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穎茵,黃潤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圖書館,廣東廣州 510303)
隨著《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等政策的相繼落地,各地的高等教育機構從頂層設計、教師建設、課程安排等方面全面落實“大思政”方針。信息素養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通識教育發揮育人功能、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由之路,對創新高校思政教育的研究范式和豐富高等教育的內涵有著重要意義。
“信息素養”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教育家、信息產業協會主席保羅·澤考斯基于1974年在《信息服務環境、關系和優先權》的報告中提出,是指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資源解決問題的能力[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信息素養認定為人們有效參與社會的先決條件,是終身學習的一種基本人權。隨著數字化進程的加速推進,信息素養的內涵也在不斷深化。
2020 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了大學的各類課程教學要以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并形成協同效應。課程思政既不是一門或一類特定的課程,也并非游離于傳統教學之外的附加行為,而是一種教育教學理念。這種教育協同反映了課程建設的核心理念從教學向教育的轉變。
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它在顛覆人類的溝通方式的同時,也進一步加劇了信息危機。美國學者凱斯·桑托斯(Cass Sunstein)在《信息烏托邦》中提出了“信息繭房”的觀點,他認為人們制造的信息聚合不僅會影響私人行為,而且會影響公共行為[2]。大學生是網絡信息傳播的主力軍,各類假新聞容易誤導大學生從自身視角產生所謂的“后真相”。此外,“飯圈”文化、互聯網賬號運營等方面的亂象頻生,更是擾亂了社會的穩定。在2021年的“清朗”系列專項行動中,相關部門共清理違法和不良信息2 200多萬條,處置賬號13.4億個,封禁主播7 200余名……數字時代,加強大學生網絡信息治理變得刻不容緩。
近年來,雖然新形態的思政課不斷涌現,但是系統性的理論課仍然是主流的思政教育手段。一直以來,高校的思政課是以公共課的形式開展,課堂秩序和教學效果都存在一定的問題。一些高校甚至簡化思政教學環節,降低結課要求。除了教育思路缺乏科學性、體系不夠完善等原因,模式與載體的單一也是阻礙思政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3]。在世界多元文化場景下,高校選擇符合政治性、時代性和文化性的思政教學方式變得愈發迫切。因此,整合校內資源,構建起立體化、專題式、多樣態的思政教學體系,是高校“大思政”教育的趨勢。
我國的高校信息素養教育最早始于20世紀80年代,課程名稱經歷了“文獻檢索與利用”到“文獻信息檢索與利用”,再到“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的演變,反映出課程目標從工具性向文化性的轉變。高校信息素養教育作為一種通識教育,不僅對大學生信息能力的提升、開展科研寫作起到關鍵作用,而且能提升大學生的社會判斷力。因此,信息倫理、信息規范的建設與大學生品德修養的培養必須同源同向。
我們可以從經濟學角度把思政教育和信息素養教育看作兩種商品,即X和Y。如圖1的生產可能曲線所示,DA為生產可能曲線。A點是指把所有資源都用來生產思政教育,不生產信息素養教育。D點是指只生產信息素養教育,不生產思政教育。生產XY的組合必須在DA上。E點遠離生產能力,F點效率偏低。當處于C、B點上時,就可以達到同時生產思政教育和信息素養教育的目的。具有凹性的生產可能曲線反映了“機會成本遞增法則”。經濟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一個社會經濟物品在某個時期的定量。單一的思政教育缺少信息教育的內容題材。資源重疊下,一旦提升信息素養教育的思政效能,生產信息素養教育的機會成本就會相對降低。如圖2的效用曲線所示,TU為總效用,MU為邊際效用。根據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同類課程的供給量上升,邊際效用會下降。當到達G點時候,此前上升中的總效用也會出現拐點,總效用下降[4]。因此,高校把思政教育與信息素養教育實施協同發展,課程的經濟效率和實際效用也將更高。假設生產成本不變,信息素養教育一旦采取課程思政模式,課程的綜合性效率將得到提升,生產可能曲線也會向右平移,整體資源容量也會提升。

圖1 生產可能曲線

圖2 效用曲線
“三全育人”即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是新時代推進育人理念、變革育人方式、實現育人目標的重大命題。信息素養課程思政是落實“三全育人”的具體表現。首先,信息素養課程思政能提供正確的價值導向。立德樹人是高等教育的總目標。在思政教育的協同作用下,大學生能有效地開展自我評價并規范自己的信息行為[5]。其次,信息素養課程思政能為思政教育提供必要的素材。信息素養教育作為一門通識課程,能給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多元社會的知識和價值觀教育。我國的高校思政教育側重于愛國主義教育、信念教育和正確的人生觀教育。信息素養課程思政是信息素養教育與思政教育協同創新下的產物,一方面,其能讓信息素養教育的內涵更具人文性;另一方面,其可以讓“大思政”的教學場景更立體、更生動,形成互補效應。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說過:“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社會實踐是人類認識的基礎。信息素養課程思政是教師帶領學生共同參與的一場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運動。從認識到實踐,再從實踐到認識的循環是波浪式的螺旋上升過程。一方面,學習者應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另一方面,課程思政能賦予課程嶄新的內涵。通過自身實踐和教師引導,學生才能學會分辨信息陷阱,正確運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能。課程思政是教師回歸教學初心和檢驗教學質量的指揮棒。因此,實施信息素養課程思政能夠使師生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到實踐能力的飛躍。
信息素養課程思政作為融合創新的教學手段,是高校在頂層設計下開展的一項基層探索。隨著大思政、課程思政等相關政策的推行,信息素養教育具體的課程內容、課程教學設計、教師隊伍建設等都應呈現全新的形態。在組織機制方面,信息素養課程思政建設要做好縱向、橫向統籌,確保學校的思政教育頂層設計和具體的課程思政開展不走樣。在激勵機制方面,頂層設計要與基層教學活動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開展信息素養教育的基層部門(即高校圖書館)的日常宣傳工作要與信息素養課協同推進,加強課程示范推廣。在評價機制方面,教學管理部門應嚴格落實師德師風建設,把思政元素納入課程評價的考核指標。
隨著數字網絡的興起,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多,信息行為層出不窮,學生面臨的道德風險和法律風險愈發嚴重。這對信息素養課教師的知識儲備和政治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素養教育不僅與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密切相關,而且與社會、學校的輿情緊密聯系。教師只有具備相應的政治素養,才能對學生做出正確的引導。近年來,極個別教師曾發表不當言論,嚴重影響人民教師的良好形象,甚至還會誤導學生。教師除了要熟知當前熱門的國家大事和時政話題,還要提高政治站位,把握教學的尺度與準度,讓信息素養教育與思政教育實現有機融合。
很長一段時間,信息素養教育陷入“重技術輕文化”的發展誤區,著重強調技術的應用,卻忽視教育的人文特性。思政教育為信息素養教育提供理論范本。要想把信息素養課程思政講深、講透、講活,教師必須將更多鮮活的素材融入教學中,使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的講授更為生動。如今,很多大學生使用VPN工具訪問校內資源,滿足了他們校外線上學習和科研的需求。然而,VPN除了作為代理服務器,還有可能被濫用為非法的網絡“翻墻”工具。針對此類網絡違法行為,任課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向學生給予提醒。教師從生活素材出發,開展信息素養課程思政教學有助于構建思政育人大格局。
數字時代,教師只有知曉學生的網絡習慣和線上狀態,才能開展有針對性的課程思政教育。教師要積極發揮育人主體的作用,主動關心學生所需與困惑,實現教育感化。教師要留意網絡輿情,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積極推動信息素養與思政教育的同向發展。教師要合理編排課程,利用課堂作業,獲取課程評價。筆者建議教師在課程的中后段給學生發布撰寫文獻綜述的學習任務,檢驗學生在信息檢索、信息整合以及信息輸出等方面的學習成效。
面對數字時代復雜的信息環境以及高校思政教育發展的新形勢,開展信息素養課程思政教育實乃刻不容緩。高校圖書館作為開展信息素養教育的主要部門,要扎實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發揮通識教育的德育功能,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