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泳 海南體育職業技術學院
2020 年9 月下旬,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進一步提升了青少年體育工作的地位,明確了青少年體育改革發展的方向。
中國青少年的身體體質面臨及其嚴峻下滑的形式,應試教育導致學校發展的重點完全偏向于學科教育,擠壓了青少年體育的發展空間。青少年的肥胖率和近視率持續上升,相較于國外占比過大。研究表明,體育教育不僅可以促進青少年的體質提高,也可以影響其心理健康和智力水平,適當的鍛煉有助于青少年調節情緒,減輕精神負擔,提高專注度和課堂聽課效率,增強記憶力和自我意識。青少年是國家強大、民族復興、社會發展的未來和核心競爭力。我國的競技體育后備儲存人才不足,競技體育的關注點也從奧運體育項目逐漸轉向“三大球”項目,中小學普遍不重視體育教育,普通學生缺乏基本的體育鍛煉,專業從事體育訓練的學生前途渺茫,缺乏發展動力,薄弱的體育基礎造成競技體育的經濟和文化優勢缺乏影響力。
因此加快我國的體育教育體制改革和建設對于加強青少年體質健康、提高國家核心競爭力和開發體育的文化經濟潛力有著緊迫重要的影響。《意見》的出臺針對我國體育工作面臨的困境提出了體教融合的新理念,以青少年為中心,將體育和教育兩個部門融合,結合社會、家庭和學校的資源,轉變體育教育理念、開發體育公共服務、建設高水平的體育教育體系,促進新時代體教融合背景下的體育教育的轉型升級,全面推進青少年體質、人格、意志等綜合素質的健康發展。
體育和教育的教育對象是青少年學生,對學生的施加教育的主體是學校,這三個主體對學生主要是施行文化教育,而我國的體育部門對大部分青少年不直接產生影響,該部門更多專注于競技體育的培養,總體而言,體育是教育的一部分,體育需要融進教育,教育需要接納體育作為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學校里,一切為高考服務,考試分數和升學率至上,體育考試分數不能直接反應青少年是否參與了足夠的體育活動和體育鍛煉,高考對體育教學效果的表現乏力,分值低且考試的項目難度低,體育高考的考核目標只是令學生達到一個最低標準的及格線,與之不同的是,文化課程可以憑借不斷地刷題提高分數,得到更高的分數回報。因此,文化課程占據了幾乎所有課程,文化老師對學生擁有更大的話語權,體育課被取消換成主課課程成為教學常態,學生的所有時間用來學習知識。即使家長也因為過于重視考試成績和教育的功利性,忽視了青少年健康的重要性。學生沒有時間參與體育活動,體育老師也無法發揮應有的價值,即加強學生健康體魄、培養后備體育競技人才等。體育部門由于歷史原因,過于專注于競技體育的培養和發展,通過體育外交的方式展示我國強健的國際形象已經不適應新時代對強國強民的要求,缺失了對于體育人才的文化教育。
體育教育的各個主體的訴求和目標不一致,權責劃分混亂導致了青少年體育活動的展開缺乏動力和主動性,嚴重阻礙了我國青少年健康發展。
體育對學生的教育作用主要通過各式各樣的體育活動的落實。學生平時在教室里伏案專注于學習,身體感受輕松且方便老師管理,學生也對體育活動缺乏興趣。而體育活動主要在戶外開放的環境展開,且需要專業的體育教師指導,否則容易造成鍛煉意外。一方面,學生人員分散不易管理,容易出現各種安全意外,導致學校面臨更大管理責任和家長、社會對學校的輿論壓力。另一方面,我國的人口基數大,對資源要求的規模巨大,體育的資源不足,體育活動的開展離不開種類繁多的體育器材和開闊的場地要求。相對于中小學數量更少的大學校園,也要面對體育器材如籃球、排球、足球的數量不足,只夠學生們分組輪流使用的窘境,降低了體育運動的效率,少數的運動場、足球場也被擠占當作學校舉行大會和學生休閑散步的區域。廣大的中小學更加缺乏體育資源,根據地域經濟和空間呈現出城市和農村,沿海發達地區和內陸欠發達地區的資源不平衡問題,落后地區的體育教師往往有主課老師兼任,缺乏專業的運動知識,無法保證最基本的體育資源運行。《2020 年全國體育場地統計調查數據》指出,我國共有體育場地371.3 萬個,體育場地面積31.0 億m2,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20m2,美國的人均體育場地面積是我國的八倍,日本是我國的九倍。另外,據《中國教育統計年鑒·2018》了解,我國中小學現有體育教師653055 人,從小學到高中,體育老師的比例逐漸下滑,尤其小學階段的體育教師的缺口巨大。
我國體育教育的水平不能只停留在體育鍛煉的活動上,也要提高理論知識的教學,將理論與運動結合,提高體育鍛煉的質量,與主課教育結合,體育與數學、物理以及語言文化息息相關,兩者結合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綜合素質。其中,提高體育課程質量是重中之重,避免出現課程效果枯燥、課程內容敷衍、上課態度隨意的情況。
目前,我國體育教育中體育課程設計落后陳舊,課程對學生掌握體育項目的水平要求低,大部分學生只了解該項體育項目的最簡單的規則,甚至還未掌握規則方法就匆匆結課。學生在離開校園后,并不能很好的自主進行體育鍛煉,感興趣的學生需要額外自學和了解。很多體育教師對于專業的體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知識掌握不足,無法很好的指導青少年學生展開體育鍛煉知識。另一方面,體育教育應該延續至青少年的整個年齡周期,對某一體育內容和課程的學習應該從淺到深,就像學生數學課程從加減法學到方程和微積分,這樣才能增加學生對體育的認知,甚至可以影響學生終身的體育鍛煉行為,而不是對于體育知識一竅不通。小學到高中的體育課程在實踐中,出于高考分數的要求,普遍存在教師不按照教材教學,重復學習某一體育項目的入門了解和訓練,沒有持續有效的教學產出和成果。
我國自宋明清以來,儒學和科舉制雖然經過了較大發展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同時也禁錮了社會思想,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重文輕武”和“男強女弱”思想。普遍的家長對于考試和分數有著異乎尋常的重視,體育教育的作用淪為國際競技賽事的裝點,體育與教育分離,社會大眾也缺乏日常體育鍛煉的意識。另一方面,女性相對于男性更加缺乏鍛煉的機會和勇氣,女性參與運動的比例遠遠低于男性。體育是一種美的運動,應該男女平等看待。體育意識的淡薄造成我國的教育長期忽視了體育運動,尤其是高考對于體育的考核項目只考核跑步、跳遠等,考核要求寬松,水平低。
以青少年全面健康發展的中心,樹立“健康第一”和弱化“唯分數論”的教育觀念。首先要體育和教育兩部門合作協調,將青少年健康教育納入工作重點,針對學校的體育教育制定統一的施行和考核標準。由體育部門對學校的體育教育內容進行監督、指導和評價,包括日常教學、課外提升、學生健康監測,針對有天賦的青少年可以歸入訓練俱樂部,培養競技儲備人才。改革青少年體育的評價考核體系,不盲目提高體育在高考分數中的占比,不再以高考分數作為學校體育的考核標準,而是另建一套體育教育培養的體系,納入到對學校的整體資質和水平的考核中。同時原本的體育高考要改變考核形式,不是簡單的跳遠項目考核,比如對余籃球、足球等青少年體育活動做業余水平的考核分級,達到某一評級即可獲得相應的分數,并加入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時長作為考核標準,推動學校運動會頻繁開展,以參與度和名次適當加分。
為了促進青少年體育活動的開展,必須拉回體育學科教育在各科教育中的邊緣地位,由體育部門監督,聯合教育主管部門對體育學科教育建立權責分明的領導機制,保證體育課程的順利開展。由體育部門牽頭,引入社會體育組織和相關企業,為青少年體育活動的展開提供交流和升級的機會,組織學生開展比賽、社團、訓練和露營的活動。鼓勵家長參與培養青少年的體育愛好和優勢活動,培養青少年體育鍛煉的習慣。
擴大體育資源供給主要通過體育教師人才的培養和配比、體育場館和體育器材的開發以及引入社會資源舉辦體育活動等三個方面進行。首先,在較發達地區應該配備完整的專業師資隊伍,落后地區可以通過開展支教活動和開放更多社招崗位歡迎大學體育專業的對學生和社會體育人士參與工作。對于已經退役的運動員和教練應該發揮更多價值,引入學校的教育系統,配備相應級別的崗位和薪資,擴充專業體育教師隊伍,提高師資水平,豐富青少年體育活動。另外,針對體育場館不足的情況,應該開放部分規模較大的學校的場館,同時利用好體育部門的訓練場館和社會上的公共服務場館,盡量提高場館的利用率,避免資源的閑置浪費。針對體育器材的問題可以定期開展體育賽事和運動會的活動,引入體育企業贊助,讓社會力量深度參與,為體教融合注入新鮮活力。
教育部門應該指導和加強體育課程和教育建設,將體育教學融入學校的重要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中,形成層次分明和多元化的、新時代體教融合背景下的、健康科學的、完整的教育體系。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習,學生應該從小學開始培養體育鍛煉的興趣,適當引入體育游戲,既提高青少年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又促進了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在初中學習階段,應該通過廣泛的體育項目和理論教育增強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認識,發掘學生在某一項目的強烈興趣,通過掌握不同體育項目的規則,既能擴大學生的社交技能,也可以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在高中階段,應該展開體育項目的專項訓練,提供開放多元的體育項目選擇,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也為我國經濟體育培養了巨量的儲備人才。
黨中央始終對體育工作以及青少年的體育活動體育給予關注,相關部門全方位貫徹實施黨組織對于體教融合制度體系出臺的相關實施細則,這也是青少年體育活動得以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青少年體育活動實施的過程中,相關部門需要始終堅持黨組織的全面領導,最終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體育教育體系,并且在堅持體育強國建設目標的前提下,對于青少年體育活動發展的目標全方位進行調整,根據青少年在具備冒險精神和精力旺盛等方面的特征,結合個人的興趣愛好,合理地選擇運動項目。同時,要在擺脫傳統觀念束縛的前提下,由專業教師向學生傳授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而其他科任教師則需要進一步提高體育活動的時長和質量,確保青少年體育活動能夠得到來自黨組織和學校的高度支持。社會外界的觀念也會影響到青少年體育活動的質量,需要相關部門對于體育人文精神、教育價值和體育鍛煉在兒童成長發展方面的作用全方位進行宣傳,逐漸在社會范圍內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如此一來,在家庭教育中,家長也能夠主動參與到青少年的體育活動中,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主動積極參與體育活動,在強化親子互動的同時,幫助其掌握1~2 項的專業運動技能,形成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從經濟體育層面看來,需要在擺脫傳統商業化問題的前提下,對于后備人才培養成功的案例全方位進行推廣,以此營造良好的體育人才培養氛圍。在這種情形下,青少年體育活動便可以得到社會,政府,家庭,學校等多個部門的共同支持,保障各項活動可以有效落實,青少年體育活動也能夠全面發揮在提高學生身體素質以及建設體育強國方面的重要作用。
新時代背景下,政府頒布了《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意見,圍繞健康第一理念,全面推進全國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深化學校體育改革成了提高青少年教育質量的指南,體育和健康學科的建設成了青少年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面臨整體社會體育意識淡薄、學校教育的功利心集中和體育教育缺失、體育資源供給不足等嚴峻的開展體育活動的阻礙,筆者認為應該充分理解體教融合的內涵,抓住利好政策,及時打破資源困境,加強雙部門合作協調力度,從家校社三方面打造學校的體育教學改革、社會和家庭的體育活動普遍開展和專業的體育訓練競賽體系全方位發展的體教融合運行的體系。在現有的制度和發展模式下,實現體教融合的目標,落實開展青少年體育活動仍然面臨多方面的困境和挑戰,扭轉國民對體育的態度,重視青少年體質健康的發展,為青少年的長遠發展和國家未來的核心發展能力做好改革和推進工作,仍需家庭、學校、社區和其他社會力量的共同奮斗和堅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