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超 南京市岱山南路小學
與傳統的小學體育教學相比,新課改要求教師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不僅要讓學生掌握體育知識與技術,提高運動能力,還要讓學生加強身體素質鍛煉,促進體能發展。教師依據《小學體育與健康》教材合理設計組合練習課程,并應用于小學生體育教學實踐,有助于學生掌握運動技能、促進體能發展,從而使小學生身心健康和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1]。
組合練習是指將一個練習項目分解為多個技術動作,并進行有機組合。在體育教學中,學生以組合練習的方式學習和掌握運動技能,在重復性的組合練習中鍛煉體魄并提升運動水平。小學體育新課改以來,單一的練習方法逐漸顯現弊端,生硬地學習運動知識和練習技術動作不利于小學生的體育發展。體育教師要明確學生主體地位,以促進學生體能發展和打好體育基礎為目標,結合具體教學實際和教材靈活地、科學地設計組合練習教案并應用到教學當中[2]。
教師在進行組合練習教學時要遵循以下原則:著眼學生發展,立足科學性原則;項目合理組合,遵循基礎性原則;注重練習過程,突出趣味性原則;關注應用實踐,把握實用性原則。以小學一二年級的體育教材中投擲課單元舉例,教師在對該單元進行組合練習設計時,第一步可以根據學生的身高、性別等生理特點將學生分成不同組別,設置不同教學難度,避免學生受傷;第二步可以將投擲動作教學、原地側向投擲輕物、多方式動態投擲訓練、投擲物的跟蹤鎖定設置為一組完整的組合練習計劃;第三步采取滾雪球式組合方式,對技術動作進行依次組合并分階段練習,在投擲技巧的組合練習中,學生不會對投擲課感到無趣和困難,反而在組合練習實踐中豐富了運動經驗并提高了體能水平。
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部分的小學體育教師沒有在教學中采用組合練習的習慣和經驗,仍采用重復性、機械性教學的方式,通過繞操場跑步、做健身操等單一的訓練項目來提升學生的體能,這樣很容易讓學生對體育訓練產生厭煩和畏難情緒。小學生普遍有較多的精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可以抓住他們的興趣和學習偏好來設計組合練習教學方案。比如,有的學生擅長肢體動作,教師可以在籃球、排球等球類教學中增加肢體技術練習占比,安排學生做投球、撿球、分組對抗的組合練習,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不僅增強了運動感知力還提升了課堂專注力[3]。
教師在設計組合練習教學方案時,第一,要注意不能隨便組合、為了組合而組合,應遵循小學生的生長發育規律,避免不合理的組合練習使學生身體受損。第二,要結合具體教學實際,在組合練習中采用輪換練習的方式,即把學生分組輪流練習,在一組進行組合練習的時候,另一組進行觀察。這樣不僅大幅提升了課堂效率,還能使每一位學生在不過分累的情況下得到充分的訓練。第三,要根據體育教學目標設計組合練習,即使是同一技能的教學也不能一概而論,對于低年級學生可以適當降低練習難度,對有體育競技需求的學生需要加強組合設計難度,因材施教。
組合練習教學方法需要教師基于學生特點、根據項目特點、依照訓練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內容。以小學二年級《技巧:多種形式的滾動、滾翻方法與游戲》這一課舉例,首先,基于學生的年齡可知,該技巧對學生的要求比較低,學生只要展現出一定的柔韌度、肢體協調能力、平衡能力就能學會滾動和參與滾動類游戲。其次,根據“滾動”這一項目的特點,教師能把“V 型直體滾動”和“口型直體滾動”的技術動作設置在一起進行組合練習,或者學生可以選擇任意滾動形式,并自己做滾動組合練習。在組合練習中學生擁有技巧學習的自主性和技術突破的趣味性,既能增強學生運動興趣,又能培養學生翻滾能力。最后,依照滾動的訓練特點,教師可以將組合練習靈活地融入到游戲當中,教材課后就有提供“穿越火線”和“車輪滾滾”兩種游戲,把學生分為單人比賽或多人的組合比賽,比拼誰可以在比賽中使用更多的滾動方法,或是翻滾速度更快[4]。
增強身體素質是小學體育教學的基本要求之一。《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2022 版)》對原本的小學體育課程結構進行了優化設計,更加注重體育知識和技能之間的銜接,組合練習教學方法正好適用于這一標準。在體育課上,教師采用組合練習教學方式,使用更豐富的教學設計和更多變的技術組合方式傳授知識,使學生在運動練習中更靈活地掌握技術動作,漸漸地學生的身體素質也得到了增強。比如,在跑步練習中,教師可以設計“直線跑”和“小猴跳”或者“沖刺跑”和“障礙爬”等組合練習方案,使學生在針對性練習跑步技能的同時,還能強化肢力量和身體靈活性,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
義務教育體育不僅是為了讓小學生了解更多的運動項目,更多的是為小學生進行運動啟蒙教育。組合練習教學方法通過對多種運動技能進行組合,使運動變得不再枯燥無趣,能讓更多的小學生愿意參與到體育鍛煉當中,從而令小學生對體育運動產生強烈興趣。比如,在“后滾翻跪撐平衡”這一項目中,教師可以先將后滾翻技術動作進行拆解教學,再把“坐姿練習”和“仰姿練習”結合在一起,把“側姿練習”和“跪坐”結合在一起,然后學生分別對單個技巧進行學習,并將兩個關聯動作作為一組進行練習,最后學生通過兩組技術動作的連接成功掌握復雜的后滾翻跪撐平衡技術。上述的動作技術沒有一個是困難的,都很簡單易學,并且符合小學生的學習偏好,有利于培養小學生的運動興趣[5]。
學生的運動能力表現在體能、運動技巧、競技技能、心理能力等各個方面,是學生身體活動的基礎,以及綜合表現在各項運動活動中。在小學體育教學每周只有3-4 個課時的情況下,學生進行體育練習的數量和時間都會對練習密度和強度產生影響。教師采用多種組合練習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吸收和掌握體育技能,還能最大化地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和水平,進一步保障小學體育教學效果。比如,在籃球教學“三步上籃”這一技術動作的教學中,如果是基礎不扎實和身體素質偏弱的學生就很難完成,教師通過對該技術重難點做動作分解后再讓進行學生分組練習,可以將徒手模仿三步上籃腳步動作和拿球三步上籃腳步動作相結合,或者將原地持球三步上籃動作和行進間運球三步上籃動作相結合。像這種比較難的運動技巧無法在短時間內讓所有學生掌握,但可以通過細化技術動作讓學生進行組合練習,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運動能力。
小學體育教師作為體育課的主導者和傳授者,是小學體育教學工作的堅實力量。體育教師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國家對小學體育教育相關政策的落實程度,更關乎學生在未來的體育發展水平。將組合練習的方式用于小學生體育教學無疑是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考驗了體育教師的專業能力是否扎實,能否靈活運用在教學實際中,另一方面教師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設計合理的組合練習方案,有助于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比如,在設計《魚躍前滾翻》這一單元的組合練習時,既要考慮到學生的運動能力,又要考慮到課時安排。首先,教師可以把“前滾翻”和“遠撐前滾翻”組合作為第一課時教學內容,把“魚躍式前滾翻”和“立臥撐”作為第二課時內容,先后對各技術做教學講解,然后讓學生在課上對技術進行組合練習。其次,學生需要在第三課時和第四課時通過組合練習復習技術動作。最后,在第五課時讓學生依次做組合練習示范,并對學生的技術完成度進行評價,組合練習完成度高的同學獲得成績獎勵或口頭鼓勵。事實上,對整個課程單元做組合練習設計十分考驗教師的教學水平以及教師對教學進度的把握程度,教師通過在教學實踐中積累組合練習設計經驗,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技術和技術的組合又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對技術和關聯技術做組合,另一種是對技術和本身技術做連續組合。技術和關聯技術的組合一般設計在同一教學項目中,通過將兩個簡單的技術動作組合的方式實現技術學習和強化。技術和技術本身的連續組合通常用于鞏固技術動作和突破技術難點時,此時對于動作技巧掌握的要求會更高,更適合在體育比賽前采用這種練習方式。前者更多地出現在小學體育教學中[6]。
例如,學生在學習籃球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將“行進間運球”和“胸前傳球”兩個簡單的技術動作組合在一起教學,要先分別講解兩個技術動作的技巧要領,再將“運球”和“傳球”這兩個關聯動作組合在一起練習。同理,在做完第一個組合練習后,加上“原地運球”和“原地投籃”作為第二個組合,最后要求學生必須傳球到位并能順利接到球后才能做上籃動作。最終學生在組合練習中自然而然地學會了運球換位、投籃、傳球等技巧,促進了籃球技能的學習。如若是學期間有小學生籃球比賽,就可以采用技術與本身技術連續的組合方式,著重提高小學生運動技巧。像是“原地投籃”動作可以做疊加練習,讓學生分別站在三分線和五分線外進行原地投籃的組合練習,學生只需對這同一個關鍵性得分技術反復練習,就可以在籃球比賽中獲得更高的分數并贏得比賽。
多個技術動作的組合是指將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技術動作做組合設計,多應用在球類、田徑類、技巧類等體育活動中,因為這些體育活動相對來說對學生的運動水平要求會高一些。當學校在小學生運動會期間組織了相關項目的體育比賽時,教師就可以采用多技術動作的組合練習方式帶領學生做賽前訓練,以期取得優異的比賽成績。
單個技術和身體素質的組合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的體能,并促進體育技能的掌握,二者互為補充、相輔相成。身體素質包括身體力量、柔韌度、靈敏度、耐力、速度等方面。學生要想更好地掌握運動技術,提高身體素質是前提,教師通過對技術和身體素質進行合理化、科學化的組合設計有利于學生增強體能、提高運動能力。
例如,學生在學習足球正腳背運球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將“正腳背運球”技術和折返接力跑相結合。正腳背運球是對學生運動技術提出要求,折返接力跑是考驗學生的身體素質。在該組合練習中,一方面,學生在快速移動中感受“正腳背運球”的技術特點,提升其在足球比賽時快速推進到前場的能力。另一方面,學生在往返中連續運球,無形中做了大量的有氧訓練,學生的體能得到充分鍛煉,使其身體素質顯著提高。
身體素質和身體素質的組合多出現在課練中,兩者結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學生的體能和運動綜合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所謂課練,就是在每節體育課中都要做的知識教學和技能訓練。教師可以根據階段性教學目標選擇素質課練的內容。
例如,如果教材內容是耐久跑練習,那么教師就可以把“耐力素質”和“力量素質”設置為一組或者把“靈敏素質”和“速度素質”組合在一起作為課練內容,學生通過每一課時的重復性組合練習,逐漸強化耐力和力量,提高靈敏度和速度。長此以往,各項素質的組合練習為耐久跑能力的提升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并潛移默化地促進了學生體能發展。
有些地區受經濟條件的制約,學校不具備良好的教學條件,也沒有完善的教學設施和教學器材。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將運動技能的組合練習融入到游戲中,簡化組合練習的步驟,通過游戲競賽的方式帶學生進行體育練習[7]。
綜上所述,組合練習教學可以幫助教師進一步落實新課標的理念,但同時也對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組合練習的設計和應用研究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不斷思考并投入教學實踐,一邊教學一邊總結經驗,以最質樸的方式探索出組合練習教學的最佳路徑。只有這樣才能將組合練習推廣開來,使更多的小學生從體育組合練習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