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潘翠云,李慧君,徐銀蘭,梁海燕
(新鄉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河南新鄉 453003)
細菌學檢驗是我校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的專業課程。自2020年學校開設細菌學檢驗課程以來,隨著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培養方案的調整,教師在課程建設的基礎上對課程內容進行了再調整,重新設計了授課模式,升級了考核方式,構建了基于校企合作的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模式。
衛生檢驗與檢疫在疾病預防控制、出入境檢驗檢疫、環境監測和食品藥品檢測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隨著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和衛生監督制度改革的深化,我國對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的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
為響應國家建設應用型高校的號召,應用型課程細菌學檢驗作為試點在我校開設了一年,在培養學生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筆者在行業調研和學生的調查反饋中發現,細菌學檢驗課程的教學仍存在一些問題。
1.學科專業教育與行業需求脫節[3]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高精尖儀器和技術不斷迭代,而在學校教育中,由于實驗室場地和實驗儀器的限制,細菌學檢驗實驗仍以基礎實驗為主,高新技術和設備相對缺乏,實驗項目陳舊,甚至部分實驗項目已被行業淘汰,導致學科專業教育與行業需求間嚴重脫節,不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2.課程考核方式
細菌學檢驗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目前,細菌學檢驗課程的考核方式主要為終結性考核,教師將期末考試成績作為學生的最終成績,其內容局限于對理論知識記憶的考核,對學生實驗動手能力、綜合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考核難以體現[4]。進入工作崗位后,企業對工作者的動手操作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等均有較高的要求,而課程現行的考核方式難以培養學生這些能力。
3.課程授課模式
目前,細菌學檢驗課程主要的授課方式是注入式教學,以教師講授、學生聽講為主,學生的學習以課中學習為主,缺少課前預習環節和課后復習鞏固環節,上課形式單一,多是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這種授課方式難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利于學生操作技能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偏離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體育舞蹈圈”為用戶免費共享的《體育舞蹈等級教材》同步組合視頻,總播放量達到了1 550萬人次,日均在線觀看人數7 200人次,日在線觀看人數峰值達到13 070人次;配套銷售的專業教材通過“體育舞蹈圈”售出2萬余冊。
1.校企聯合,設置課程目標
細菌學檢驗課程面對的主要是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的學生,主要為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以及環境監測和食品藥品檢測機構培養人才。因此,充分了解行業的用人需求,并結合學校實際制定課程教學目標,是教師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首要步驟。教師可以通過對用人單位進行調研,充分了解行業需求,結合學校的教育模式構建實踐培養體系,初步確定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培養模式,培養基本知識和技能扎實、實踐能力強、能夠適應崗位發展的綜合型人才。
2.改革教學內容
細菌學檢驗課程的人才培養目標要求教師培養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及基本技能扎實,注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有較強的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具備適應崗位發展需要的綜合素質,能適應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環境監測和食品藥品檢測機構的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筆者對照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大綱,基于目前的課程內容設置,對課程內容實施計劃進行了調整。由行業專家講授細菌學檢驗課程的相關知識,促進學生對課程和行業中的細菌學檢驗技術的初步了解,同時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程教學做好鋪墊。細菌學檢驗課程包含48學時,教學內容分為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和實踐教學三個部分。其中,理論課程24學時、實驗課程16學時、實踐教學8學時。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要保證理論教學進度與實驗教學進度一致,避免出現實驗課程使用技術原理和技術手段的相關理論知識未講解的情況。此外,教師可以通過實踐對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進行鞏固和融會貫通,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1)理論內容整合
基礎理論教學的內容包括細菌學檢驗、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質量管理基本程序等基本理論。因此,學生要掌握細菌學檢驗內容、實驗室基本規章制度和質量控制等。此外,學生還要學習與技術相關的理論知識:細菌基本檢驗技術、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分型技術、細菌分類鑒定等相關理論知識。
(2)實驗內容整合
實驗學習是對理論學習的深入和內化,能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對知識的應用能力[5]。現有的實驗內容包含培養學生基本操作能力的基礎儀器使用課程、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實驗技能的綜合實驗課程。基礎儀器包含:光學顯微鏡、培養箱、生物安全柜和高壓滅菌鍋。學生在學習基本儀器時,要掌握細菌形態觀察、分離培養和鑒定、藥敏試驗等基本操作,提高操作熟練度。在實驗過程中,學生應占據主導地位,實驗原理教師和實驗設計教師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提高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從旁輔導學生,確保學生操作正確,穩步提升學生的專業操作技能。
(3)實踐內容整合
實踐學習是對理論和實驗技能學習的進一步深化和應用。教師要充分利用校內虛擬仿真系統、校企合作單位和校外實踐教學基地開展細菌學檢驗課程的實踐教學,深入行業一線學習。教師要充分利用自動血培養儀、微生物鑒定分析儀、微生物質譜鑒定儀器和微生物鑒定和藥敏分析系統等臨床高精尖設備和技術,使實踐項目更進一步貼近臨床,切實以臨床行業的需求為實踐教學內容的設置藍本,培養理論知識豐富、專業技能突出、綜合素質高的應用型人才,滿足行業需求,提高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人才的崗位勝任力。

圖2 細菌學檢驗技術內容整合
3.課程授課方式
細菌學檢驗課程的教師為學校專任教師,專任教師缺乏相關的臨床工作經驗,備課素材相對有限,素材的實用性和先進性有待提高[6]。在課程改革中,學校邀請行業專家進行授課。行業專家重構課程案例素材,并結合行業經典案例選擇課程備課素材進行講解。結合學校實際,我校的實踐教學采用校企合作形式進行,在專業實踐基地進行,由行業教師和專任教師共同指導學生實踐學習,做到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相結合。
4.課程考核方式
課程考核是對學生的學習成效和教師的教學效果進行檢驗的有效手段,對促進“教”和“學”具有重要的意義[7]。在細菌學檢驗課程的改革實踐中,學校構建了課程的形成性評價體系。在考核內容中,理論知識考核、專業技能考核和綜合分析能力考核并重。理論教學考核和實驗教學考核在學校進行,實踐教學考核由行業專家依據用人單位的用人標準進行考核,切實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

圖3 細菌學檢驗課程形成性評價考核體系
學校開展細菌學檢驗課程改革后,積累了大量優秀的教學案例素材庫,教學資源得到優化,教學質量穩步提高。課程負責人和校內督導專家對課程改革給予了正向評價,行業專家對課程設置和內容調整給予了高度評價。課程改革實施后,學生的上課出勤率、作業完成度和學習熱情明顯提升,對行業實習和工作適應良好,所“學”即所“用”。從各方課程評價可以看出,此次課程改革與實踐具有一定的成效。
在考試深度和難度相當的情況下,筆者對比了課程改革前后兩屆學生的課程成績,2018級學生和2019級學生的課程成績對比如圖4所示。2018級學生的課程成績主要集中分布于60~69分和70~79分,占比分別為39.74%和30.16%。2019級學生的課程成績主要集中分布于70~79分和80~89分,分別占32.12%和40.44%。上述數據說明課程改革對學生成績的提升具有正向促進作用,學生的學習成績顯著提升。

圖4 2018 級和2019 級學生課程成績對比
應用型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作,校企合作聯合培養模式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了新思路。通過細菌學檢驗課程改革,教師為學校培養了理論知識扎實、專業技能突出、綜合分析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學校通過對課程目標、授課方式和課程考核方式進行改革,全面促進了細菌學檢驗課程建設,為校企合作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