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靖雯,和占瓊
(昆明理工大學 管理與經濟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3)
城鎮化是提高中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發展戰略。截至2020 年,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達到63.89%,但傳統的“重速度,輕質量”的城鎮化發展模式導致的資源浪費、生態環境污染等問題嚴重阻礙了中國城鎮化建設進程。如何實現城鎮化建設從高速度發展到高質量發展? 成為當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2021 年“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高質量城鎮化戰略。推進高質量城鎮化建設對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增強中國經濟實力有重要意義。
高質量城鎮化建設要求實現中國城鎮化整體水平的提高,而目前中國城鎮化發展水平存在較大的地區間差異。截至2020 年已有13 個省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上海、北京、天津、廣東等地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70%。但區域發展不平衡,仍有18 個省份的人口城鎮化率低于全國平均值,尤其是西藏、甘肅、云南等省份人口城鎮化率尚不足50%。在“十四五”規劃的新時期,要實現中國城鎮化整體高質量發展,解決不平衡問題。基于此,探究中國各個省份間的高質量城鎮化水平空間分異特征及影響因素對全面提高中國城鎮化水平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在借鑒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十四五”規劃的要求,對高質量城鎮化這一概念進行界定,構建高質量城鎮化綜合指標測度體系,探究中國高質量城鎮化的空間分布特征,分析中國高質量城鎮化的空間分布的相關性及影響因素。
根據 “十四五規劃”“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提升城鎮化發展質量”的要求,結合前人研究,本論文將高質量城鎮化定義為“以人為本,城鎮化布局完善,城鄉協調發展,城市品質全面提升的城鎮化”。其內涵可概括為:高質量城鎮化更加強調“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是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把人民的需要放在第一位。(1)在高質量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應更多地考慮人民的生活保障和生活環境等與人民生活切實相關的方面,滿足人民追求更高的幸福感需要,縮小區域間差距,實現中國城鎮化整體協調發展。高質量城鎮化強調城鄉協調發展,縮小城鄉間在生活、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差距,實現城鄉統籌。中國目前仍處于“城鄉二元結構”階段,在經濟發展水平,居民生活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2)在高質量城鎮化的建設過程中,縮小農村城市的差距成為十四五時期提高城鎮化質量的重點。高質量城鎮化更加強調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是高質量城鎮化建設的保證,是城鎮化建設的動力,城鎮化水平與區域內經濟發展水平通常呈同步發展的關系。城市經濟水平的提高可以吸引人口的流入,促進城鎮化的發展。(3)高質量城鎮化同時強調生態環境的優化,從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目標。生態是高質量城鎮化建設的基本保障,良好的生態環境對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有重要意義。
根據前文對高質量城鎮化的概念界定及內涵詮釋,本文從人口、生活、環境、城鎮化布局等七個維度建立指標評價體系。與之前學者的研究相比,本論文從多個維度詮釋了高質量城鎮化的內涵,在城鎮化質量測度體系中增加了“城鎮化布局”這一維度,在先前研究的基礎上更加全面地測度城鎮化質量,豐富了高質量城鎮化的研究。(1)人口維度。高質量城鎮化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人口城鎮化能夠最直觀地反映城鎮化的進程。因而,在評價指標中,人口維度選擇人口城鎮化率這一指標來反映城鎮化的質量。(2)生活維度。居民的生活質量是城鎮化建設進程中關注的核心。區域內養老制度與醫療制度的完善,關乎居民的福利水平和生活質量。因而,文中選取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數、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數這兩個指標,來衡量各省份的養老制度與醫療制度的完善程度。(3)環境維度。良好的居住環境應保證居民水資源的供給,高效無害的處理生活垃圾以及合理的人口密度。水資源是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資源之一,城市用水普及率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區域內人民生活用水的便利程度,進而反映居民的生活質量。生活垃圾無害處理率可反映居民居住環境,高效無害的處理生活垃圾可以保障人民擁有干凈衛生的生活環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合理的人口密度是保障人民擁有良好生活環境的關鍵,過于擁擠的人口會壓縮居民的生活空間,降低生活的舒適度,過于低的人口密度不利于區域內城鎮化的建設。故而文中選取生活垃圾無害處理率、城市用水普及率、人口密度來衡量區域內居民生活環境的好壞。(4)城鎮化布局。合理的城鎮化布局應包括良好的交通條件、充足的文化教育資源供給等。良好的交通條件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城鎮化建設,提高了城鎮化的質量。各省份博物館和公共圖書館的設立可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質,更好地推動城鎮化建設。因此,本文選取公路網密度這一指標來衡量區域內的交通條件,選取普通高校數目、各省份博物館和公共圖書館數目衡量區域內對教育和文化的重視程度。(5)城鄉協調程度。城鄉協調發展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和居民生活差距的縮小。因而選取農村、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以及農村、城鎮人均消費水平比這兩個指標來衡量城鄉協調水平。(6)經濟維度。在經濟層面,產業結構,經濟狀況均有重要意義,地區國民生產總值這一指標可反映區域的整體經濟發展水平,二、三產業占GDP 的比重這一指標可反映區域內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7)生態。在生態維度中,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可反映區域內城鎮綠化建設的規模,人均綠地面積可反映城市居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本文選取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這一指標來衡量區域內綠化區的覆蓋率,選取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這一指標來衡量區域內居民生活的生態環境(表1)。

表1 高質量城鎮化水平綜合評價體系
本文數據來源于 《中國統計年鑒(2016—2020)》。其中農村、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農村、城鎮人均消費比指標的數據通過對已獲得的數據進行計算得到,主要包括中國大陸地區。
本文通過熵值法確定各指標權重。各年份子系統評價指標權重見表2。

表2 各年份子系統評價指標權重
為了探究中國近幾年來各省份城鎮化水平的空間分異情況,根據熵值法對2015—2019 年中國31 個省份的16 項指標進行處理。得到各省高質量城鎮化的綜合指標得分,各省份綜合得分及排序如表3 所示。

表3 2015—2019 年各省區市綜合指標得分及排序
從表3 可以看出,近五年來,中國大陸31 個省份城鎮化發展水平空間差異顯著。為了進一步從總體上分析中國31 個省份高質量城鎮化的空間分異特征,通過ArcGIS10.2 軟件的自然斷點法將各省份高質量城鎮化水平綜合得分從高到低分成五類(高質量城鎮化,較高質量城鎮化,中等質量城鎮化,較低質量城鎮化,低質量城鎮化),得出中國高質量城鎮化發展水平空間分布格局,見圖1—5。

圖1 2015 中國城鎮發展水平空間分布圖

圖2 2016 中國城鎮發展水平空間分布圖

圖3 2017 中國城鎮發展水平空間分布圖

圖4 2018 中國城鎮發展水平空間分布圖

圖5 2019 中國城鎮發展水平空間分布圖
通過圖1—5 可以看出,31 個省市的高質量城鎮化發展水平逐年提高。根據空間分布圖顯示,各省份的城鎮化率東部最高,西部最低,中部地區城鎮化發展水平介于東西兩地帶之間,區域差異顯著。高質量城鎮化區域與較高質量城鎮化區域的省份包括河北、山東、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蘇、福建、廣東等,大部分位于東部地區。東部地區因地理位置優越,加上自改革開放以來東部具有交通便利,經濟發展水平高,與國際間交流頻繁,各類基礎設施完善,人民生活條件相對較高,屬于高質量城鎮化發展水平區域。較低質量城鎮化區域包括甘肅、青海、西藏、吉林,大部分位于西部地區。地理條件較為惡劣,海拔較高,經濟發展受到制約。城市農村間發展不均衡,人民對于高質量城鎮化發展觀念相對落后,城鎮化發展水平較低。中等質量城鎮化發展區域包括內蒙古、陜西、山西、重慶、貴州、廣西、云南、新疆、遼寧、黑龍江等,大部分省份位于中部地區,介于東西部地區的過渡地帶,城鎮化發展水平也介于東西兩地帶之間。
根據上文近五年的綜合指標得分可以明顯看出,雖然從2015 到2018 年全國各省份城鎮化得分逐年升高,但各省份間差距較大,尚未達到高質量城鎮化的發展要求。而2019 年的各省份整體城鎮化質量水平最高,區域間差距縮小,符合高質量城鎮化的要求。因此,本文選取2019 年31 個省份的高質量城鎮化數據分析中國高質量城鎮化發展水平的空間相關性及影響因素。本文通過Arcgis10.2軟件計算2019 年31 個省份綜合指標得分的空間自 相 關 系 數Moran’s I,Moran’s I 為0.299,p 值 為0.001,通過了99%置信度水平檢驗。表明在中國各省份城鎮化發展水平的空間分布上具有正相關特征,即城鎮化水平相對較高的地區集聚在一起,或城鎮化水平相對較低的地區集中在一起。因此,可使用空間計量經濟學工具,建立空間計量模型,探討城鎮化發展質量的影響因素。
為了探究各省份的城鎮化發展水平是否存在局部聚類現象,結合Local Moran’s I 指數進行分析(圖6)。觀察圖6 發現,H-H 集聚區域、H-L 集聚區域通過顯著性檢驗并在圖中顯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H-H 集聚區域(高值集聚型)集中分布在山東、河南、江蘇三個省份,城鎮化發展水平較高。H-L 集聚區域(高低集聚型)集中在廣東省,廣東省地理位置優越,受到優越的區位優勢等影響,城鎮化質量水平高,周圍地區城鎮化質量水平較低。采用Local Moran’s I指數進行分析,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大部分省份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

圖6 全國各省份局部聚類分布圖
為了對31 個省份城鎮化質量的影響因素進行探究,將影響因素劃分經濟水平、城鄉協調水平、產業結構、財政水平四個方面。(1)經濟水平用GDP 表示(X1),地區內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城鎮化水平也相對較高,經濟發展是實現高質量城鎮化的重要推動力,本文中利用GDP 這一指標來衡量區域內經濟水平。(2)城鄉協調水平用農村城鎮收入比表示(X2),城鄉協調水平的高低對高質量城鎮化的建設有重要意義,本文中利用農村、城鎮收入比來衡量城鄉協調水平。(3)產業結構用二、三產業占GDP 的 比 重 來 表 示(X3),城鎮化是生產力水平和工業化水平提高的結果,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的發展,對區域內城鎮化水平的提高有重要作用。以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的發展擴大了服務范圍,提高了服務質量,強化了城鎮化的吸納能力,逐漸成為推動區域內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動力。產業結構的優化和科學調整是推動高質量城鎮化建設的關鍵保障,故而選擇二、三產業占GDP 的比重來衡量區域內產業結構。(4)財政水平是政府用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表示(X4),政府通過財政支出等手段完善公共基礎設施,提供公共服務,能夠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科學調整,對城鎮化建設、城鎮化質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故而本文選取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來衡量政府宏觀調控的影響。
1.空間計量模型。空間自回歸模型:
其中,w1是二元對稱n×n 的空間權重矩陣,X是解釋變量矩陣,Y 是被解釋變量矩陣。
空間自回歸模型包含被解釋變量的空間滯后,即影響區域城鎮化水平提高的因素通過空間傳導機制或溢出效應。空間誤差模型:
其中,w2是二元對稱n×n 的空間權重矩陣,X是解釋變量矩陣,Y 是被解釋變量矩陣。空間誤差模型的空間滯后在誤差項中考慮,城鎮化水平在區域之間的相互影響隨機發生。
2.空間權重矩陣。在進行31 個省份城鎮化質量水平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中,以省級行政單元為基礎,空間權重矩陣采用二進制臨界矩陣。SAR 模型與SEM 均通過LM 檢驗,結果如表4。

表4 SAR 與SEM 模型結果
兩個模型的結果顯示,X3 變量未通過顯著性檢驗,X1,X2,X4 均通過顯著性檢驗。在SAR 模型中,X2 的系數值最高,相關系數為0.2637。即農村、城鎮收入比值每增加1%,城鎮化質量增加0.2637%。在SEM 模型中,X2 系數為0.391,即農村、城鎮收入比值每增加1%,城鎮化質量增加0.391%。在SAR 模型中,X1 系數值是0.0002;在SEM 模型中,X1 系數值為0.0001,系數較小。表明GDP 對于城鎮化質量水平貢獻較小,但仍呈正相關關系,具有促進作用。在SAR 模型中,X4 系數值為0.0012,表明當地方財政支出每增加1%,城鎮化質量水平會提高0.0012%。在SEM 模型中,X4 系數值為0.0015,表明當地方財政支出每增加1%,城鎮化質量水平會提高0.0015%。地方財政支出對該區域城鎮化發展、產業結構轉型、 公共設施建設等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財政支出越多,該區域的城市化建設等越完善。
包括:(1) 傳統的單一人口城鎮化指標只能反映城鎮化人口比重,忽略了經濟水平、生態環境、生活質量等多方面的問題。在十四五時期,對于高質量城鎮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僅用單一指標衡量城鎮化顯然過于片面。本文根據“十四五”規劃,用人口、經濟、生活質量、城鎮化布局等七個維度的綜合指標來評價各省份的城鎮化質量發展水平,更加全面地度量各省的城鎮化質量發展水平。(2)31 個省份的城鎮化質量發展水平在空間分布上呈集聚特征,可根據區域分布特征大致劃分為東中西三大地帶。東中西差距較為顯著,城鎮化質量發展水平呈自東向西逐漸降低的空間格局。(3)中國各省份城鎮化高質量發展區域差距過大,空間分布呈現類似“馬太效應”的格局。十四五時期,實現全國各地區高質量城鎮化的協調發展,發揮東部地區的帶動作用,提高西部地區城鎮化質量,縮小區域間差異是未來發展的目標,也是依據現實的必然選擇。(4)影響因素方面,城鄉協調水平是影響高質量城鎮化的首要因素。城鄉間差距越小,城鄉協調水平越高,城鎮化發展水平越高,經濟水平、地方財政水平對于城鎮化高質量發展有重要作用。
“十四五”規劃對城鎮化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更高質量地提高城鎮化發展水平,提出幾點建議:(1)為了縮小東西部地區城鎮化質量的差距,應加強對西部地區的扶持,通過優惠政策、人才引進等一系列措施來增強西部地區的城鎮化質量建設,加強區域間的交流,相互學習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經驗。(2)高質量城鎮化對城鄉協調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質量城鎮化意味著城鄉間差距應進一步縮小。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應發揮城市地區的帶頭作用。同時,重點關注農村地區的城鎮化建設,縮小城鄉間差距。(3)重視經濟發展在高質量城鎮化發展中的動力作用。同時,應合理安排地方的財政支出,合理的地方財政支出能夠更好地促進城鎮化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