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永椿,余亮
(黃山職業技術學院醫學系臨床醫學教研室,安徽黃山 245000)
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以及民眾對高等教育的關注度提高,使得各高校的建筑規模和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我國高等教育的質量不斷得到提高。然而,高校規模擴大使得教職工不僅在人數上逐年攀升,而且人員來源尤其是學生的來源更為廣泛,導致高校容易出現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1-2]。高校因人口密集、居住集中等特點,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頻發區。相關數據顯示,全國共有70%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在校園中。因此,加強高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機制建設,提高師生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及處理能力,成為高校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務。我國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定義為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會公眾健康嚴重損害的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事件[3-4]。高校一旦發生此類事件,不僅影響教學環境,而且影響師生的健康。因此,高校做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防控有利于保障校園安全[5-6]。
筆者回顧性分析某高校落實高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機制工作前后2年內的相關工作記錄和上報材料,對高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的具體方法進行總結,并對實施前后的相關成果進行比較。筆者在教職工中隨機抽取10名相關工作人員,在三年制大專一年級學生中隨機抽取50名學生。其中,工作落實前后,10名相關工作人員均未發生崗位變動,男性7名,女性3名,均為本科學歷,平均年齡(38.25±10.46)歲。筆者對工作落實前后校園內的50名學生進行防控工作滿意度調查,男性27名,女性23名,平均年齡(18.25±0.66)歲。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機制工作落實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防控工作主要依賴總務處相關工作人員開展,沒有獨立的公共衛生管理機構,學校將重點放在日常管理制度的建立上。一旦發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工作人員會立即向上級部門進行匯報,然后等上級部門來處理。師生的危機防范意識薄弱,防范能力較差。學校缺乏常規具體的健康知識宣教安排計劃,缺乏科學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和演練活動。
1.重視工作人員、教職工以及學生的健康教育
引起高校出現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因素較多,僅憑借一個部門或相關工作人員無法做到有效的預防和處理。因此,減少高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關鍵在于全員重視、全員參與,從而有效避免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高校要通過科學有效的健康教育來提高工作人員、教職工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高校在落實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機制工作后,不僅要借助宣傳手冊、宣傳畫、黑板報、宣傳長廊等常規的線下教育方式對師生開展教育,而且要做好校園相關硬件設施設備的定期檢修工作,組織演練演習,結合學校過往所出現的具體問題和情況制訂預防措施,組織專家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護知識。同時,高校還順應時代潮流,通過官網首頁、微博、微信、QQ空間等教職工以及學生喜聞樂見的社交平臺,通過漫畫、圖片、視頻、小短劇等方式對學生進行線上教育。高校對輔導員提出了額外的要求,要求他們每日、每周、每月和每季度在班級微信群中進行常規公共衛生防范工作的提醒、檢查和反饋,對發現的問題及時上報、及時處理、及時反饋,盡早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班主任應該主動承擔責任,配合線下主題班會的形式進一步加強安全教育,讓廣大學生在面對突發事件時,能夠掌握更加專業的應對措施。
2.建立高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保障機制
高校專門對落實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工作進行人員、辦公場地、經費支出、設備管理等多個方面的預算管理。高校定期或突擊檢查應急保障工作的落實情況,對發現的問題進行及時的反思、總結,并提出相應的整改意見。同時,高校鼓勵各部門進行積極的聯合演練,不斷提高在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的工作協調能力和配合程度。同時,高校還邀請學生志愿者加入到日常的應急培訓中,然后在班級中進行展示,從而提升師生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水平。
3.嚴格落實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監測工作
高校積極加強與當地衛生管理部門的合作,重視相關季節性、流入性的傳染病信息,提前做好相關聯合預防以及檢測工作,提升應急水平。高校做好教職工以及學生的定期體檢工作,重點關注常見傳染病項目的異常情況,發現問題時,及時對相關人員進行隔離、處理和治療。輔導員做好學生異常情況的登記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風險。此外,相關人員積極做好高校傳染病數據的動態分析,通過對相關傳染病的監控數據進行分析和總結,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預防奠定更加可靠的數據基礎。
4.詳細且周全地完成應急預案的制定和實施
高校成立由固定領導組成的應急處置小組,小組成員分工明確,以便于針對不同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由專人負責處理并分配任務。高校做好設備和經費的預算工作,并由專人進行管理。此外,高校還制定了詳細的應對防范和處理流程,確保在出現意外時,相關人員能夠及時有效地進行應對。
筆者比較了工作落實前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情況,對10名工作人員進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防控知識的問卷調查,并對校園內的50名學生進行防控工作滿意度調查。其中。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防控知識包括防控概念、防控意義、日常手段、應激處理等5個類別20個小項目。每個項目按照0~5分的滿意程度進行評分,滿分100分,由10名工作人員進行閉卷問答,時間控制在10min內。得分越高,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防控知識的掌握程度越高。筆者隨機在校園中挑選50名學生進行突發公共衛生突發事件防控滿意度調查,內容包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的措施、效果、影響以及普及程度等,滿分100分。其中,90分以上為滿意,80~90分為一般,80分以下為不滿意。滿意度為“滿意”和“一般”的學生的例數之和占總例數的百分比。
筆者將所有數據均錄入到Microsoft 2016版的Office Excel軟件中進行保存,并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其中,計量數據采用(x±s)表示,并進行t檢驗,計數數據采用n或%表示,并進行χ2檢驗。若頻數小于5,筆者則采用Fish對數據精確概率檢驗,均以P<0.05表示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
機制實施前1年內,某高校共上報22例突發事件,其中涉及公共衛生領域的事件有6例,占比27.27%(6/22)。機制實施后1年內,學校共上報17例突發事件,其中涉及公共衛生領域的事件0例。機制實施前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率比較差異顯著(Fish精確概率檢驗=0.027)。
機制實施后,10名工作人員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防控知識評分達到(96.58±2.11)分,顯著高于實施前的(80.21±10.47)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4.847,P=0.001)。
機制實施后,學生的防控工作滿意度為94.00%,顯著高于實施前的80.00%。上述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機制實施前后學生滿意度的比較見表1。

表1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機制實施前后學生滿意度的比較(n,%)
高校作為一個人員較多、院系構成多樣的特殊單位,不僅要維護日常的教學秩序,而且要確保各類行政職能部門的正常工作。公共衛生在高校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做好防控工作、建立防控機制不僅是高校確保防控工作順利開展的關鍵,而且是高校保障教職工和學生身心健康的關鍵。重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防控工作是高校保障校園安全、保障教育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7]。筆者發現在實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機制之前,部分高校在開展工作時仍較為被動。在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高校都是采取“先發生再處理”的手段,即依賴學生或其他部門的工作人員在發現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后,主動向學校報告,然后學校再安排相應的部門進行處理。以往的措施存在以下弊端:1.不僅信息較為滯后,而且擾亂了校園的秩序,甚至會影響全體師生的正常工作和學習。2.高校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不夠重視,無法做到經驗總結和反饋,存在一定的“懶政”行為。因此,筆者認為高校應從兩個方面去落實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防控工作[8]。
第一,高校要做好“防”,這不是單純的被動防守,而是全員動員主動去預防。高校可以為全校教職工開展豐富多樣、內容新穎的線上健康教育和線下健康教育,不斷提高高校各個部門、各個院系和各個班級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工作的重視程度和參與程度。高校可以通過宣傳和指導,確保全校教職工和學生能夠繃緊安全的弦,在日常工作和學習中一旦發現異常,能夠正確、及時地處置和上報[9-10]。高校在實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機制后,工作人員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工作的認知水平顯著提高,說明此類防控機制對保障校園安全具有一定的作用。
第二,高校要做好“控”,高校職工和學生的流動性較大,流動區域較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大多與傳染病和食品衛生相關,一旦發生此類事件,若高校無法做好控制工作,事件的危害性將會進一步擴大,還可能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甚至出現輿情[11]。因此,在防控工作中,高校除了要制訂積極有效的應對方案,還要給師生傳授靈活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方法[12]。在本研究中,該校通過日常監測、制定預案等方式來不斷提高教職工和學生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因此,該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率由實施前的27.27%顯著降低為0,而且學生對此類防控機制的滿意度達到了100.00%。
綜上所述,高校實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機制,不僅能顯著降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率,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認知水平,而且能夠有效提高高校學生對防控工作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