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沙沙 安徽三聯學院
區塊鏈技術、智能合約融資交易方案的利用,是將核心企業、小微企業、金融機構等主體約定的債權債務關系,寫入區塊鏈的智能合約體系中,當達到約定條件與償還期限時,由區塊鏈技術自動完成小微企業的應收賬款收回、金融機構的貸款還款。因而,從區塊鏈平臺主導型的“供應鏈金融”模式出發,探討小微企業融資面臨的信用信息不對稱、核心企業信用傳遞難、融資成本高與效率低等問題,提出基于區塊鏈的融資信用機制、融資貸款自動觸發接收和返還模式,使供應鏈金融能夠真正深入供應鏈末端,解決小微企業普遍存在的融資約束難題。
20 世紀80 年代以來,深圳發展銀行提出供應鏈金融的融資模式,在此基礎上,小微企業融資經歷了金融銀行為主導的信用評級模式、核心企業信用背書模式。近年來,央行下發《關于推動建立金融服務小微企業敢貸愿貸能貸會貸長效機制的通知》等政策,但整體看,金融銀行圍繞核心企業的供應鏈金融模式,仍在小微企業融資中占最大比例,且由于企業授信、動產及貨權質押的困難,使得小微企業信貸融資的約束過多、效果較差。根據A 股上市公司2022 年中報數據顯示,中國銀行、工商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六大行,2022上半年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在總貸款中所占比例分別為6.53%、6.27%、5.70%、15.63%、10.52%、9.04%,這表明基于“供應鏈金融”的小微企業融資支持力度不足。
供應鏈金融的本質是信用融資,但傳統供應鏈金融信貸模式,小微企業貸款通常面臨缺乏不動產抵押物、紙質票據不可拆分、銀行授信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以“M+N+1”的供應鏈金融模式為例,核心企業為上游M 個供應商、下游N 個銷售商等小微企業提供信用背書,但由于紙質票據不可拆分,核心企業的信用授信難以滲透到遠端小微企業,那么這一情況下部分小微企業必須自主完成銀行信貸的資質評估,導致整個供應鏈的授信成功率降低、融資成本提高。
另外,小微企業自身缺乏不動產抵押物,國內外復雜多變的融資形勢,僅憑借應收賬款的紙質票據、動產及貨權質押,難以獲得金融機構的融資支持。再加上小微企業獲得其他企業授信難、銀行與小微企業間授信信息的不對稱,更增加了小微企業融資壓力、信用貸款難度,也對核心企業供應鏈的正常運轉產生影響。
由金融機構圍繞優質核心企業,為企業供應鏈中涉及的其他小微企業提供信貸申請、資產抵押、信用評估等服務,是傳統供應鏈金融采用的主要融資模式。但現實情況下,供應鏈金融服務需要小微企業提供實物質押及商業交易信息、資金流信息等的信用資質,使得小微企業金融評估、融資成本相對較高。因而引入區塊鏈技術,搭建起“區塊鏈+供應鏈金融”平臺型融資體系,通過平臺去申請小微企業貸款,可達成小微企業資質擔保、質押物評估的要求,具體平臺型小微企業融資模式的組成結構如圖1 所示。
圖1 “區塊鏈+供應鏈金融”平臺型的小微企業融資模式
其中,小微企業包括上游供應商、下游銷售商等企業,金融機構包括銀行、證券公司、保理公司、P2P 公司等主體;核心企業處于“區塊鏈+供應鏈金融”平臺的中心,由區塊鏈平臺將開展供應鏈金融的核心企業授信給金融機構。這一過程中,核心企業、小微企業、金融機構等主體,都需注冊成為“區塊鏈+供應鏈金融”平臺的會員,以及物流企業等供應鏈金融參與主體,都會注冊成為區塊鏈供應鏈金融平臺的會員,并將其內部存在的商業信息流、不動產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等數據,完整上傳至區塊鏈平臺。金融機構自動審核核心企業、小微企業的融資申請,包括對企業信用資質、電子票據、動產/不動產質押物進行評估,通過后自動放款給小微企業;當達到信用還款日期時,小微企業直接通過平臺抵扣融資資金、信貸利息,基本上保障了平臺型供應鏈金融融資的高效性、安全性。
假設1:傳統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型中,核心企業考慮自身與供應鏈其他企業的相關度,有“擔保”“不擔保”等策略選擇;小微企業考慮內部經營狀況,有“融資”“不融資”等策略選擇;金融機構綜合核心企業、小微企業的信用,有“信用評估”“不信用評估”等策略選擇。
假設2:假定小微企業選擇“融資”“不融資”策略的比例分別為x(0 ≤x≤1)、1-x,核心企業選擇“擔保”“不擔保”策略的比例分別為y(0 ≤y≤1)、1-y,金融機構選擇“信用評估”“不信用評估”策略的比例分別為z(0 ≤z≤1)、1-z。
假設3:將區塊鏈引入供應鏈金融融資平臺中,大大降低了小微企業融資成本。假定降低的小微企業融資金額為t1(t1<C1)、降低的核心企業信用擔保成本為t2(t2<C2),降低的金融機構評估監督成本為t3(t3<C3)。則依據該假設可建立起“區塊鏈+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型的收益矩陣,具體如下表1 所示。
表1 “區塊鏈+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型的收益矩陣
其中S1表示小微企業不融資時的經營收益、S2表示核心企業不為小微企業擔保時的經營收益、S3表示金融機構不放貸的經營收益;r表示小微企業融資后的新增收益、C1表示小微企業融資的投入成本;C2表示核心企業為小微企業擔保的投入成本、C3表示金融機構參與放貸的監督成本;A表示小微企業融資的數額;i1表示小微企業向核心企業支付的利息、i2表示小微企業向金融機構支付的利息。
根據“區塊鏈+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型,小微企業選擇“融資”策略的概率為x、核心企業選擇“擔保”策略的概率y、金融機構選擇“信用評估”策略的概率為z,結合在概率空間中隨機變量的期望值E(X)公式、平均期望值,計算得出小微企業選擇“融資”策略的復制動態方程如式(1) 所示。
同樣根據以上參量計算出核心企業選擇“擔保”策略、金融機構選擇“信用評估”策略的復制動態方程,如式(2) 、(3) 所示。
令F(x)=0、G(y)=0、H(z)=0,可得到核心企業、小微企業、金融機構等多個主體,在協調合作演化博弈后的9 個局部均衡點,分別為E1(0,0,0)、E2(1,0,0)、E3(0,1,0)、E4(0,0,1)、E5(0,1,1)、E6(1,0,1)、E7(1,1,0)、E8(1,1,1)、E9(x,y,z)。 根據Friedman 提出的方法,其中D(x,y,z)為模型的穩定點(鞍點),因而只考慮E1~E8均衡點的局部穩定性。當滿足雅可比矩陣的行列式Det(J)>0 條件時,演化博弈系統的局部均衡點為穩定均衡策略(見表2),計算公式如式(4) 所示。
表2 演化博弈系統的局部均衡點為穩定均衡狀態的結果
由表2 可得,從演化博弈系統的局部均衡點的穩定性結果來看,E1~E4的均衡點基本達到局部穩定,E5~E7的均衡點則在三方主體的演化博弈過程中,并未達到局部穩定性。當E8(1,1,1)時小微企業融資后的新增受益參數r,滿足r>A+i1+C1-t1,i1>i2+C1-t2,i2>C3-t3,與之對應的是小微企業選擇“融資”、核心企業選擇“擔保”、金融機構選擇“信用評估”,此時也即E8(1,1,1)時模型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最佳穩定狀態)。因而在區塊鏈賦能供應鏈金融的情況下,使得平臺型供應鏈金融融資博弈系統基本達到局部均衡點的穩定狀態,且在E8(1,1,1)點達成小微企業融資的帕累托最優狀態,對平臺型供應鏈金融的信用評估、三方交易具有促進作用。
基于以上假說可知,“區塊鏈+供應鏈金融”的平臺融資模式中,核心企業“擔保”、金融機構“信用評估”、區塊鏈技術成熟度等,對核心企業聯盟鏈中的小微企業融資,具有極其重要的正向影響作用。因而推動“區塊鏈+供應鏈金融”商業模式,在小微企業融資活動中的應用與發展,需從核心企業信用授信、金融機構鏈信息體系完善、區塊鏈技術與平臺創新等方面著手展開建設,以破解小微企業融資授信、融資約束的現實困境。
傳統供應鏈金融中核心企業,往往未與上下游的供應商、銷售商等小微企業,建立統一的ERP 業務或財務管理系統,使供應鏈體系的信用授信困難、數據流轉成本更高。而引入區塊鏈技術后,可將核心企業、小微企業、金融機構等主體組成聯盟鏈,由核心企業在“區塊鏈+供應鏈金融”平臺中,實現自身電子應收賬款票據、其他承兌商票、信用授信的傳遞。
例如針對各供應鏈環節中分散的小微企業,通過衡量其具有的信貸融資需求,使用區塊鏈分布式賬本技術,讓多個參與方加入聯盟鏈。其中,在“區塊鏈+供應鏈金融”平臺上,核心企業進行應付賬款、應收賬款的登記及確權,并發送給一級、二級供應商(小微企業),使核心企業的信用憑證在供應鏈鏈條的多級供應商(小微企業)之間流轉,以便小微企業利用核心企業的信用授信完成融資。
對于多方參與的供應鏈金融小微企業融資,金融機構應充分利用現有的加密賬本、智能合約等區塊鏈技術,通過身份驗證端口的登錄驗證,進入聯盟鏈的鏈信息查看模塊,對核心企業可拆分、流轉的電子承兌票據,以及小微企業的商業信息流、不動產/動產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等數據資源,作出信用資質的驗證與評估,若完成驗證則提供信貸融資服務。
這一鏈信息評估體系的執行,是依托于區塊鏈“智能合約”技術、持有到期的業務抓手工具,對整個供應鏈條上的企業債權流轉記錄,進行自動化的信用信息審核評估。同時,智能管理交易現金流,在合約到期后清算各小微企業的信貸資金,自動扣除應收賬款中歸屬金融機構的款項,不受人為干預影響,進而大大降低了信貸融資合同的執行成本、安全風險。
“區塊鏈+供應鏈金融”平臺的分布式賬本、加密賬本結構、智能合約等技術,基本上能夠滿足小微企業融資的信用評估、信貸融資需求,且由于分布式賬本的存在,使核心企業、小微企業、金融機構等多方主體,都可對聯盟鏈內的商業流、業務流、資金流信息作出共享分析。
在此基礎上,以核心企業、金融機構為主的參與方,還要通過的區塊鏈技術、服務平臺的不斷創新,挖掘具有優質資產的小微企業、實施穿透式信用融資監管,深入設計供應鏈金融的智能服務環節,以帶來小微企業融資業務的實質性提升。
在供應鏈金融融資生態環境下,利用區塊鏈技術、數字化授信與交易平臺,由核心企業、小微企業、金融機構等主體組成聯盟鏈,將核心企業供應鏈中的商業信息流、不動產信息流、資金流數據,整合為融資授信的信用信息鏈,通過應收賬款電子憑證的拆分、流轉,由多級小微企業(供應商)獲得拆分后的電子票據,應收賬款票據可差額轉讓、可在線融資、可持有到期收款,也可為小微企業的小額信用擔保、貸款融資提供支持,由此能夠避免核心企業、小微企業違約行為的發生,保證小微企業融資的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