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楊
(南充市嘉陵區農業產業發展中心,四川 南充 63700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有關規定,禁止占用基本農田從事挖塘養魚;長江流域實行“十年禁漁”,漁業生產養殖空間受到限制。在這種前提下,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得到了空前的關注與發展。稻田養魚不僅可以提高農田的生產力,還有助于改善生態環境,但要確保其效益,魚苗投放與管理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基于此,必須積極探索稻田養魚過程中魚苗投放與有效管理的具體策略,提高稻田養魚的經濟效益。
以四川盆地東北部的嘉陵區為例,全區水產養殖品種以草魚、鰱魚、鳙魚、鯽魚為主,近年來鱸魚、小龍蝦、南美白對蝦、大閘蟹、黑斑蛙等特種水產品養殖開始興起,逐漸形成常規品種與特種水產品養殖協同發展的態勢,養殖方式主要是大水面粗放養殖草魚、花白鰱等,其次是池塘精養草魚、鯽魚等,再次稻田綜合種養的大力推廣,促進了全區水產養殖模式多元化發展。
理想的稻田應該具備以下條件:水田面積適中,水質清澈,水流緩和,土壤肥沃,沒有嚴重的病蟲害和污染等因素。同時,稻田的位置應該便于水的輸送和排放,方便養魚管理和水稻種植。稻田的整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清理稻田內的雜草和水稻殘株,保持水體通暢,避免雜草競爭水分和養分。其次,確保稻田的田面平整,避免積水或水流不暢。再次,確保排水系統的暢通,以便控制稻田水位,為魚類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
養魚基礎設施的完善包括水體管理、飼養設施、水質監測與調控、疾病防治等方面。以下是針對這些方面的建議:第一,合理控制水位,避免過高或過低的水位對魚苗生長造成不利影響。稻田養魚水位一般維持在20~40cm為宜。同時,要注意稻田水體的流動性,保持水體循環,防止局部水質惡化。定期檢查和清理稻田的排水系統,確保排水暢通,防止水體積聚和滯留。第二,根據養魚規模和魚種,建立合適的飼養設施,如養殖池等。確保設施的結構穩固,材料耐久,能夠滿足魚類的生長需求。第三,在水質監測與調控方面,定期對稻田水質進行監測,包括pH值、氨氮、溶解氧、水溫等指標。根據監測結果,采取相應的調控措施,如增氧、通水、調節飼養量等,維持水體的穩定性和適宜性。第四,定期檢查魚群的健康狀況,發現問題及時采取防治措施。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環境改善等手段來預防和控制疾病的發生,避免使用過多的藥物,以免對水質和生態環境產生負面影響。
稻田養魚過程中的魚苗投放是將養殖用的魚苗放入稻田水體中進行養魚的重要步驟。以下是關于魚苗投放在稻田中的具體過程和注意事項:第一,確定投放時間。一般而言,適宜的投放時間是在水稻拔節期后進行。此時水稻開始抽穗,水位上升,為魚類提供了適宜的生長環境。確切的投放時間會因地區氣候和水稻生長習性而有所不同,需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來確定。嘉陵區水稻拔節抽穗一般在7月中旬,適宜的魚苗投放時間可以定在六月下旬到七月上旬期間。第二,選擇適宜的魚種。常見的魚種包括鯉魚、鳙魚、鯽魚等,而魚苗的品種則根據當地市場需求和魚種特性來選擇,以確保魚苗投放后能夠獲得較好的市場價值。在嘉陵地區,主放品種包括鯽魚、鯉魚等,同時少量搭配鰱魚和鳙魚。第三,控制投放數量。魚苗的數量應根據稻田面積、水體容量、水質情況等因素來合理確定。投放過多的魚苗可能導致資源浪費和魚群過度競爭,而投放過少則可能影響養魚效益。第四,選擇合適的投放位置。一般而言,選擇水流較緩、水深適中、水質較好的地方進行投放,避免投放在過于深水或水流湍急的地方,以免影響魚苗的生長和飼養效果。同時,投放位置的合理選擇還可以減少魚苗間的競爭,有利于魚類的生長發育。第五,投放方式。魚苗的投放方式可以采用人工投放或機械投放。人工投放可以保證魚苗的精確投放位置,但對勞動力的要求較高,適用于小規模的養魚場。機械投放可以提高投放效率,但需要注意投放過程中對魚苗的保護,避免魚苗受損[1]。
稻田養魚過程中魚苗的飼養管理是確保魚類健康成長和提高養魚效率的關鍵。以下是稻田養魚過程中魚苗飼養管理的具體內容:第一,選擇適宜的飼料是魚苗飼養管理的首要任務。飼料應包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必要營養元素,以滿足魚苗的生長需求。第二,合理控制喂養頻次和喂養量對于魚苗的健康生長至關重要。一般而言,魚類的喂養頻次可以根據魚種和水溫來確定,通常每天喂2~4次。喂養量要根據魚種、生長階段和養殖密度等因素進行合理控制,避免過度投喂導致飼料浪費和水質污染。第三,每次喂養后,要及時清理稻田水體中的殘余飼料,避免飼料積聚和水質惡化。殘余飼料會分解產生廢棄物和有機物,如果不及時清理,可能會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和魚類生長受阻。第四,定期檢查魚群的健康狀況,發現問題及時采取防治措施。預防疾病的發生是最有效的方式,可以通過增加飼養密度、改善水質、提高魚群的免疫力等手段來預防疾病的發生。遇到疾病問題時,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環境改善等方式進行治療。第五,定期對養魚設施進行清理和養護,保持水體的清潔和通暢。清除雜草和水稻殘株,避免影響水體流動和稻田的水位調節。同時,定期檢查養魚設施的狀況,修復或更換損壞的設施,確保養魚設施的穩固和正常運行[2]。
在稻田養魚過程中,做好稻田管理是確保魚類和水稻協調生長的關鍵。以下是稻田養魚過程中做好稻田管理的幾個重要方面:第一,水位調控。稻田的水位管理對于魚類和水稻的生長都非常重要。水位過高或過低都會對水稻和魚類造成不良影響。一般而言,魚苗期要保持較淺的水位,而在水稻抽穗期可以適度提高水位,提供較深的生長空間。第二,控制除草和施肥。稻田中的雜草和施肥對水稻和魚類都有影響。過多的雜草會競爭水分和養分,影響水稻生長和水體質量;而過多的施肥會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對魚類健康不利。要定期清理雜草,避免過度施肥,保持水體的清潔和透明度。第三,養護和管理設施。稻田養魚過程中的飼養設施和排水系統等需要定期養護和管理,確保其穩固和正常運行。同時,對排水系統進行定期清理和維護,確保水體通暢,稻田的排水效果良好[3]。
在稻田養魚過程中,捕撈管理是確保魚類數量合理控制和稻田生態平衡的重要環節。以下是稻田養魚過程中實施捕撈管理的一些重要措施:首先,在開始捕撈之前,需要制定明確的捕撈計劃。捕撈計劃應考慮到魚類的生長周期、數量、市場需求以及稻田生態平衡等因素。根據魚類種類和水稻的生長情況,選擇合適的捕撈工具。常見的捕撈工具包括漁網、捕魚籠、捕魚籃等。確保捕撈工具的質量和結構穩固,避免對魚類和稻田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其次,在捕撈過程中,要根據捕撈計劃的規定,控制捕撈量,避免捕撈過多導致魚類種群減少和資源浪費。同時,要根據捕撈后的情況,及時調整捕撈策略,確保稻田中的魚類種群維持在適宜水平。[4]再次,多樣化捕撈對象。稻田中的魚類種類多樣,而不同魚類對水稻的生態影響也有所差異。為了維持稻田生態平衡,可以選擇不同種類的魚類作為捕撈對象,避免對某一種魚類過度捕撈導致其種群減少。[5]
綜上所述,稻田養魚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模式,通過魚類與水稻的協同生長,提高了農田的生產力和資源利用率。魚苗投放與有效管理是保證養魚模式成功的關鍵環節。適時投放、選址合理、科學喂養與管理、病害防控以及養護清理都是確保養魚模式高效運行的重要措施。同時,必須關注養魚模式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結合當地的氣候、水稻生長情況和水體條件等因素來制定具體的投放方案,以確保稻田養魚模式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