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 賈楠 楊占君 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醫學院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黨的二十大提出“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我國高等教育教學綜合改革發展的新方向和新目標,是提升人才培養力度的新路徑[1]。作為國際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范式和全新成果,“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在歐美等許多國家已經取得了較好的示范效果,在人才創新實踐能力培養中表現出良好的先進性,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表現出較高的可行性,成為當前國內外高校科技創新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2]。在我國,校企合作起步較晚,還處于初級階段。依托產教融合平臺,深化校企合作,探索新形勢下人才培養能力提升,推動高等教育改革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構建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高校人才培養創新模式,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地方綜合競爭力,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途徑,也是當前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迫切需要[3-7]。因此,本研究通過深入調研當前校企合作現狀,提出科學整合各方優質資源,充分發揮高校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的價值,促進專業學科建設與職業崗位需求相統一,開拓多元化協同保障機制,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落地,構建“政—產—學—研—創—用—銀”一體化教育教學綜合生態體系,希冀實現高校與企業深度融合、發展共贏。
新時期,地方產業優化轉型和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對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2017 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推進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是新形勢下培養高素質科技創新技能人才,擴大就業創業,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方針。2019 年,教育部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強調要提高高等教育服務社會發展的能力,進一步促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開展“雙元”育人模式。2020 年,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強調加快高校科研改革,健全政府、社會多渠道投入機制。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臺,進一步明確了我國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方向——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生產發展,校企深度融合是全面提升產業結構、深化產業轉型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近年來,我國校企合作在政策支持、資金投入、合作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進步,但在人才定位、供需結構、機制創新、平臺共建等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
政府是產教協作、創新發展得以落地實施的政策制定者和發起人,應以政策引導為綱領,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為出發點,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牽頭“引智入企”,發揮高校科研資源優勢,促進科研成果轉化落地,推動產業發展。但目前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引導機制不足,在部分職能和服務方面角色定位不夠明確,對市場的開放性不夠,缺乏多元一體的綜合系統平臺和多方健全的協調合作管理機制,以及科學可行的實施方案。大部分校企合作仍處在“訂單式人才培養”等流于形式的淺層合作層面,并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產教協作、創新發展,造成了“產—學—研—創—用”深度融合的困局。
校企協同育人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和義務的重要表現。通過校企合作,讓學生直面社會職業崗位需求,領略真實的企業文化氛圍,加速學校到企業的實踐應用轉化,有助于節省企業員工入職培訓成本,但高校的人才培養力度與職業崗位需求存在較大差距,不能滿足企業生產需要,還需要企業承擔高校師生因缺乏實踐經驗、產品質量不穩定、帶教導師成本等造成的經濟損失和安全隱患。這些因素嚴重阻礙了企業參與產教協作、創新發展的積極性。同時,由于缺少政策激勵企業參與高校學科建設和教育辦學,地方政府對職業教育資金投入有限,這些因素與企業追求自身經濟利益和長遠發展需求相矛盾,導致企業參與協同育人的熱情低、積極性不高。
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與生產實踐應用、科技革新與產業轉型升級、社會服務與區域經濟發展、文化傳承與特色創新發展、對外交流和文化融會貫通的重要職能。大部分高校重在專業知識傳授,人才培養定位、專業學科設置與地方發展需求脫節,忽略了區域發展需要和自身教育特色,扎堆開設熱門專業,導致辦學定位和市場需求不匹配,造成人才供給結構失衡。截止到2021 年底,我國勞動技能型人才約有2 億,其中科技創新技能人才約6000 萬,占勞動技能人才總量的30%,人才缺口依然很大,以制造業為例,2022年我國高端技術人才缺口達2200 萬,這表明當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難以滿足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對科技創新技能人才的需求。
在國家和地方各級政策引導下,高校攜手先進科技企業,開展校企協同育人,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為地方企業培養了大量技能應用型人才,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校企協作創新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科技成果有效轉化,為產業結構升級提供了技術保障,但各主體間缺乏綜合統籌服務平臺和健全有效的協調保障機制,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等,企業需求和高校成果之間“對接”鏈條不完備,無法形成集體合力。這就迫切需要構建校企深度融合的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多元一體教育教學綜合生態體系。
在國家大力倡導高等院校和優質科技企業聯手,推行“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科技創新發展戰略的背景下,本研究圍繞人才培養重定位和社會發展需求,積極探索高校和企業的共生關系,挖掘共同價值導向,提出構建校企深度融合協同育人多元一體創新發展生態體系——“政—產—學—研—創—用—銀”多元一體教育教學綜合生態體系。以政府引導為基礎,從高校和企業市場供需雙方主體定位出發,將教育教學、人才培養、產業發展、科技創新有機結合在一起,通過高效統籌各方資源,提升人才培養能力,解決人才培養與職業崗位需求不匹配、與生產應用脫節等問題。系統框架如圖1 所示。

圖1 校企深度融合協同創新教育教學生態體系框架圖
內蒙古自治區地處祖國西北,因民族文化差異等區域特性和地理位置等地域因素,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科技資源分配不均衡,產業發展動力不足,在人才培養建設方面,與發達地區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現階段,內蒙古自治區正處于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更替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構建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高質量人才為支撐的產業經濟發展體系,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人才培養力度,加強政府、高校、企業、銀行多方主體協作,增強區域核心競爭力。為此,本研究提出構建校企協同育人創新教育教學綜合平臺,如圖2 所示。

圖2 校企協同育人創新教育教學綜合平臺
在2022 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第六屆產教融合發展大會上,內蒙古大學韓冬副教授主持的“聚焦乳業工業旅游,推動產學研融合發展”案例成功入選“校企合作雙百計劃”典型案例。內蒙古大學于2019 年與蒙牛集團開展合作,簽訂了“蒙牛乳業文旅升級全一流高校戰略支撐合作協議”,以提升蒙牛集團全國“乳業工業旅游品質”為引導,全面落實企業文旅發展智力支持,共同開展“蒙牛集團工業旅游標準化提升方案”等系列服務體系構建。蒙牛集團依托優質的景區建設基礎,為學校建立實習實踐基地,提供了以旅游管理專業為代表的本科、碩士專業教學課程,為乳業工業旅游標準化建設發展和學校人才培育奠定了良好基礎。在國家鋼鐵工業戰略布局指領下,2022 年7 月,內蒙古科技大學與包鋼(集團)公司簽署了新時期全面深化戰略合作協議,校企聯合共建稀土產業學院,立足學科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深入產教融合;共同打造鹿城產融創新港,開展項目合作,已初步形成30 多個意向合作項目,著力構建校企聯合團隊,共建“產—學—研—創—用”有機結合的創新合作體系,助力包鋼(集團)公司創新發展,推進內蒙古科技大學“雙一流”建設,雙方共謀發展,以期實現資源共用,人才共育,成果共享,戰略共贏。
2022 年8 月,包頭醫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與博賽網絡內蒙古分公司簽訂校企合作框架協議,聯合共建ICT 骨干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博賽網絡響應國家政策,整合優化共享校企資源,攜手國內外ICT優質廠商實現校企深度合作,在人才培養、技術研發、教科研課題、學生就業等多方面與學院建立共贏合作。以此次基地落地博賽網絡為契機,借助企業力量加快學院師資隊伍建設,校企雙方在企業人才定制、教師企業實踐、創新創業比賽、實習實訓等多方面建立合作共贏長效機制,借助校企合力打造畢業生就業良好通路,希冀實現校企優勢互補,發展共贏。在教育強國、科技強國的時代感召下,內蒙古自治區各高校正加快改革步伐,努力迎頭趕上,區內17 所本科院校、37 所專科院校全面推進高等教育教學綜合改革。堅持“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共同育人方針,加快“政—產—學—研—創—用—銀”深度融合,深入實施“千校萬企”協同創新伙伴行動,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建專業,協同育人、創新發展,建立多層次交流與合作,架起高校與企業交流溝通的橋梁,為培養高質量科技創新應用人才,增強高校培養人才服務本區域的適應性,走出具有實質性的發展道路。本研究通過構建科學有效的“政—產—學—研—創—用—銀”多元一體協同育人創新教育教學綜合生態體系,為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提升人才培養力度,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為更好地服務內蒙古經濟建設提供了科學參考。
立足新時代、面向新征程,本研究圍繞國家戰略、自治區布局、地方發展,圍繞新時期“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圍繞地區重點產業、優勢特色產業轉型升級,以全面推進校企深度融合為契機,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聚焦人才培養、教學研究、成果轉化、平臺建設、社會服務,推動高校和企業雙向發力,發揮科技和人才的多重優勢,通過多方緊密合作對接,推進科創團隊、聯合實驗室和產業實訓基地建設,開展重點產業、優勢特色產業領域關鍵技術研發,構建科學有效、健全可行的校企深度融合“政—產—學—研—創—用—銀”多元一體協同創新教育教學生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