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賓德
(武威職業學院,甘肅武威 733000)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核心靈魂,創業是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和推動“雙創戰略”的過程中,各級政府對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高度重視,并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高職院校作為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搖籃,都在不斷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并以此助推教育教學改革,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成才。在此背景下,旗幟鮮明地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是高職院校學生成長賦能、成才增智的重要舉措。這些年來,許多高職院校工程類專業的人才培養都向著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業意識培養的方向發展,在校學生不僅要熟練掌握專業理論知識,而且必須具備一定的應用轉化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然而,在教育模式和實踐環節等方面,許多傳統的工程實踐教學體系與區域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存在著極大的不適應,需要我們進行模式探究和方法改革。
隨著職業院校分類考試招生政策的推進,這些年來,大多數教師普遍認為創新創業對于高職學生來講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從心底里就貶低了學生的自我價值和社會認同。不少高職院校的創業教育普及率較低,這導致大部分學生在創業實踐活動中如履薄冰、舉步維艱,他們寧可在萬人就業隊伍中尋覓伯樂,也不愿嘗試自立門戶,組建團隊,創造屬于自己的事業。此外,雖然大多數高職院校也開設了相關的創新創業課程,但大部分教師都沒有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起來[1],教師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時,形式大于內容。從一定程度上來講,這些都說明我們的教師還沒有將創新創業的教育理念入腦入心。
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定位不準,目標性、系統性、實效性不強等問題[2]。雖然教育行政部門強烈要求高職院校要對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在課程教學體系中增加創新創業學時,但大部分創新創業課程的內容比較單一,大多都僅限于理論知識層面的說教。此外,創新創業教育資金投入嚴重不足,缺乏必要的人、財、物和體制機制等方面的支持,創新創業平臺不足,創業基地和環境欠佳,進而實踐教學效果違背初衷。
創新創業教育是創新精神養成、創新能力培養與創業意識塑造相統一的教學活動,這就對創新創業導師在理論知識、專業能力和實踐教學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雖然大多數創新創業導師在理論層面上掌握的知識相對全面,但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創業經驗略顯不足[3]。當學生在創新創業實踐中感到迷茫或不知所措時,指導教師并不能給學生開出解決實際問題、創新技術技能的妙方,導致實踐教學效果不能讓學生感到滿意。
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仍是以理論灌輸為主,嚴重缺乏職業性、實踐性、操作性、技能性和應用性,僅僅開設了創新創業基礎課程、基本技能課程等結構松散的選修課。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度不夠,甚至有的高職院校開設的創新創業課程由非專業課教師講授,嚴重背離了創新創業教育的初衷。
一些高職院校在實踐教學的組織和管理上,存在著執行不夠、管理不善和評價不準的現象,導致實踐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人才培養質量適應性不強。創新創業的實踐教學缺乏必要的監管與評價,缺乏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創新創業課程的開設和實踐教學活動的開設形式單一、內容枯燥、方式陳舊,不能很好地激發廣大學生的創業興趣,導致師生對創新創業實踐教學的評價不太滿意。
鑒于此,高職院校重構基于創新創業視域下的工程實踐教學體系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高職院校要將科學的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工程實踐教育相結合,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業意識,以使學生滿足社會的需要。這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是深化職教改革的需要,更是促使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
在構建工程實踐教學體系的過程中,高職院校要聚焦創新型人才培養,從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角度,從培養學生的理論基礎、基本素質,專業基礎、工程素質、專業能力、綜合素質的角度出發,將工程實踐教學體系分為工程基礎教學、專業基礎教學和專業教學三個環節,融入來自企業環境的工程項目,由教學型實驗項目逐步向工程型實踐項目有序過渡,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高職院校要堅持“產學研創”相結合,為學生營造進行創新創業的氛圍,逐步形成能夠體現基礎性、系統性、實踐性和現代性教學內容的工程實踐教學體系,如圖1所示。

圖1 工程實踐教學體系框架
學校的生存和發展取決于人才培養質量的優劣,而人才培養質量的優劣又取決于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高職院校一定要發揮好由行業、企業、用人單位、學校和畢業生代表組成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作用,形成“雙導師”參與、“雙主線”培養和“雙交流”機制的工程實踐教學團隊建設思路。創新創業工程實踐教學團隊建設,如圖2所示。

圖2 創新創業工程實踐教學團隊建設
實踐教學平臺是高職院校開展實踐教學活動的重要場所保障。由于學生對專業綜合能力的認知不同,工程實踐教學平臺按認知能力、應用能力及創新能力可以劃分為工程訓練中心、智能制造實訓中心和校企協同創新中心。在建成實踐教學平臺后,高職院校開展的教學活動又分為學中創、創中意和創中新三個環節,分別對應前面的三個中心,如圖3所示,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以及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最終實現創中業。

圖3 創新創業工程實踐教學平臺建設
如何以創新創業的活性因子賦能專業教育,實現人才培養的最大公約數,促進大學生高質量就業,實現我國創新驅動發展的新戰略,推動經濟社會建設提質增效[4],是高職院校改革創新驅動發展的焦點之一。因此,高職院校應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入專業教育全過程,形成專業特色,突出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并將其作為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抓手,以此撬動創新創業教育教學試點改革,最終形成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試點特色專業。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融合的模式,如圖4所示。

圖4 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融合
教學質量的衡量取決于有力的教學管理和有效的評價體系。高職院校要構建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的創新創業實踐教學質量管理體系,明確各教學環節和管理部門在創新創業實踐教學中的責任,將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要求落到實處,切實提升人才培養質量[5]。高職院校必須在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上做文章,以成果導向為出發點,教學目標注重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手段著重突出實踐教學在教學中的核心地位,考核方式和手段要形式多樣。高職院校要徹底改變以往“一張試卷定優劣”的陋習,注重過程性評價,突出目標導向作用。學生成績的考核評價方式,如圖5所示。

圖5 學生成績的考核評價方式
高職院校要舉辦各類創新知識講座和創業實踐論壇,邀請校外創業導師給有志向創業的學生分享創業經歷和心得感悟,以此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營造一種“人人盡顯創新、人人皆可創業”的文化氛圍。高職院校要秉持金工實習文化核心理念,釋義如圖6所示,來挖掘工程實踐教學中的人文精神內涵,以此促進科學技術與人文教育的融合,有效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努力做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努力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實現夢想的機會。

圖6 金工實習文化釋義
高職院校的工程實踐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只要我們堅持做到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同向同行,并將其作為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抓手,深化“崗課賽證”有機融合,構建“產學研創”育人體系,深化創新創業教育內涵,樹立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打造實踐教學團隊,搭建實踐教學平臺,落實質量管理和考核評價,營造濃厚的創新創業文化氛圍,我們一定能為大學生的創新精神養成、創新能力培養和創業意識塑造保駕護航。高職院校要激發學生的潛能,積極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為學生在今后進行創業奠定基礎,為高職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為創新型國家的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