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妍,張光宇,夏帆,王忠磊
(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重慶 404000)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健康觀由“以疾病為中心”轉化到“以健康為中心”,預防、臨床、康復、保健“四位一體”的現代醫學模式正是有效保障人們健康的“有力守衛者”。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
2019年,國務院頒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推動校企全面加強深度合作”“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以應對人口老齡化人才需求為例,在我國,以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為代表的西南地區的人口老齡占比數在全國排序中均靠前,而西南地區屬于康復醫學起步較晚的地區,這顯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世界各國康復治療師的人數與人口的比值平均為70人/10萬人口,我國只有0.4人/10萬人口。有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康復技術人員缺乏約30余萬人,人員數量缺口巨大[1]。因此,我國亟需通過多元化培養、多種途徑,迅速地培養一批綜合素質高、專業性強的復合型康復專業技術人才。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各地區的高職院校積極尋求產教育人的新模式。產教融合作為職業院校服務社會、參與社會經濟活動的重要方式,是打通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重要手段[2]。我校以重慶市級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為契機,進一步深化與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和行業企業的合作,更好地服務區域康復事業發展。筆者進行了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產教融合育人創新培養模式的探索與總結。
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主要培養康復治療師,其崗位職責是執行康復治療處方,對各種常見功能障礙進行康復評定,選擇適宜的康復治療技術開展治療和訓練。由于行業企業參與不夠,導致傳統的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人才培養與職業崗位能力需求相脫節的弊端較突出。
目前,高職院校在不斷更新、完善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并對現有的專業課程體系進行了優化。高職院校在設置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的課程時,以醫學教育的模式為依據,導致部分課程的教學內容比較陳舊,滯后于臨床實際。
實踐技能課程主要培養學生掌握相關的技能操作,是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教育的重中之重。實踐教學的形式多為“教師講解示范、學生觀摩練習”,最后,學生僅僅完成某個具體的實踐項目,達到的效果是“會做”,而不是“會用”,學生無法做到“懂知識到會技術再到精技能”。同時,校內實訓基地缺乏職業技能操作及運用的真實環境,導致學生的職業崗位過渡期較長,不能滿足崗位的實際需要。
大部分專業教師都是直接從學校走到學校,在實踐能力上存在短板。教師的實踐能力培養以教學之余的進修、短期培訓、臨床頂崗為主,時間固定、形式有限,導致教師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更新滯后,跟不上行業的發展。教師的實踐能力不能滿足培養高端技能型專業人才的需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可見,職業教育的發展越來越離不開與行業企業的深度融合,行業企業對于職業院校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圖1 人才培養模式
“產”是指產業,“教”是指教育,“產教融合”指的是以學校師生為主的內部主體和以政府、行業、企業及其人員為主的外部主體的主要涉及利益主體,按照政府主導型、行業組織型或市場主導型模式開展產教融合合作。同時,產教融合也是職業教育和產業間在信息文化與資源共享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培養產業發展所需高素質人才,并以此提升職業教育水平和學生就業能力的模式。在合作過程中,校企雙方要使高校與企業對接、專業與產業對接、授課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3]。
高等教育承擔著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的責任。在產業技術革命不斷創新的新時代,人才培養如何滿足行業企業需求是高校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面臨的重大問題。人才的培養由“數”到“量”的轉變,是職業教育的核心重點。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是重技術、重能力、重實踐“手上功夫”的專業。企業都想招聘“招來即用”的人才,不想多花費用花時間再去培養“新人”。高職院校作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主陣地,一直致力于積極為對口企業輸出高質量的復合型人才。產教融合為高校和企業搭建了交流的平臺,能加速學生的成長成才,為行業企業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
產教融合搭建起了醫院、企業以及機構與高校之間的橋梁。一方面,產教融合有利于醫院、企業、機構加強對學生的實踐指導,為行業、企業儲備優秀人才;另一方面,產教融合有利于高職院校優化教學結構,促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真正讓學生做到學懂、弄通、做實。應用型人才的實踐培訓課程至關重要,這就需要學生深入到醫院、企業、機構去進行實踐,以此加深對臨床康復的臨床思維、工作流程以及技術創新等方面的了解,為日后走上工作崗位積累一定的經驗。
高職院校的辦學質量、辦學特色是體現自身競爭力的金標準。我校充分利用周邊綜合醫院、康復機構的技術和資源,搭建多方合作育人平臺,通過優勢互補、共建共享,推動產教融合模式創新與內涵建設,讓校企合作培養人才能夠真正做到應社會所需[4]。與市場接軌意味著高職院校能獲得穩定的、高質量的生源,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就業質量。同時,與市場接軌還能使高職院校的競爭力和綜合實力得到提高[5]。在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能滿足市場需求,能夠成為就業市場上的“香餑餑”。
我校積極與鄰近綜合醫院康復分院、康復機構落實校企合作,開展深度產教融合育人,形成了具有創新性的人才培養模式。我校邀請合作企業共建康復治療技術示范專業,共同完善校內外實踐教學雙基地,合作開展課程教學改革,開展師資互派互培,從根本上解決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教育教學與崗位職業能力需求相脫節的問題,共同培養高素質的康復治療人才。
學校和企業共同開展崗位能力需求調研,圍繞“產教融合、三段遞進、多元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善實踐教學條件,優化課程體系,深化教學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6]。學校與企業積極開展合作,實現優勢互補,提升社會服務能力。校企共同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服務,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課程體系建設是保障和提升教育質量的重要樞紐。產教融合型的課程改革應以提高職業崗位能力為出發點,以區域發展為動力,以提高學生的技術技能水平為目標。專業課程的課程標準應精準對接崗位能力標準。高職院校要將課堂與實訓、理論與技能結合起來,引進真實的案例,將課堂思政融入教學中,讓學生轉為主體,在做中學,在學中做,突出對學生職業技能及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
企業和學校在校內共建康復實訓基地,主要通過增添設備、改善場地條件、優化布局、美化環境、拓展功能,完成提檔升級,培養學生具備康復職業的基本能力。高職院校在醫院和各康復機構內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既能面向功能障礙者提供真實的康復服務,又具備培養專業學生實踐技能的條件。校內外實踐教學雙基地能為“三級實踐技能”提升和開展多元人才培養提供支撐。

圖2 三級技能目標與內容
我校建立了校院企合作的聯合教研室,并組建了相應的課程組共同修訂專業課程標準,開展專業課程教學設計,建設課程資源。此外,我校還開設了特色課程,編寫了特色教材。合作企業與我校共同開展課程教學及課程質量評價,開展“單項技能、組合技能、綜合技能”三級實踐技能提升和訂單多元人才培養。
學校從合作的醫院及企業中遴選優秀的專業技術人員,并將其聘為兼職教師。兼職教師參與專業課程建設、教學工作、教學見習、實習帶教、技能競賽指導。專業教師進入醫院及企業進行跟師學習和臨床實踐活動,提升崗位實踐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目前,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的兼職教師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他們會定期開展聯合教研活動。
職業教育的初衷是讓學生必須“走出去,看出去,練出去”,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7]。目前,高職院校要與地方有影響力的企業共同培養學生,構建地方產教融合共育康復治療人才培養體系,與合作企業一起打造產教融合辦學品牌。近兩年來,我校通過產教深度融合,構建協同育人機制,形成了一套具有創新性的育人體系,人才培養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顯著成效。我校學生近兩年的就業率均超過了95%,用人單位滿意度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