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榮



以“發現教育”為行動支點,推動學校藝術教育改革走向深入,從發現蠟染的價值、重構特色課程、發展師生等方面探索蠟染在校園中的創新發展,推動學校藝術特色教學水平高發展。
發現教育,指“基于學生個體成長關鍵性因子(潛能)的發現而實施的開發性教育”,其內涵定位為“發現·重構·發展”——讓每一個孩子發現自己的天賦秉性,喚醒他們心中的潛能,幫助他們找到隱藏在體內的創造能力。需要教育者依據有效數據、按照發現的基本原理、遵循學生成長規律與發展方向,改進教學模式,來發現學生共性和個性的潛能,促成全面發展為目標的育人活動。
課程創新為學校教育的根,有效的課程創新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還起到加強學校品牌建設、實現辦學理念的重要作用。“讓教育成為發現與創造的藝術”是我校的教育理念,在此背景下,我們的藝術特色教育為點亮生命的色彩而潛心探索。基于“發現教育”背景探討蠟染藝術的創新發展,我校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實踐探索。
1 發現:蠟染技藝是傳統文化的載體
蠟染需用蠟做防染劑,靛藍膏做染料,提前準備好白布。蠟放入鍋中加熱,溫度達到70℃左右蠟塊溶解為汁,蠟刀蘸溶蠟在布面上描繪各種圖案,放入靛藍液中浸染,提起來是草綠色,遇空氣而氧化變藍。經過多次浸染與氧化后,再放入清水中煮沸,隨著布面上的蠟融化,藍白相間的圖案逐漸呈現。
蠟染是中國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具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它以最原始、最樸素的方式從生活和勞動中誕生,又在實踐中完善而形成的美術形式,是從人們的手中和心中生發出來的,傳達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作為我國傳統工藝的典型代表,隨著社會生活的圖景發生改變,古老的蠟染藝術正經受著現代生活方式和審美理念的沖擊,其作為主要飾品的地位已不復存在,出現諸多問題——圖案過于老套缺少時尚創意、機器生產一刀切的制作模式、化工染料粗制濫造、應用空間單一、年輕人不學其技能,蠟染工藝即將面臨失傳。
蠟染主要在中國貴州偏遠地區流行,當前的中學生普遍對民間美術知識意識淡薄,對非遺的概念還比較陌生,缺乏相關知識的深入學習、了解與積累,傳統古樸的蠟染工藝儲存著民族獨特的記憶,這一傳統而古老的文化,值得我們重新拾起。蠟染工藝在當今社會中需要不斷傳承并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年輕一代的中學生肩負重任,要自覺傳承蠟染技藝,讓蠟染工藝存舊貌、展新顏,探索非遺文化傳播的新方式與新途徑。如何讓蠟染藝術之芽在學校編織出繁葉,我們積極探索并思考著。
飽含著對傳統藝術的熱愛與對傳承非遺文化的責任感,用發現的眼光挖掘中國文化,我校組織創建了蠟染非遺工坊。一是為了滲透非遺等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對傳統藝術文化的興趣,增強保護與傳承創新中國傳統文化的責任感。二是讓學生掌握民間藝術制作的基本技能技巧,提高審美能力和動手制作創造能力。三是讓蠟染等傳統藝術成為學校亮點和品牌,對學校打造美術特色教育和構建校園文化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
2 重構:從課程層面引導蠟染技藝的教與學
2.1 課程規劃
為確保蠟染特色建設任務的有效落實,我們將此項目工作納入常規議事日程,納入學校年度工作計劃和藝術特色課程發展規劃中。提前制訂工坊活動的計劃、規章,有專人負責工坊的日常管理、活動組織等工作,貫穿理論與實踐指導各個環節,形成多樣化高質量的蠟染工坊課程體系。
美術教師帶領學生充分挖掘蠟染資源,把民間美術同國家統一課程有機結合,開發出更加豐富、更具個性、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校本課程。面向學生開展蠟染非遺文化宣傳,把特色活動計劃與我校教育教學實際緊密結合起來,開展切實可行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正常化、規范化開展活動。對所進行的實踐工作進行及時的理論概括,形成我校獨具特色的教育模式。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能力為目標,以鍛造能終身學習的高素質的人為旨歸,依托學校“發現教育”理念,細致周密推進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工坊老師帶領學生走進圖書館、美術館,徜徉書海,查閱資料,擷取思想,為蠟染特色研究性學習奠定基礎,讓學生了解蠟染的歷史、特色、技法、功能以及選擇研究蠟染的原因。
2.2 課程實施
蠟染課程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初一學生從簡單的傳統紋樣學起,了解紋樣造型的視覺語言,運用夸張、變形等手法表現紋樣,對生活中的事物進行寫生與圖案創作,將傳統圖案與流行元素整合創新,加強主題性創作,主要目的是集聚蠟染圖案創作底稿;第二,初二學生學習“油水分離法”的技能,了解各種布料與染料的特性,感受蠟染形成的原理,發展學生的創意思維;第三,高中學生學習蠟染制作全過程,從布料的選擇、畫稿、點蠟、染色、脫蠟,晾曬一步步實踐,并開發出與扎染的結合課程。在學習過程中,加強蠟染與地方文化的結合,如甪直水鄉婦女服飾、蘇扇,并與語文、化學、政治等進行跨學科學習,例如,在《指尖上的民間風情》課程中進行如下教學設計,如表1所示。
2.3 課程環境
為了順利開展特色研究,學校改建藝術中心為蠟染專用教室,為特色教學的開展提供充足的創作空間和基礎性保障,畫蠟、染色、脫蠟等專業器材設施全部配齊配足,投入數十萬元的經費進行運作。每個學期初學校統一從貴州地區購買白蠟、黃蠟、靛藍膏、還原劑、固色劑、白布、蠟刀、恒溫熔蠟鍋等。劃分不同工作區域:畫稿區、點蠟區、染色區、脫蠟區、晾曬展示區等,滿足我校師生隨時都可以到工坊中嘗試蠟染制作的需求。學校設有專門的展廳與蠟染特色展示櫥窗,創作的作品懸掛起來便成了藝術品進行展示,成為一道富有藝術氣息的風景線,吸引無數師生駐足觀賞(如圖1、圖2)。
2.4 課程資源
教材是教育活動的橋梁,可以將教師、學生和知識三者連接起來。我們借鑒優秀校本課程資源,把我們的所思、所得、所獲、所長,悄然匯編成了《蠟染》校本教材。從蠟染藝術起源、工具材料、基本技法、傳承、創新、宣傳與推廣、作品欣賞這幾個方面進行了編寫。蠟染校本教材內容確定后,教師分工協作,編寫蠟染校本教材的教案,對教案進行反復修改然后授課,授課后及時反思、總結。
在研究過程中,教師把不同版本美術書中涉及的蠟染內容進行整合,如把普通高中教科書美術必修《美術鑒賞》(人美版)第五單元淳樸之情或民間美術、美術選擇性必修《工藝》(人美版)第二單元傳承傳統手工藝《印染工藝——布面上的無限創意》、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書美術、選擇性必修5《工藝》第四課《蠟染工藝》相結合,并參考賀琛、楊文斌編著的《貴州蠟染》、賈京生編著的《蠟染藝術設計教程》、甪直鎮志編纂委員會編著的《甪直鎮志》等書籍完成深入教學。
2.5 課程拓展
把課堂延伸至課外,組織開展專題研討培訓、交流展演等活動,以提高工作坊的藝術水平和認識,推動工作坊的快速提升和健康發展。蠟染特殊的造型和獨特的符號內涵都具有鮮明的特色,更重要的是其獨具魅力的藝術創作方式對現代設計藝術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把民間藝術的多樣性、色彩和造型的獨特性與現代設計理念互補,既讓人們認識蠟染藝術,又在傳承傳統手工藝的過程中加入新的設計理念和新的技法,這樣才能真正讓民間美術更好地為教學服務。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藝術活動,我們將藝術與公益融合,把蠟染作品產品化,學生的課堂作品已悄然成了學校的“熱門文創”,星海特色手提袋、筆記本、書簽、服飾絲巾、餐具、手機殼……校園蠟染義賣活動也成了學生們翹首以盼的活動。通過舉辦手工制作,展示交流等蠟染系列文化活動,讓學生通過學習與觀摩,直觀感受和體驗蠟染文化,加深學生對蠟染文化的了解,為學校師生深入了解蠟染文化提供了一個實踐平臺(如圖3)。
2.6 課程評價
評價機制上,為學生制訂學習手冊與細則,評價嵌入每個課時的每個環節中,切實考量學生的學習成效。評價分為網絡學習、檔案袋、課堂表現,最終運用圖表來分析學生的學習效度。每個環節制訂具體可操作的評價量規和標準,使評價更加真實。
注重形成性評價,除了獨立于教學過程的專門評價單外,教師在學習過程中隨時觀察并隨機記錄學生的表現,納入學生課堂表現考評中。階段性學習結束后,向學生提供一份詳細成績報告,幫助他們分析問題,尋找改進的方向和途徑,同時也促進教師改進教學策略與方法。教師通過評價機制刺激學生主動探究,引發學生自主學習,達到“教、學、評”的一致性。
3 發展:師生在蠟染技藝的傳承中共同生長
為了高質量地推進“蠟染文化進校園”活動,非遺課程與創新有機融合,必須要有一支復合型的課程教師團隊。學校充分發掘和利用一切教育資源,完善教師選拔制度,把德才兼備、創新能力強的優秀教學骨干吸引到蠟染文化傳承的隊伍中來。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教師就必須要有豐富的創新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在這個團隊中應該具有傳統技能大師傳承人、專業的教師隊伍等。聘請行業企業專家擔任兼職教師和技術顧問,將蠟染大師引入課堂,培養非遺技藝代代相傳的生力軍。所以我校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形式開展多樣化活動,把專家請進校園現場進行教學指導,師生走出去參觀學習,與其他地區、學校共同開展蠟染非遺文化的研究活動。
蘇大教授和非遺傳承人來校指導,都為我們推開了一扇更亮的窗。從大學生優秀蠟染作品的展示,到染料的成分了解,藍淀膏、固色劑等配比,布料氧化的全過程做一一指導。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傳承人,飽含著對傳統服飾的熱愛與對傳承蘇州非遺文化的責任感來到了本校,將蠟染與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相融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蘇州傳統水鄉婦女服飾,有著古樸的美與張力,而蠟染這門手藝的絕妙之處在于皸裂的蠟跡會形成蠟染獨一無二的靈魂,兩者交融,美不勝收(如圖4)!
“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師赴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跟著民間藝人手把手學習技藝。在體驗中,老師們走進民間印染作坊,目睹了傳統植物印染的全過程,包括刻板、制作防染漿、刮漿、染色、刮白等過程,明確了使用工具的要求,為校本課程的技術資源、為開發與利用蠟染技藝進課堂提供了必備的條件。
學生具有多樣性和個體性,本校尊重與發展學生的差異性,以“發現教育”為生態樣本,為每個學生提供公平而有個性的教育,暢通“尊重—發現—成全”育人路徑,促進學生發現自我,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與生活的興趣,引導學生對已知和未知事物的大膽質疑和探究,進而提出多途徑、創新性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推動發現教育落地生根。
因材施教,發現、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力,發現和培養創新人才,經過考核選擇美術素養高的學生參與到蠟染技藝教學探索研究中,有培養措施,保證后備力量充足。在全體初高中學生中挑選40名學生組成蠟染社團,對蠟染做更深的學習探究,加強色彩方面的發展,將傳統蠟染發展為多色調、多層次的彩色蠟染,加強蠟染文創設計,擴大應用領域。
學校在“發現教育”引領下,踐行“繽紛社團,賦能成長——在活動中發現自我”的德育理念,大力開展社團活動,全力營造開放、活力的社團氛圍,致力提升學生社團品質。社團建設課程化扎實開展,社團課程孕育了一批特長鮮明、能力卓越的優秀學生。社團發展作為發現教育的重要平臺,借此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贏得了師生、家長的一致好評,在社會上也頗有影響力。在指導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成果豐碩,成績喜人。2018年,本校的蠟染社獲評蘇州市“十佳社團”稱號(如圖5、圖6、圖7)。
在多年的實踐探索中,我們的美術教師和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初步探索出了如何開展蠟染課程的可行性操作方法和理論。精選學生參加各級各類藝術展評,提升學生綜合實力。因材施教,關注學生學習過程與結果的多樣性和個體性,尊重與發展學生的差異性,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
如今,本校蠟染工坊在市、區的多次亮相均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贊揚與認可,每年都有國內外師生,包括美國、新加坡、法國、日本等來賓蒞校學習體驗蠟染制作。我校蠟染已自成風格,參加過各級各類展示,如蘇州市教育局金色大廳、星海生活廣場、蘇州文化藝術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蘇州中心等地,都留下了本校蠟染的印跡。近幾年,我們還豐富了展示形式,有線下展覽,包括校內展覽,比如一年一度藝術節階段性展覽,也有校外主題展覽,如藝術實踐工作坊展示、一校一品特色展示等。除線下展覽外,線上展覽也別具特色。校園官網與公眾號的發布,讓本校學子的蠟染作品走出了國門,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等諸多友好校園中得以一展風采,收獲點贊紛紛。萬物有靈,蠟染用它的魅力,為中國非遺文化的宣傳推廣搭建起了國際化交流的平臺(如圖8)。
藝術教育的內涵在于傳承、在于堅守、在于創新、在于發現。很難想象,蠟和板藍根的相遇,是出于怎樣的一種偶然,但在無數的偶然中,我們看到了蠟染今天的模樣。一塊方巾,一尺藍布,一筆一畫,一點一捺,或似瀑布泉涌,又似煙花簇雪。因為有了蠟染,世界多了一方天空,一抹海洋,希望我們能從中得到創造性藝術情愫的浸濡!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園區星海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