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笑路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部署。充分發揮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中的基礎保障作用,縱深推進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創新,能有效推進鞏固拓展社會保險扶貧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中青年居民群體參保意識不強。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繳費制度具有持續性,達到規定年齡時領取相應待遇,一些中青年居民參保積極性不高或不愿參保。
政府補貼、補助標準不高。由于各縣市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由本級財政承擔的(出口)補貼標準也不同,造成經濟發達縣市補貼高,偏遠或經濟不富裕的縣市補貼標準偏低。
制度不健全。現行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兩個險種均建立了喪葬費和撫恤金制度,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還未建立喪葬費制度。由于沒有喪葬費制度,對追回冒領養老金造成了一定難度。
建立養老保險基金風險儲備金。可按照現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金的統籌層次,由統籌地在基金專戶中增設風險儲備金科目。具體由縣級經辦機構根據本地參保繳費總人數、年齡結構、繳費檔次等,對若干年后的個人賬戶基金風險進行預測,當地財政從每年財政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劃入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金專戶作為風險儲備金,以應對風險。統籌層次如提高了,再由省、市、縣三級財政按照相應比例共同分擔。
建立養老金調整機制。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可以像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一樣建立養老金調整機制。如可以在政策中明確,中央財政統一支付的基礎養老金多長時間調整一次,調整依據和標準是多少;各省可以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地方基礎養老金調整制度,明確地方基礎養老金的調整時間;明確地方基礎養老金的調整比例和標準(因各地情況差異較大,可以由統籌地根據上一年度全省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增長率、當地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和人均純收入增長率等確定)。
建立統一的喪葬費制度。明確喪葬費支付標準,具體可按上年度中央財政支付的基礎養老金為基數確定喪葬費支付數額。明確制度實施時60 周歲以上未繳費直接享受待遇人員,可一次性支付10 個月的基礎養老金為喪葬費。對于制度實施時60 周歲以下繳納過保險費的人員,在支付10 個月基礎養老金為喪葬費的基礎上,每繳納一年保險費,多支付一個月基礎養老金,累計不超過25 個月。明確資金籌集渠道,喪葬費所需資金仍按統籌層次解決,待統籌層次提高了,再由省、市、縣三級財政按比例共同分擔。
強化平臺建設,提升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經辦服務能力。努力打通經辦服務“最后一公里”,不斷提高城鄉居保經辦服務能力。一是把機構建設作為關鍵支點。在抓好縣、鄉平臺建設的同時,努力把人社服務向基層延伸,向村級擴展,建立村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站,增強村級經辦服務能力。二是把隊伍建設作為常態化工作。按照“省級骨干培訓為主導、市級普及培訓為主體、縣級專項培訓為補充”的思路,開展政策、經辦、財務、信息系統操作等系列培訓,為市、縣級培訓業務骨干,建成一支政策通、業務熟的城鄉居保隊伍。
強化信息化應用,提升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技術支撐能力。城鄉居保業務辦理全程信息化。實現省、市、縣、鄉四級聯網,建成全省統一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信息系統,做到參保人員個人賬戶維護、參保人員信息提取、養老金標準核算、養老保險關系轉移等業務全程信息化辦理,保證業務經辦的準確性,同時實現對工作流程的實時監測。
強化宣傳,提升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影響力。堅持傳統媒體宣傳與新媒體宣傳相結合。在主流媒體上發布信息、解讀政策,提高權威性;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平臺與參保群眾進行互動交流,提升宣傳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堅持集中宣傳與經常性宣傳相結合。利用春節、農忙等時段和相關政策措施出臺的時機,開展集中宣傳。通過多層次、多渠道、全時段的宣傳,凝聚共識,把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融入群眾生活,進一步提升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