、快遞物流企業等加強合作,開設地方特產館300多個,打造“快遞+特色農產品”項目超過100個,有28個縣入選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探索“互聯網+農產品+旅游”新模式,打造“蘇韻鄉情鄉村休閑游APP”,入駐企業達4 862家,注冊用戶數超過64.7萬。2022年江蘇省農產品網絡銷售額為1 226億元。
1.5 創新數字治理方式,鄉村善治水平顯著提高江蘇省依托“智慧江蘇”建設,堅持以“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治理機制賦能鄉村治理和民生服務,逐步構建資源共享、數據互通、運轉高效的鄉村綜合治理體系。整合各類社會治理平臺資源,建立實體化運作的社會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著力打造深化平安建設、統籌社會治理資源、推進為民服務的中樞,目前全省市縣鎮村四級中心建設實現全覆蓋[5]。以“補齊關鍵節點盲點、提升技防監控質態、增強實戰應用效能”為原則,大力推進農村雪亮技防工程建設,織密織牢全面覆蓋、點線結合、高低搭配的農村技防防控網絡,全省行政村主要入口、廣場、學校等重點部位監控覆蓋率達到95%,行政村黨務、村務、財務公開水平均為100.0%。全省在線辦事率為91.7%,其中有54個縣(市、區)達到了100.0%。
1.6 深化鄉村公共服務,惠農便民能力不斷增強江蘇充分運用“互聯網+”思維和信息化手段,加快轉變政務服務、醫療社保、文旅教育、農業農村等公共服務資源供給方式,逐步實現服務事項“直達基層”“一網通辦”。依托“信息進村入戶整省推進示范省”建設,建成運營益農信息社14 800個,累計開展公益服務超2.5億人次,村級綜合服務站點行政村覆蓋率達100%。開發推廣省級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農技耘”APP),匯聚省市縣1 000多名農業專家,面向全省45萬用戶提供“全天候、保姆式”公益性農技信息服務,累計訪問量逾1.5億次,全省農技推廣服務信息化率達94.3%。“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文化”等不斷向農村延伸,建成江蘇智慧教育云平臺,“城鄉結對互動課堂”實現鄉村學校全覆蓋,遠程醫療相關服務已覆蓋所有縣(市、區),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覆蓋率達90%,開展“文旅e鄉村”建設工作,提升農村地區公共數字文化服務覆蓋率。
2.1 “聚焦數字技術支撐農業數字化發展”的南京市浦口區實踐浦口區依托南京國家農創中心,集聚了以趙春江院士等多個高層次創業團隊,培育了農芯智慧農業研究院、深農智能、慧爾農業、極目機器人、佳格大數據等一批高科技企業,涌現出一大批在全國具有領先優勢和推廣應用價值的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模式,為浦口實施農業物聯網項目,推進農業生產數字化注入源源不斷的“數智”力量。聚焦產業數字化模式重組,通過生產、加工、倉儲、流通、營銷全環節數字化,打造青蝦訂單生產、透明供應、信任消費的產業體系,節省養殖人工成本15%以上,節約倉儲加工物流配送成本20%以上,養殖收益增加15%以上[6]。
2.2 “聚焦鄉村數字化全面賦能”的張家港實踐張家港市高標準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從農業信息化、農村電商發展、農村新業態培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信息服務站點建設、鄉村治理數字化和鄉村信息服務等方面全方位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構筑全國縣域首個能力服務共享平臺,提供全市統一身份體系、統一電子證照、物聯網接入等20多項公共應用能力支撐,推動政務服務“一張網”進農村,實現鄉村政務服務全覆蓋、無盲點。成功打造常陰沙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永聯村智慧農村2個示范樣板,“數字審批進鄉村”入選全國數字鄉村建設指南典型案例,新華社智庫、央視新聞等國家級媒體進行過多次宣傳報道。
2.3 “聚焦產業數字化和農產品網絡營銷”的東海縣實踐東海縣圍繞本地區草莓和蔬菜等特色產業,重點打造縣智慧農業產業園、桃林鎮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以及黃川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分類設置智慧農業展示示范核心區、植物工廠生產示范區、現代農業技術集成試驗區等功能分區,進一步示范推廣應用農業物聯網技術,推動形成“智慧農業”樣板。同時,以農業電商為關鍵發力點,構建“互聯網+農產品基地”模式,建設農業電子商務園區(基地、中心)、電子商務服務站點、快遞物流服務站點和直播基地等配套設施,完善農業電子商務服務體系,已成功打造了“福如東海、晶質農品”農業區域公共品牌,形成黃川草莓、石梁河葡萄、雙店鮮切花等一批特色農產品,富民增收效果顯著。
2.4 “聚焦鄉村數據資源共建共享”的豐縣實踐豐縣深入推進數字信息技術與農業產業深度融合,堅持大數據賦能鄉村振興戰略,圍繞農業大數據、數字農牧場、農產品安全溯源監測、城鄉人居環境智能監測、農產品出村進城、數字農業農村服務、鄉村數字治理、數字黨建等方面,依托已建成的數字豐縣“城市大腦”數據運行中心,打造優化數字鄉村“八大平臺”,實現了平臺系統之間的共享互通,為豐縣農業科技創新、產業發展、鄉村治理、社會服務等提供了科學的數據支持,創新性強且為數字鄉村運營模式開展有效探索。
3.1 財政和人才支撐不足建設數字鄉村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內容多、任務重、技術性強,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進行構建與完善[7]。據《2022全國數字鄉村發展水平評價報告》顯示,浙江省和江蘇省發展水平分別居全國第1和第2,但是江蘇省農業農村信息化的縣均財政投入和縣均社會資本投入遠遠低于浙江省,嚴重制約了數字鄉村發展,削弱了對社會資本的吸引力。此外,江蘇農村地區青年人才、大學生、高技術人才的外流較為嚴重,鄉村的人口構成以老幼為主,日常生活智能化、就醫出行信息化、農業發展智能化困難重重[8]。
3.2 地區發展不平衡受經濟發展和科技水平的影響,江蘇省內縣域間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的不平衡性較為突出,呈現出“南強北弱”的狀態。2020 年評選的江蘇省首批10個數字鄉村試點地區中,蘇南6個,蘇中0個,蘇北4個,常州、蘇州等地區數字鄉村發展水平超過60%,位居全省前列。2022年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前10名,江蘇省上榜6個縣,其中前4名均為蘇南地區。省內縣域間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的不平衡性較為突出,最大差距高達35百分點[9]。
3.3 協同推進機制不健全數字鄉村的建設要注重涉農資源的整合,政府多部門配合是基礎,社會、企業以及農民的積極參與是關鍵[10]。然而,江蘇數字鄉村建設的模式依舊是以傳統式政府主導為主,市場主體、社會組織和民眾的自覺參與程度不高,僅僅靠政策幫扶、財政補貼等輸血式外生資源驅動,會導致鄉村自身內源性的發展驅動力嚴重缺乏,難以構建多元主體協同參與的推進機制。
4.1 加大要素投入力度,破解“人財不足”政府應充分發揮相關財政專項資金的支持和引導作用,探索政府購買服務、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貸款貼息等方式,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投入[11]。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關領域企業等的協作,打通現有人才交流、共享渠道,建設數字鄉村發展領域高端人才隊伍[12]。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農人和農民教育培訓,加強對農村、社區基層干部的數字農業農村業務培訓,提高數字技術應用和管理水平[13]。
4.2 強化示范引領帶動,破解“發展不平衡”充分發揮國家和省級數字鄉村試點的示范作用,推動全省數字鄉村均衡發展。鼓勵地方政府積極探索促進數字鄉村發展水平的多維路徑,在鄉村數字經濟新業態和鄉村數字治理新模式等方面深入實踐,因地制宜,有力有序推進試點工作。對于數字鄉村建設先進地區,大力宣傳推廣好經驗好做法,強化試點示范效應,為后發地區提供借鑒和實踐經驗,“由點及面”助推全省數字鄉村整體發展。
4.3 構建多方聯動格局,破解“協同推進難”技術層面上,堅持產學研用協同推進,以“揭榜掛帥”等方式,構建省市縣農業信息化工作體系、科研體系、創新平臺載體、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等聯結機制,充分調動社會參與數字鄉村建設的積極性,為地方政府和農業農村部門提供技術支撐和智力支持。項目建設上,鼓勵政府牽線,企業、個人或組織及社會資本參與的共建方式[14],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數字鄉村發展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