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慶 劉昕
摘? 要:長期以來,學校體育“普及與提高”工作都是實現學校體育目標全的必要環節,也是體育人才選拔的有效補充路徑,對建設教育強國和體育強國具有基礎性作用。本文在厘清普及與提高關系的基礎上,審視新時代學校體育普及與提高的現實境遇,并提出優化對策:提升課內教學與課外服務水平,夯實學校體育普及力量;突破身份與制度藩籬,暢通學校體育提高通道;開展梯度式的校園體育競賽,銜接學校體育普及與提高關系。
關鍵詞:學校體育;普及;提高;矛盾
中圖分類號:G623.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3)09-0004-02
“普及與提高”相結合是我國長期以來實現學校體育目標的路徑之一,2022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同樣提出了體育工作要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要求[1],并在學校體育部分強調“健全青少年和學校體育工作制度,培育、增強青少年體育健身意識,推動青少年和學校體育活動的開展和普及,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和體魄強健”的基礎上,強調“鼓勵學校組建運動隊、俱樂部等體育訓練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課余體育訓練,有條件的可組建高水平運動隊,培養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實際上,可以理解為前者是“普及”,后者是“提高”。然而,一直以來,學校體育在處理這一關系問題上總是顧此失彼,如在普及方面未能真正面向全體學生,在提高方面過于偏重課余體育訓練,“金牌至上”觀念影響至深,逐漸把學校體育變成少數學生提高競技水平的平臺,學校體育的普及和提高工作并沒有真正做好。基于以上問題,厘清學校體育“普及與提高”的關系與問題、提出有效困境破解路徑,將有助于推進新時代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
一、學校體育“普及與提高”的關系與問題
(一)學校體育“普及與提高”的關系
早在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毛澤東就提出了“在普及基礎上提高,在提高指導下普及”的著名論斷。1958年,鄧小平同志指出要想辦好教育就要通過普及與提高“兩條腿”走路。1979年國家體委在下發的《一九七九年全國體育工作會議紀要》中指出,學校體育既要抓普及,也要抓提高,出體育人才[2]。可以看出,普及與提高是辯證統一的,即普及與提高同向同行,只有在普及基礎上的提高,才是真正扎實的提高,只有在提高指導下的普及才有動力有生機。這種普及與提高辯證統一的哲學觀對當今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不僅具有理論價值,更在實踐上具有很強的方法論意義。為此,當下學校體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廣泛普及,履行教育的應然使命,同時也要為學生運動技能與競技水平的提高夯實基礎;而學校體育的提高則要滿足部分有天賦特長學生的發展需求,并對普及發揮引領作用。
(二)學校體育“普及與提高”的矛盾
1.應試教育導致學校體育普及工作乏力
由于受到“知識改變命運”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學業競爭“內卷化”導致學校體育的普及活動陷入沉睡與萎縮的狀態[3]。首先,體育教學的普及工作是面向全體學生,讓大部分學生掌握基本運動技能和專項運動技能是后續參與鍛煉和競賽的基礎。然而,應試教育的觀念經常導致一些學校忽視學校體育工作,無法開足開齊體育課,并出現了“放羊課”現象,嚴重阻礙了學校體育的普及工作。其次,“唯分數論”的觀念導致體育教學“考什么,教什么,練什么”的現象,嚴重影響了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
2.功利主義與“金牌至上”導致學校體育競技化
“金牌至上”的錦標主義傾向經常導致學校體育普及與提高關系產生撕裂。首先,學校體育“常賽”的普及性是學校體育要面向全體學生的比賽,創造人人有機會參與形式多樣的比賽機會。但是,上至學校校長、下至體育教師均受制于“奪取錦標”以及“金牌崇拜”等傾向影響,將有限的體育資源偏向少數體育特長學生,“一校抓一隊”“比賽屬于主力隊員”,變成了比賽成績比拼。這種功利主義觀念與行為導致學校體育普及與提高的雙向工作關系產生撕裂,使得學校體育的提高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同時學校體育的提高也沒有發揮指導普及的作用。
三、新時代學校體育處理“普及與提高”矛盾的策略
(一)真正面向全體學生,做好課內外體育“普及”工作
體育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以及校外體育活動是學校體育向學生普及運動技能的有力抓手。首先,“面向全體”的普及性體育課要注重教學質量,貫徹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體育新課標中結構化的體育課程內容要求。小學階段要重點普及基本體能和基本運動技能,而到了初中和高中階段則要重點普及球類以及田徑類等專項運動技能。與此同時,教師對于普通學生要注重體育課程的“教會”“勤練”環節,而對于已具備運動基礎與技能的學生,重點要用“常賽”來提升競技能力。其次,學校應乘“雙減”政策之機,一方面,利用體育課后服務通過開展親子、跨學科體育活動等來為學生普及球類、冒險類等互動性強的運動項目;另一方面,學校要通過家校委員會、班級交流群等為家長普及體育教育知識和價值、提升家長體育家庭作業的指導能力,為兒童青少年學生體育運動技能水平的普及注入多方力量與支持,進而為競技體育后備人才注入更多的新鮮血液。
(二)突破身份與制度藩籬,提升學校體育質量
《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提出支持社會體育組織為學校體育活動提供指導,普及體育運動技能,為缺少體育師資的中小學校提供體育教學和教練服務[4]。為此,學校要打破運動員進入學校體育教練員崗位以及社會體育組織進校園的藩籬,為學校體育的提高工作提供相應的資源,進而暢通學校競技體育人才提高的通道。首先,根據學校條件、基礎、傳統、學生條件等實際情況,在廣泛挑選優秀學生基礎上,組建好以運動項目為核心的學校運動隊,聘請校內外教練,加強運動隊訓練,并處理好學訓關系,不斷提升業余運動訓練水平;其次,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通過政府向社會體育組織購買服務方式為學校體育課余訓練提供運動項目指導,進而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運動項目選擇。對于沒有場地設施等條件的學校,體育部門要給予工作支持,推動社會公共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向學生運動員開放。再次,在運動員轉型教練員上,學校可依據本校的特色運動項目通過與教育、體育等部門相協調來設置教練員崗位來補充相應項目的教練員,為優秀體育“苗子”提供科學有效的訓練競賽指導。
(三)開展梯度式校園體育競賽,協調學校體育普及與提高關系
校園體育競賽不僅是學生運動員進行競技體育訓練的重要平臺,更是激發全體學生參與體育的重要手段,學校應努力構建與大力開展面向全體學生的體育競賽,以賽促教、以賽促訓、以賽促競,以形成校內競賽、校際聯賽、選拔性競賽等梯度式學生競賽體系。具體做法如下:首先,在校內競賽方面,體育教師可提高課堂教學競賽頻次,主要發揮競賽的導向、普及功能。課內競賽主要服務于全體普通學生,通過競賽來培養學生遵守規則、頑強拼搏的體育精神和品質進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其次,校際和選拔性競賽屬于“提高”層次的競賽活動。對于校內競賽中突出的體育尖子生,應為其提供參與校際競賽和選拔性競賽的機會,充分發揮體育競賽的選拔功能。因此,構建并形成以競賽為學校體育普及與提高的工作格局,可為青少年提供超越自我、實現價值及競技比拼的競賽機會,在培養基層體育積極分子的同時也起到了給予少數優秀體育人才為國家高水平競技體育發展做貢獻的機會。
參考文獻:
[1]國家體育總局.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EB/OL].(2022-06-27)[2023-08-21].https://www.sport.gov.cn/n10503/c24405484/content.html.
[2]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現行體育法規匯編(1949-1988)[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
[3]劉璐,翟靖韜.學業競爭內卷化對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的困擾及紓解研究[J].體育學刊,2023,30(04).
[4]體育總局,教育部.關于印發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意見的通知[EB/OL].(2020-09-21)[2023-08-22].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21/content_55451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