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佳晨
截至2022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超過2.8億,占全國總人口19.8%,其中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達2.1億,占全國總人口14.9%。隨著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社會適老化改造正成為一項重要任務。
近年來,我國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確定為國家戰略,大力推動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工程,有關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快實施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導意見》等,以適老化改造為抓手,積極打造老年宜居環境,老年友好型社會建設邁出積極步伐。
當我們漫步在老舊小區的街道上,不難發現時間的痕跡已經漸漸侵蝕了這些曾經繁榮一時的社區。斑駁的墻壁,殘舊的戶型,以及無法滿足現代居住需求的設施,都讓人感嘆歲月的無情。老舊小區的適老化改造不僅是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更是為了給居民們帶來更好的居住環境和生活品質。
如何更好地進行適老化改造?作為全國最早啟動適老化改造的城市之一,2016年至今,蘇州將適老化改造工作與老舊小區改造、老年友好型社區建設、城市新基建、古城保護更新等工作有機結合,打造了“從家里到家外,從社區到城市”的整體適老化體系。適老化改造走出了“家門”,走向了全社會,形成家庭、社會、市場、政府共同推動的合力。
如何撬動適老化改造產業快速、穩步發展?蘇州在全國首創養老服務業發展引導基金,用2億元母基金撬動63.3億元子基金,推動一批智慧養老、康復輔具等行業企業快速發展,實現事業產業“雙輪驅動”。
除此之外,安徽出臺《安徽省加快實施居家適老化改造工程的實施方案》,采取政府補貼等方式,對符合條件的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實施適老化改造;上海支持建立全市統一的家庭環境適老化改造平臺,對符合條件的對象予以補貼;重慶在基層社區持續開展助餐、助浴、助醫“三助”行動,加快家庭養老床位建設試點和居家適老化改造……
目前,我國居家適老化改造尚且處于起步階段,需要各方在資金支持、技術支撐、社會共建等方面協同發力,形成良性產業循環,也需要各方不斷破解新問題新挑戰,激發新成果新作為,持續提升適老化改造的廣度、精度與溫度,真正讓老年人共享新時代發展成果。
住建部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城市建設與更新處處長田永英認為,居家適老化改造應當從政府兜底保障為主向多元參與的可持續建設發展模式轉變,從保障基本養老需求向滿足老年人全生命周期多元化需求轉變,從重養老設施建設向適老化設施與服務融合互補轉變。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養老服務制度框架不斷完善,養老服務設施基本實現城鄉全覆蓋,社會化養老服務實現了“從無到有”;“十四五”時期,面對新任務,我們要推動養老服務體系實現“從有到優”的新突破,這就需要保證養老服務對象的普遍性、服務供給的可及性、服務質量的可靠性、服務價格的可承受性。
準確及時掌握老年人需求、適老化設施現狀情況,才能滿足老年人多樣化需求,提高居家適老化水平。實施老舊小區改造,正是推動適老化改造的重要契機。
據調查顯示,目前居家養老仍是我國老年人的主流養老模式。從加裝電梯、安裝便民扶手、改善小區坡道、進行地面防滑及高差處理,鋪設坡道方便輪椅進出等改造的“小切口”入手,在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中,應充分考慮老年群體的改造需求,打造高品質社區,讓老年人能夠享受到“家門口”的便利。
如何讓老舊小區改造適應老齡化發展。做好改善民生“大文章”?近年來,各地各部門推動居家適老化改造,不斷提升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讓老年人能夠在老舊小區中老有所樂、老有所養,涌現出不少卓有成效的新實踐。
合肥市瑤海區將適老化改造納入區級城市更新行動規劃,2022年投資1.2 億元用于支持9個老舊小區及周邊便民設施的品質提升,在老舊小區養老服務設施方面重點投入公共區域無障礙設施改造,統籌全區養老服務設施總體配建及家庭適老化改造試點推進。結合居家適老化改造項目,蚌埠去年對100戶居住在家中并經能力評估確定為中、重度失能老年人試點建設家庭養老床位,推動專業養老服務向家庭延伸。
北京、上海、杭州、武漢等多地開始興辦社區食堂,讓社區老人和失能人士、殘障人士等能在家門口也能夠吃上干凈便宜可口的飯菜。社區食堂解了民憂,暖了民心,是一項真真切切的民心工程,瞄準了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方便和溫暖了千家萬戶,是對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所提“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的積極呼應。
近年來,隨著適老化改造專項行動在全國范圍有序推進,互聯網應用適老化水平得到顯著提升。大字模式、語音播報、遠程協助……這些看似簡單的微改造,關系老年用戶的切身感受,尤其步入智能化社會,其成效好壞更直接影響老年人及未來步入老齡群體的生活質量。
加快數字服務適老化改造,切實解決老年人出行困難,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舉措。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超2.64億,占總人口的比重達18.7%,這部分人群在數字服務方面的需求不應忽視。通過數字賦能,加快互聯網技術與養老服務的深度融合,創造對老年人友好的數字環境,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共享科技進步紅利。
在河北石家莊市,硬件升級是適老化改造的第一步。引入低地板、低入口一級踏步純電動公交車,設置輪椅擺放區,讓老年人上下車更便利;沿途公交站牌采用“大字版”,便于老年人快速識讀。軟件服務也同步跟上:針對老年乘客行動遲緩等特點,組織專項培訓,推動駕駛員駕駛更平穩、服務更優質。
“自去年10月底適老化線路開通運行以來,老年乘客的出行體驗不斷提升。”石家莊交通運輸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將以公交為抓手持續提升適老化無障礙交通出行服務,力爭今年在全市新打造16條適老化線路。
適老化的“小改造”正幫助老年人實現 “大幸?!薄!耙绘I叫車”服務逐漸普及,目前已有近300個城市上線網約車“一鍵叫車”服務,累計為超1100萬老年人乘客提供服務7900余萬單。國內130余個地級及以上城市開通95128約車服務電話,巡游出租車電召服務能力持續增強。截至今年6月,北京、廣州、深圳、西安等28個城市已通過熱線電話、公眾號等方式開通城市軌道交通“愛心預約”服務。
目前,全國已經有648家老年人常用網站和APP完成適老化改造,“一鍵呼入人工客服”累計服務超過2.2億人次,老年人面對智能技術“不能用”“不好用”“不會用”等難題得到有效解決。
當前,適老化改造工作逐漸深入,需要社會各方協同發力,更需要在推動過程中不斷破解新問題新挑戰,激發新成果新作為,持續提升適老化改造的廣度、精度和溫度,真正讓老年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