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南充市西充縣始終扭住有機農業下足“繡花”功夫,堅持產業編制、政策扶持、企業培育“無縫對接”,回引3800 余名優秀鄉友大力發展“歸雁經濟”,先后建成省級返鄉創業示范企業(專合社)2 個、市級創業型鄉鎮8 個、市級創業園11 個、縣級創業園(基地)343 個,培育天馬山、舜之本等明星企業、龍頭企業130 余家。西充縣獲評第三批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全省返鄉入鄉創業示范縣。
打好“鄉情牌”,以情促歸。建立農民工、農民企業家、優秀技術能手“三本臺賬”,依托駐外農民工服務站、商會協會、農民工黨支部,常態化開展家鄉宣傳、就業推送、暖冬慰問、維權保障等服務。2015 年,西充縣委、縣政府及相關部門多次登門拜訪,引導在貴州經營天然氣項目的程賢君返鄉發展有機農業,變“非再生資源”為“綠土地上的金果果”。
打好“機遇牌”,引鳳來棲。圍繞“全域有機”戰略布局,擘畫“6+3”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依托西古路百里香桃產業園、金太線萬畝晚熟柑橘園,量身定制特色農業、勞務服務、現代物流、精深加工、鄉村旅游等五大類創業項目。縣創業指導專家服務團精心推介創業項目,讓天馬山走上發展的“快車道”。
打好“政策牌”,歸雁還巢。用好用活促進返鄉下鄉創業二十二條措施、關于支持農民工和農民企業家返鄉創業的實施意見等10 余項政策,用看得見的實惠讓返鄉創業者的返鄉意愿更強、創業底氣更足。人社、農口部門堅持把政策送上門,落實創業擔保基金、創業專項資金、創業獎補資金600 余萬元,讓天馬山“研究政策有好老師、對接資源有好紅娘”。
基礎配套“走心”。按照“布局合理、要素齊備、配套有力”工作標準,全面加強產業沿線、產業園區、產業基地道路交通、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建成龍灘河、義青觀等產業環線,不斷優化返鄉入鄉創業環境。近年來,為改善基礎條件、提升發展能級,修建天馬山產業沿線觀光大道、園區產業路。
項目扶持“拴心”。針對農業企業“投入較大、周期較長、風險較高”的問題,整合部門資源“打包”辦理特色種養、倉儲物流、冷鏈運輸、電商產業、貼息貸款等項目,源源不斷保障企業供給。近年來,投入資金300 萬元以上,在天馬山修建900 噸標準氣調保鮮庫和1500 平方米的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冷鏈物流中心,支持農商銀行貸款370 萬元、貼息15 萬元,把“禮包”送到企業。
優質服務“舒心”。注重院地合作,組建專家大院28 個,形成“首席專家+行業專家+一線專家”技術聯盟,吸引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61 家,農業科技貢獻率達60%。智興天府專家智力服務聯合行動走進西充,省市專家圍繞有機農產品基地建設等開展服務,現場解決天馬山農業技術難題10 余個,并簽訂長期合作協議,把“真情”送到企業“心坎上”。
基地帶動,增強企業輻射力。堅持“基地建設標準化、產業發展規模化”,天馬山農業產業涵蓋晉城、東太等5個鄉鎮9 個行政村,占地3000 余畝,核心基地1000 余畝,年產值2000 萬元以上,帶動10 余人成功創業,年固定用工近100 人,吸納脫貧勞動力38 人,帶動發展民宿經濟16 家,園區年旅游綜合收入200 萬元。
創新驅動,增強企業競爭力。大力發展精品農業,優選愛媛38 號、明日見等5 個柑橘品種和蜂糖李、鳳凰李2個李子品種,全力打造“品誠、充國貢果、橘(李)天下”品牌。做活觀光農業、周末經濟,聯合星科農業企業抱團發展,形成集現場采摘、觀光旅游、休閑娛樂于一體的“產業鏈條”,運用抖音“流量密碼”,視頻點擊量突破千萬人次,品牌效應“飛入尋常百姓家”。
典型領動,增強企業影響力。堅持典型選樹、正向激勵,做好企業推薦推優、企業骨干“三培養”工作,天馬山先后獲得中國有機優秀品牌企業、四川省返鄉創業示范企業、南充市返鄉下鄉創業明星企業等10 余項榮譽,企業法定代表人參選縣政協委員、“名譽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