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譯婷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外國語學院,四川成都 610030)
2014年,上海多個高校結合本校優勢特色推出“中國系列”課程,與當代青年一起懂中國、識世界,在課程思政方面做出積極探索。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回答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問題。2019年,教育部印發了《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各地各校各學科教師均認識到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課程思政是一種全新的課程觀,旨在回歸教育的初心,回歸“傳道、授業、解惑”的本質。《意見》要求高校把課程思政建設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環節。“德”即是“道”,立德樹人就是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備時代精神,這些都是優質教育中蘊含的內容之一[1]。課程思政的提出和落實可謂與國家社會發展同向而行。
近幾年來,課程思政已然成為全國各高校開展課程建設、教學改革的重要途徑,大學英語亦不例外。大學英語課程的傳統教學內容包含語言、文學、文化等知識和能力的培養,本身就飽含人文內涵,為課程思政的開展提供了先天條件,即豐富鮮活的外語素材。外語教學一貫的教學活動開展方式,如小組討論、辯論、個人展示等,也為學生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培養提供了路徑。基于此先天優勢,外語類課程思政的開展在全學科中處于排頭兵位置,各教學團隊和教師都在積極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改進教學方式,展開學術探討。
然而,現階段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普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思政元素挖掘不深入、“貼標簽”現象較普遍、思政引領較為生硬、學生接受度不高等。教師注重學生知識能力和家國情懷的培養,而忽略了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教師對思政教育的理解過于片面,缺乏透徹剖析。教學設計缺乏整體性,思政切入點呈散、亂狀分布,學生獲得感不佳。外語課程思政就是要把價值觀引領與語言知識的傳授和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師要有意識地在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始終重視價值觀的引領,并把價值觀引領擺在重要的位置。教師缺乏相應的課程思政理念,很難發揮大學英語課程的優勢,為國家培養具有前瞻思維和國際眼光的綜合型人才[2]。
英語課程的教師要想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將價值觀引領寓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就要探索新的理念、梳理新的目標、重構新的教學內容、建立新的路徑。
1.教學目標四維度
所謂“教育”,教是路徑,育是目的。要想課程思政的開展取得成功,高校必須先確立育人理念。2020年11月,時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在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中作了題為《積勢蓄勢謀勢,識變應變求變:全面推進新文科建設》的主題報告,并指出:“我們應該培養知中國、愛中國、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人才。”因此,新文科建設對外語學科提出了新的使命,即提升國家形象,培養高級“三有”復合人才:要有影響力,會講中國故事;要有感召力,具有國際視野、跨文化知識和交際能力,講懂中國故事;要有塑造力,有家國情懷,去傳達中國聲音、展示中國力量、呈現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三有”人才的內涵指導我們教學目標的確立應呈四維度:知識、能力、素養和情懷。
就大學英語課程而言,知識目標不應只包含英語語言知識,還應包含新時代背景下國家對人才的需求:能力目標包含英語語言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思辨能力;素養目標包含立德樹人、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情懷目標指向厚植家國情懷、站穩中國立場、懷有中國自信等。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的內涵如圖1所示。

圖1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的內涵
2.語言素養與人的發展同向同行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指出:“大學英語教學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和應用能力,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使學生在學習、生活和未來的工作中能夠恰當有效地使用英語,滿足國家、社會、學校和個人發展的需要。”對于教師和學生而言,在教學過程中,“個人”及“人的發展”尤其是我們需要關注的重點。只有當“人”發展成為“全人”,他們才有可能正確認識自己的使命。特別是在互聯網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當代大學生,進入大學校園,他們面臨角色轉換和適應的障礙、溝通交際的困難、學習就業的壓力,因此,高校要及時對他們開展思政教育。學者劉正光發現語言結構對心智結構有規訓作用,語言的深層語義分類影響學習者對世界的認識,語言表達的人文內容能陶冶學習者的情操[3]。可見,語言能力的提升和語言素養的全面培養,必定能直接作用于學生“全人”的發展。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的同時,也應注意其人文素質與全面發展的同行性和協同性。
1.“他者”轉向“對話”:中西并重
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素材以外國文化、歷史、科技、生活軼事為主,教師很少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故事、當代科技發展等話題為教學內容開展教學,導致“中國”內容長期缺位。傳統的英語教學理念和語言學習標準側重“他者”視角,有一定的片面性。在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背景下,“他者”視角已經難以滿足國家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大學英語的工具性決定其必須為不同學科、領域的交流服務,促成跨文化交際。因此,英語教學的理論視角和目的培養都應該由“他者”轉為“對話”[4]。只有一方觀點和聲音的交流,難以實現公平交際。唯有中西內容并置并重,才能在語言輸入層面和教學設計層面達到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中國和西方、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的目的。高校可以通過中國文化內容的協調配置、語言文化比較教學法的應用,使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漢語和英語的異同,從而正確認識語言背后的文化、民族和國家,在世界舞臺上實現“對話”。
2.教學任務:目的層級設計
英語教學應以符合我國學情的教學理論作為依據,不能照抄西方的教學法。文秋芳教授提出以產出任務作為教學設計起點、以多維度評估作為教學設計結點的“產出導向法”,得到廣大高校外語教師的認可和應用。因此,教學任務的設計仍是教學的重中之重,決定著一節課、一個單元,甚至一門課程的教學成效。大學英語教學要實現立德樹人目標,教學任務的著眼點是“言”,落腳點是“行”,過程要靠“思”。語言學習是思政教育的載體,也是學生學習的第一陣地。學生投入英語情境,完成相關聽、說、讀、寫、譯語言知識能力的培養任務,這是第一層級的教學任務設定,即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和訓練相關表達。有了理解作為基礎,第二層級的教學任務設定為:通過討論、辯論、深度閱讀、讀書反思等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思辨、判斷,讓正確價值觀真正在學生心中扎根,融入他們自己的價值體系。課程思政教育不應局限于課堂、局限于課程。價值引領伴隨學生的學習生活始終。因此,真正有效的思政教育應該引導學生把價值觀落到實處,使學生的價值觀體現在現實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英語教師要為學生創設真實的生活交際場景,引導學生知言正行、以言成事、言行一致[5]。
1.目標重設:價值引領
《新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1》第十單元的主題為“The Environment”,教材內容主要為視聽材料TED演講“How We Can Eat Our Landscapes”,講述英國小鎮Todmorden通過推進環保項目實現舊貌換新顏的故事。本單元的主題為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若教師把核心價值落腳于此,則需進一步挖掘教學內容的思政內涵。筆者認為該單元的核心價值應體現在擔當意識的培養上,教師應從個人對社會、中國共產黨對人民群眾、中國對世界的三個維度去探討,從微觀到宏觀,由個體到大局,幫助學生增強擔當意識。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如圖2所示。

圖2 Unit10 的教學目標
2.內容重組:教材二次開發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圍繞英國Todmorden小鎮的生態改造展開,后通過一篇二氧化碳排放說明文來升華主題。若教學設計以此為全部藍本,中國內容明顯缺位,無法實現“對話”。英語課程的教學資源涉及意識形態、文化差異,厚“他”薄“我”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如果教師無法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環境的教學素材,則失去了課程思政教育的最佳土壤。因此,在本單元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結合英國Todmorden小鎮前后對比變化的課本內容,以我國“因地制宜、知天而作”的扶貧舉措為背景,開展了青海邊麻溝村前后5年翻天覆地變化的圖片描繪口語活動。通過口語表達練習,筆者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深刻感受到中國共產黨把人民福祉放在首位的擔當。閱讀材料中的溫室效應屬于全球問題。針對這段閱讀材料,筆者補充了習近平總書記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的講話作為聽力素材。通過精聽填空練習,學生可以準確掌握我國的氣候目標,即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并了解我國為實現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采取的具體舉措,理解中國作為“言必行,行必果”的大國,為世界生態環境作出的貢獻,增強民族自豪感。
教師要對課本素材進行調整和補充,在教學內容上實現中西并重,這樣培養出來的外語人才才能真正實現文化交流,深刻認識不同文化的異同,從而在國際舞臺上講好中國故事。
3.課堂重構:言行并重,隱性實現
課程思政,課程是基礎,我們不能忽略甚至削弱課程的專業屬性。教師在講好課程的基礎上進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才是順應時代要求和教學規律的課程思政。否則就會適得其反,讓學生產生抵觸情緒,成效不佳。因此,教師在顯性提煉教學目標的前提下,應將對教學語言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語言技能的訓練和習得,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有機融入具體的課前、課堂、課后語言學習活動中。
筆者遵循教學任務設計三層階原則,將本單元的教學活動細化拆解為培養語言能力和環保意識的聽說活動;以內化思考、確立價值觀為目的的小組討論和課后反思;以踐行擔當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為目的的單元產出任務。筆者以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為背景,引導學生分組完成“一起來做低碳人”的倡議視頻,以此號召本校學生共同關注環境保護、踐行綠色低碳理念。這一產出任務基于學生對黨和國家“擔當”的理解,是個人對社會“擔當”的表現,是學生對本單元核心價值“擔當”的踐行,從而提高了課程思政的成效。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提出的新目標、新要求,為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帶來了全方位的變革。大學英語教師應充分認識到變革的迫切性,盡快轉變教學理念,把課程思政落到實處。從教學目標的設立、教學內容的安置、教學活動的設計、教學實施的進行到教學評價的完善,整個教學流程都離不開先進的教學理念和與時俱進的教學方法的指導和引領。教師要真正提高課程思政教育能力,為國家培養出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中華文化主體性和堅守中國文化話語權的優秀外語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