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宵


寫作營項目:
《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
第四單元——文化走出去
寫作營目標:
1. 以話題“文化走出去”為寫作任務。
作為當代青年,通過學習外國戲劇和詩歌,以開放、包容的心態看待多元共生的人類文明,積極面對文化交流與互動,從而由“文化走進來”悟得“文化走出去”的意義和方式。
2. 明確“申論”的特點。
“申論”是議論文的一種,“申”即申述,“論”即議論,是圍繞特定的材料、事件或問題進行陳述、說明,并據以發表見解、闡述理由的一種文體。“申論”一般用于考查觀察社會現象、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申論”應當明確寫作中心和觀點,有針對性地分析問題,立足當下,提出可行的對策和措施。
背景:從文化大國到文化強國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寫入“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并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的目標。可以說,推動“文化走出去”是在世界范圍內各種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的大背景下,實現我國從文化大國到文化強國跨越的必要方式。
面對我國如此豐富的優秀文化,如何讓文化真正地“走出去”,走向世界,打動人心,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于是,“講好中國故事”出現了,通過一個個具體生動、有血有肉的故事,引發讀者的共鳴,便有機會達到“通過故事傳播理念”的效果和目標。
分析:“文化走出去”,具體走出去什么
在寫作過程中,建議學生運用“分類思維”,將走出去的“文化”具體化到各個不同范疇,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優秀革命文化等;也可以將“文化走出去”的方式具體化,是直觀表層的文化元素和標識,還是深層次的文化價值……由此,在“文化走出去”這一宏大話題中便找到了使內容具體、生動、可感之處。
就“文化走出去”的內容而言,“走出去的文化”可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為貴”“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下為公”“言必信,行必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至今被世界廣為接受的理念,是處理國與國、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準則。“走出去的文化”可以是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毛澤東主席曾以“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辭”向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講述紅軍和蘇區的故事,那些動人的細節和情節被一點一滴地撰寫成《紅星照耀中國》,讓中國的紅色故事、紅色文化走向世界。“走出去的文化”也可以是生機勃勃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讓中國故事充滿可親、可信的力量。1998年的抗洪搶險、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9年的“新冠”疫情、2022年的重慶山火……在大災大害面前,我們爆發出驚人的能量,平凡又質樸的普通民眾守護著共同的家園,是因為我們的文化中蘊含著可貴的集體主義精神。
就“文化走出去”的內涵而言,一種是直觀意義上的或常識意義上的“中國文化走出去”,就是讓中國文化元素和標識走出國門,使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們了解和熟悉中國文化。被世界廣為接受的好萊塢動畫片《功夫熊貓》《花木蘭》就包含了大量的“中國元素”,太極、中國功夫、中式建筑……這些表層文化符號有助于幫助其他文化視域中的人們建立起對中國文化的親切感,但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化走出去”。另一種是深層意義上的或價值論意義上的“中國文化走出去”,就是要通過各種形式的文化交流,使世界各國人民理解和接納中國文化,關鍵是理解和接納它的價值觀。以京劇、越劇、雜技等形式走出國門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牡丹亭》《花木蘭》等中國傳統故事,不僅呈現了中國傳統文藝形式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它們展現了中國式的情比金堅的堅守、中國式的極致浪漫和中國人崇高的家國情懷。
思辨:“趨同”or“存異”
我們的學生較為擅長“二元思辨”或“三元思辨”,面對讓“中國文化走出去”這樣一個正面而宏闊的話題,往往顯得昂揚有余而思辨不足。其實,在宏闊的主旋律寫作中,同樣應該以思辨思維全面思考,真正做到有深度、有廣度。
首先,我們強調“中國文化走出去”,強調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增強文化自信,絕對不等同于“文化霸權”,而是為了推動不同國家、地域、文化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推動多元共生的人類文明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在“文化走出去”的同時,我們也要積極將優秀的文化“引進來”,以“拿來主義”的眼光和魄力促進文化互融。
就“文化走出去”的目的和意義而言,可能是讓我們的文化獲得另一種文化的認可、贊同,并推動異質文化的融合;也有可能是實現價值存異,即雖不能被另一種文化完全認同、接受,但基于歷史條件和現實情形的差異,能承認它存在的合理性,并由此尊重它。可見,“文化走出去”并不是為了單向度的“趨同”,即使是“存異”,也是促進理解和溝通的方式。這也是“文化走出去”的多元價值。
成果展示
國的故事? 人的故事
文 金華第一中學高三(5)班 孟芯羽
以故事傳播理念,是各個時代故事講述者共同的默契。無數交相輝映的故事,讓兩漢先民堅信二十八星宿的運動對應了王朝的興衰;古埃及人圍坐神社時,若沒有故事,永生的靈魂便無法被講述與信任;啟蒙運動時期,讓所有人堅信人生而平等的,同樣是故事。
“講好中國故事”是一個偉大的命題,我們思索,如何讓生動、具體見長的故事承擔起“傳遞中國文化”這樣宏大的使命。其實,故事的書寫即理念整理現實的過程。能傳遞中國文化理念的故事,在于能透過種種精彩的情節,將真實的信仰、真實的價值植入人心。
“講好中國故事”還面臨著現實困難:面對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受眾,中國的敘事、思維、符號、情感的流動、心照不宣的共識等內容,該如何清晰講述,才能得到最廣泛的認同與接受?
一種較為簡易卻頗受詬病的敘事方式是,把中國元素鑲嵌到好萊塢的劇情上,用櫥窗展覽般的中式符號簇擁舶來的文化內涵。這種移花接木式的手法當然可以使作品在海外流傳。但依附于他國價值觀上的“中國故事”,終究不是“中國故事”。
《流浪地球》的成功之處在于,它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作為一部科幻片,《流浪地球》將符號謙抑,而使故事突顯,不是用茶道、功夫、戲曲三件套把人物湮沒在想象出來的古典中國中,而是精心截取了生活化、時代化的中國。縱觀全片,背景音樂里時隱時現的“恭喜恭喜”、小女孩高昂的朗誦腔,乃至“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的提示語,無一不貼近當代中國人的生活,又無一不與情節絲絲入扣。春節背景的再三提及,暗含了中國人關于春節與家國的聯想,而“家”恰恰是“流浪地球”計劃的起點和意義所在。這樣巧妙的設計,以一種溫和而有力的方式,講述著中國文化。
從情節設計上講,中國人的價值觀在《流浪地球》中盡數體現。中國人熱愛家園、安土重遷的故土情懷,體現在影片中便是關于地球發動機的浪漫想象;中國人提倡團結合作、眾志成城,在影片中便是無數小隊的飽和式救援;中國人向往天下大同、四海一家,便有了各國隊員合力推動地球發動機的熱血一幕……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國人的精神意識不知不覺地流淌進各國觀眾的心中。
作為“講好中國故事”的典范,《流浪地球》始終做到了故事的具體,而這一份具體恰恰是故事的使命——正因為具體,故事才能深入我們生命的內部;正因為具體,《流浪地球》才沒有陷入“西方如何,但是中國如何”的二元對立,恰恰相反,影片回避了喊話式的觀念沖突,而是用一個個具體的選擇來勾勒出一個立體的、深厚的、不依附于任何舶來價值體系而存在的中國。大到恢宏的“流浪地球”計劃,小到北京第三區交通委的播音,具體的人與事賦予這個故事以重力,使之具備了被深信的能力。
用具體的故事講述具體的人,本就難能可貴。但《流浪地球》并未止步于此,而是更進一步用具體的人書寫共同的“人”,整部電影不局限于一國一家,而是兼及各國人物,展示了人類共同的勇氣、共同的希望、共同的犧牲精神,在打動觀眾的同時,又把“講好中國故事”這一命題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即講述人類的故事。
“講好中國故事”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求同存異的過程。一方面要使外國觀眾樂于接受,另一方面要傳遞本國文化精華。不論是中國故事,抑或是美國故事、波斯故事、阿爾及利亞故事,在這樣的講述和聆聽中,都會得到一次新生。在這樣的新生中,誕生的不會是一個中國人或美國人或馬丘比丘人,而是一個大寫的“人”。就像我們的祖先相信天地萬物誕生于剛柔交匯之時,就像西方先民相信神誕生于暴雨和海浪的搏擊中那樣,在中國故事與各國故事的碰撞、激蕩中,人類的未來由此延伸。
指導老師點評
這是一篇無論立意、邏輯性、思辨性,還是語言的精準生動性,都讓人眼前一亮的習作。作者緊扣“文化走出去”的中心,選取“中國故事”講述剖析,并能聯系古今中外的文化,展現了良好的寫作素養和出色的寫作能力。難能可貴的是,在這樣一篇宏闊話題的作文中,作者能巧妙地以影片《流浪地球》為核心內容,層層剖析,挖掘影片主線和細節中的中國文化內核,以小見大,具體可感,生動而不乏深度。就思維的思辨性而言,作者展現出了站位的高度,認為“中國故事”的講述視角不是為了與西方文化“二元對立”,恰恰是為了兼及各國人物,實現文化碰撞、激蕩,突顯大寫的跨越國界和文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