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這為新時代新征程上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進一步指明了前進方向。擔當新的文化使命,要牢牢把握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要要求。其中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我們中國共產黨人的看家本領,而中國傳統哲學則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過程中,需要探索文化建設道路上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及中國哲學內涵,凸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統一性和包容性。
[關鍵詞]社會主義文化;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核心價值觀
[作者簡介]王雨晨,河北政法職業學院生態文明與法務系,河北石家莊 050000。
[中圖分類號] G1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8031(2023)05-0046-04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據此,黨中央對新時代文化建設有五個方面的重要戰略部署:
第一,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第二,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第三,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第四,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第五,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從哲學維度來看這幾項文化建設工作部署,需采用“多元化”的解讀方式,即分別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哲學來進行分析。首先可以通過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行科學地概括和指導,進而對文化建設五個方面部署進行分析和梳理。縱觀我國在新民主義主義革命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程中取得的一個又一個偉大成就,都離不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之指導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更是指出,黨的領導干部要認真研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經典著作,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當做共產黨人的“看家本領”。也就是說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道路上,需要認識貫徹其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其次,還要明確中國傳統哲學在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闡述中國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高度契合之處,在相互印證中,彰顯二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則是以中國哲學維度分析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部分內容,突出文化建設中的中國精神。
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維度分析新時代文化建設
第一,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黨中央明確要求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這就要求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找好文化建設的立足點。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維度來看,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體現了唯物辯證法中的“重點論”。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強調抓重點帶一般,是黨中央始終堅持和突出強調的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如果沒有主次,不加區別,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因此在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道路上,我們首先要思考中國文化的立足點是什么,面對不同思潮之間的差異和論爭,我們要把馬克思主義作為重要的立足點、發揮其意識形態引領作用。1938年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中國共產黨人要做“從孔夫子到孫中山”的總結者和繼承者時,就明確提出要抓重點,把握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地位。毛主席說:“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于指導當前的偉大運動,是有重要幫助的。”①當今共產黨人同樣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身份,面對多元的文化思潮,我們不能背離“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原則”這一重中之重,這也就為我們堅持完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制度指明了立足點,有了這一立足點的引領,才能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第二,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強大力量,黨中央要求在文化建設中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以歷史唯物主義角度來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及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既然是意識形態,那就必然是屬于上層建筑范疇的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由社會存在決定的,這一核心價值體系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偉大的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形成、發展和培育起來的,充分體現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②先進的社會意識作為社會生活精神方面的總和,同樣有著對社會發展積極、能動的促進作用,有助于文化體制改革、有助于黨員干部、青少年、社會公眾人物等重點群體的身心發展,進而從軟實力到硬實力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第三,努力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社會文明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的基礎指標。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要進一步提高社會文明程度,需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在持續抓好經濟建設、推進物質文明發展的同時,還要努力抓好精神文明建設。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歷史唯物主義的最高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這一遠大理想的實現:一方面是物質財富極大豐富,另一方面則是人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真正實現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新時代文化建設中從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的舉措,也同樣是為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而奮斗的體現。
第四,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黨中央明確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文化建設中堅持以人為本,體現了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主體性作用,響應了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的擁護和支持,黨的事業和工作就無從談起……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不能忘,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③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人民群眾作為歷史活動的主體,創造著社會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創造和變革著社會生活的內容和形式。”④馬克思哲學中明確指出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因此我們在完善先進文化制度中要堅持“一切為了群眾”“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尤其要堅持無產階級群眾路線也就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一群眾路線是我們文化建設的根本工作方法,它對應著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的內涵,即認識的兩次飛躍——實踐決定認識、認識要再指導實踐。我們的社會主義文化來源于廣大人民群眾的長期的實踐活動,當先進文化內容形成后,更應該回歸到人民群眾之中,比如要完善城鄉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基層文化惠民工程的擴大覆蓋、健全群眾性文化活動機制等等。
第五,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要面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聯系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辯證法的總觀點,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更是要建立在世界性普遍交往和聯系的基礎上,質言之,文化建設的本質上是開放的,絕不能像蘇聯后期的文化氛圍走向了僵化封閉的形而上學模式。因此要不斷加強中華文化向世界的廣泛傳播和展示,打造文化“走出去”新格局。
二、以中國哲學維度分析新時代文化建設
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還需要融入中國哲學維度的分析,這也是響應了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要要求。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傳統哲學本就有著高度契合之處,譬如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理論基石“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同中國古代哲學家在修身治學精神內涵上有相應相合之處:例如孟子所說的“誠者,天之道也。”《中庸》中所論述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等等,也都秉承著實事求是的態度。此外,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儒家都有著一種“平天下”的理想和追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高目標是“人的全面發展和人類解放”,也就是人能擺脫:人對人的依賴、人對物的依賴,實現個性自由、全面發展,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中國哲學中則同樣有著類似歷史唯物主義的“社會理想”——很多先秦時期的哲學家,都在努力構想一個充滿道德內涵的理想世界:比如孔子所提倡的“德治”;孟子談到的“養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同社會;老子“無為而治”“小國寡民”的理想藍圖;再如墨子“兼愛、非攻”的社會理想等等,都從各個方面體現了宣揚仁德、講求民本、崇尚和合、追求大同的古代理想信念。由此可見,既然中國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有著高度契合之處,那么中國哲學中的精華對于新時代文化建設也同樣有著重要的概括和指導作用。
譬如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于文化建設的重要部署,其中第二項是: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價值觀同世界觀、人生觀是一致的,中國傳統哲學領域同樣注重人生哲學,注重“人格修養”,把實現理想人格、止于至善當作我們追求的價值目標。道德作為社會意識,其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不言而喻。縱貫中國歷史,早就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名言,除去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也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長治久安的靈魂。執政者為政以德,以仁義為懷,以天下為公,做到得道者多助,社會才能海晏河清、四海升平,國家富強、百姓安定。就如孔子所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⑤反觀歷史長河中,王朝的覆滅、帝國的崩坍、執政黨的潰敗無不源于為政者不明德、不修德有關,尤其自上而下道德的缺失,會讓他們喪失民心,水覆其舟。因此無論是執政者的政德建設還是人民群眾的精神文明建設、核心價值觀的樹立都離不開“人格修養”。提升人格修養有助于我國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同步發展,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著軟實力層面的意義。中國傳統哲學中就有“提升人格修養”的傳統:比如孟子眼中理想人格的生命精神是“與天地精神同流”,憑借著先天的性善和種種優秀的品德,人可以成為一種人格上的“大人”。這種“大人”歷經進一步精神上的升華,能夠發展為圣賢,圣賢再向上的終極目標則是“神人”,即所謂“可遇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謂神。”⑥道家哲學中莊子所謂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和圣人無名”看作一種通過超脫解放實現的理想價值追求,至人修養成功,就會成為真正的圣人,圣人體會“道”的神奇妙用,就可以透視囊括全宇宙奧妙的至高真理。現代新儒家也多探討人格修養論,比如新儒家學者方東美認為儒家的圣人、道家的真人和佛家的覺者,都有著對最高理想價值的探求。他說儒釋道三家:“都是要把世界提升到理想的存在平面。人生要配合這個理想的世界,要從人類現實的知能才性培養出來美的人格、善的人格、真誠的人格,這樣產生理想化與圓滿無缺的人格。”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了我們要追求的美好理想,同時也是個人人生修養所要實現的目標,以中國哲學的理想人格修養來看,文化建設中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推動社會進步、促進民族發展。
再如文化建設部署中第四項: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要以人民為中心。以中國哲學角度審視,雖然沒有群眾路線這類思想,卻也有著“以人為本”的哲學傳統,“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⑧表明了孔子重“仁”,肯定人的價值;老子也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⑨認為人與天地同處于宇宙之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因此道家思想中也注重“人本主義”。一方面肯定了天道的創造力,一方面并未忽略人性的內在價值;再如荀子直截了當地提出“人最為天下貴”這一命題;又如孟子所說“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⑩亦體現著仁者愛人的精神;及至北宋,哲學家張載“民,吾同胞”以天下為己任,憂民之憂,也都強調了人民群眾的價值以及以人為本的重要性。因此,增強文化的自信自強,需要堅持“人民至上”,發揮人民群眾的重要作用。
結語
馬克思主義哲學博大精深,是涵蓋多個領域的科學思想,其中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是最基礎、最根本、最有決定意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在文化建設中的看家本領。同時,中國傳統哲學在幾千年的鴻篇巨制中蘊含著豐富的哲學內容,亦有著對當今文化發展的啟迪,充滿著豐富的現代價值。在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過程中,要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真理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注重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哲學在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努力讓馬克思主義哲學成為中國的,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
[注釋]
①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②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4.
③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367.
④肖前.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436.
⑤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4:11.
⑥萬麗華,藍旭.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331.
⑦方東美.方東美先生演講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3:64.
⑧萬麗華.藍旭.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8.
⑨樓宇烈.老子道德經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6:66.
⑩萬麗華.藍旭.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185.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
[4]肖前.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5]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4.
[6]萬麗華,藍旭.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7]方東美.方東美先生演講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