襲 超 王曉琳 楊婕音 王學亮
(山東藥品食品職業學院,山東威海 26421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教育系統中重要一環,更應承擔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擔,培養新時代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國之棟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要堅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目前,高等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雖有一定成效,但局限于主客觀環境的影響,存在著育人環境復雜多變、育人體系不甚完善、育人隊伍高低不一的問題,制約著其實效性。從而促使教育工作者開展調查研究,分析影響因素,對癥下藥整改,以提升實效性。
厘清明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內涵,是做好研究的基礎。近年來,學術界對其科學內涵,從具體內容、組成架構、評判標準等方面進行了諸多探討。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助力學生成長成才的燈塔和指南針,具體來說是指在政治導向、道德引領、思想塑造及心理構建等方面組織實施。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主要指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預期目標實現程度及完成情況,并體現在教育效果能否轉化為學生的政治、道德及心理等各項發展素質”。[1]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相促進的活動,其實效性如何,必須實地調查、數據說話。因此選取了山東省內5所高校進行了問卷調研,共發放問卷5000份,回收4896份,實效問卷4654份,問卷實效率93%,符合標準。
問卷主要從民族、國家、社會、學校、自我五個層面進行調研,根據問卷整體數據來顯示,當前高等學校整體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態勢良好,效果顯著,但某些方面仍不完善,亟須改進。
調研數據顯示,絕大多部分同學具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國家自豪感、榮譽感,其中表示非常同意的占比高達78.9%,表示同意占比20.3%,表示基本同意的僅占0.8%。在被問及“此生無悔入華夏,來生愿在種花家”時,有98.6%的同學表示非常同意,表示同意的同學占比1.4%,同學們深以生于“種花家”為榮、為傲。這充分說明,大學生群體具有濃烈的民族認同感和國家歸屬感,家國情懷已深入大學生內心。
調研數據顯示,在不強制的情況下,94.5%的同學會自愿參加黨團、院校、班級等集體性活動,91.8%的同學愿意主動參加校園歌手、舞臺劇、運動會、演講比賽等校園活動,92.4%的同學會積極參與各類學術研究講座、事跡報告會等活動,93.9%的同學熱衷于集體行動,而非“單打獨斗”。以上內容說明大學生參與校園活動熱情高漲、積極踴躍,集體意識強、集體責任感高。
在個人與國家、社會的關系方面,97.4%的同學表示二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共同提高。93.8%的同學表示經常走出校園,為社會奉獻愛心,參加過各類志愿服務活動,各高校新冠疫情服務志愿者活動次次報名爆滿、服務現場熱情高漲;92.6%的同學表示充分利用節假日等業余時間融入社會,經常性地開展社會調研或實地參觀,既增長社會閱歷,又提高綜合素養;95.7%的同學表示在參與過的鄉村、社區等公共場所舉辦的活動中,能積極主動地營造濃厚的氛圍。這些共同展示了現當代大學生主動融入社會、踐行理論與實踐相融合要求,并具備較高的社會交往和團結協作能力。
調研數據也反映出某些問題,如課程思政建設緊密度不高。在被問及專業課教學過程中,思政元素的浸潤程度,有36.5%的同學表示“非常緊密”,18.9%的同學表示“比較緊密”,14.3%的同學表示“緊密”,但仍有25.3%的同學表示“不緊密”,5%的同學表示“非常不緊密”,認為“不緊密”和“非常不緊密”之和達到29.3%,占比近三分之一。這表明專業課的課程思政建設亟待改善。
此外,僅有13%的同學認可以理論講授為主、教師主導的傳統方式講授公共思政課,有84.7%的同學表示,此種方式授課比較枯燥,難以調動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更樂于接受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翻轉課堂等互動性強、實踐性高的教學模式。這也就是說,公共思政課需要刀刃向內,開展改革,自我革命,使教學內容貼合實際,教學方式靈活多樣,實踐教學手段實效實用,從而提高公共思政課的活力和吸引力。
在調查如何評價目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92.4%的同學認為公共思政課教師符合“四有”好老師標準,95%的同學認可輔導員的日常工作,93%的同學認可高校的黨團工作,89%的同學認可本校行政部門的相關思想育人工作。數據表明,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體偏好。但在高校的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學生滿意度僅為81.4%,相比其他指標較低。心理普測顯示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數呈逐年遞增趨勢,并時有重大心理事件爆發,這說明學校在關注、干預、疏導學生心理工作方面還有大量工作要做,需下大力、開良方,穩步改善。
育人環境帶來的挑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網絡連接起了整個世界,自媒體應用越來越普及,“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情形越來越普遍,大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掌握知識、了解世界、認識世界。在高等學校中組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如何利用好現代科學技術?如何增強吸引力?如何整合多種資源?如何實現理論與實際實效結合?二是各種思想紛至沓來,自由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等思想泛濫,考驗著大學生的辨別力。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與各類思潮做斗爭?如何增強大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如何正確引導大學生的思想走向?三是網絡成為大學生的主要交流溝通工具,從而帶來了現實交往能力的下降。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引領大學生離開電腦、放下手機、走出宿舍?如何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日常溝通素養?四是社會節奏越來越快,社會關系越來越復雜,大學生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指引大學生正確看待社會壓力?如何抽絲剝繭分析問題、解決矛盾?如何正視復雜化的社會環境?如何不迷失自我,找準發展方向?這些挑戰均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育人體系主要有以下三點不足:一是考核評價制度有待完善。首先,專業課的課程思政建設,停留于表面現象多,深入扎實融入少,內生動力不足。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在人員和考核方面雖有所傾斜,但導向不明顯,存在實際教育無法與職稱評聘和考核一一對應的問題,占用了工作人員部分時間,降低了工作效率。最后,輔導員心理教育工作考核存在注重結果,輕視過程的現象。二是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配合不緊密。首先,各教育主體組織架構平行,交互性差,造成教育活動單一、重復,教育資源浪費。其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學校社團活動聯系不緊密,存在實踐活動難落地、落地慢的現象。最后,高校社會實踐活動與社會問題關聯度不高,形式單調,內容有限,流于表面,學生不“感冒”,效果不佳。三是學生和教師之間溝通存在障礙。首先,教育工作人員收集學生信息力度不夠,無法及時掌握學生心理變化,以便采取實效措施,導致教育針對性、實效性弱。其次,師生之間溝通方式有微信、QQ、學習通、智慧樹等多種途徑,造成重點不明確,顧此失彼現象,影響師生之間的溝通時效性。最后,師生之間地位不對等,導致交流溝通不徹底,無法敞開心扉,暢所欲言,教師無法完全領會學生意圖,學生無法理解教師所講,繼而妨礙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
育人隊伍參差不齊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隊伍構成多樣化。從事育人隊伍主要由專業教師、兼職教師、行政人員等組成,術業有專攻,能力有強弱,工作環境有不同。二是隊伍年齡有差距。受制于客觀環境影響,育人隊伍梯隊時有斷層現象,年齡梯次配置不合理。不同年齡成員教學模式有差異、自我革新程度有高低、教學經驗有多寡。三是高校間隊伍有差異。局限于地理環境、層次、待遇等因素制約,各高校教師隊伍的學歷、素質、理念、能力等差距較大。從而影響了整體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隊伍均等化、平衡性,繼而造成了各高校組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際效果有所差異。
“人的思想道德素質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形成的,良好的社會環境可以引導約束個體的行為,提高思想道德素質”。[2]健康積極和諧歡快的育人環境,能夠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協助大學生解決矛盾和困惑,幫助大學生增長知識、提高能力。面對百年未有大變局,各種思潮層出不窮的狀況,高校要立足馬列根基,關注新熱點、分辨“新知識”、理順“新想法”,選用多樣化的教育內容,運用柔情化的教育口吻,使用高效化的教育方式,開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終不忘初心,弘揚正能量,通過文化、教育、管理等手段,構建良好育人環境,讓大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潤物細無聲地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走好人生路,成為社會棟梁之材。
完善健康的管理機制是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實效性的堅強后盾。高等學校的管理機制須以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者、培育中華民族未來接班人為最終目標,須將高校學生的成長成才同社會進步、國家發展以及民族振興統一起來,教育引導青年才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生力量。在此基礎上,梳理管理機制的漏洞,以發揮教育主客體的積極主動性為原則,完善管理機制,激發內生動力,永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機制的活力。特別是健全“大思政”教育模式,一方面堅守好公共思政課教育主陣地教育人、引導人的作用,另一方面以“潤物細無聲”“鹽溶于水”的標準,結合具體實際,開展好課程思政建設,達到“課程育人要素、教師育人職責、課堂育人效果”等三個全覆[3],從而形成集“文化、實踐、心理、安全、服務、管理、勞動”的 “三全”育人機制,以沉浸式的方式,讓大學生在自然而然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無聲”中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目標。
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合理配置、整合優化,才能發揮最大效果。一是搭建各類資源共享平臺,建立協調組織框架,各類教育力量之間互通有無、優勢互補,形成教育合力,擰成一股繩,朝著培育國家、社會需要的人才目標奮進。二是均衡資源分布,構建高校交往機制,提升教師隊伍地位和待遇,便于高校教師之間流動和交流,吸引更多優秀人才進入教師行列,實現教師隊伍綜合素養整體提升和均衡。三是轉變理念,打破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實踐課的壁壘,一方面定期組織教師參加社會實踐,在實踐中與時俱進、增長才干,并將實踐經驗與教育內容相融合,開發與社會緊密相連的社會實踐活動,提高課程吸引力和實效性,讓大學生在實踐中增進知識,強化家國情懷;另一方面,積極引導學生走出校園,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積極融入社會,參加志愿服務活動,開展社會調查研究,在社會實踐中檢驗理論知識,理解理論知識,發展理論知識。雙管齊下,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相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四是轉化教育模式,以問題為導向,實施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將課程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去研究,教師在更高層面做好引導,做好分析歸納,不斷提高學生自我分析能力、研判能力,培育適應現代化大變革的人才。
高效的交流渠道是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手段。一是高校要建立學生狀況定期調研收集制度,高效快捷地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隨時調整教育內容、教學模式,開展有針對性地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設立線下交流渠道,組建線上和線下相融通交流渠道。既發揮網絡信息技術的便捷快速優勢,又注重線下師生面對面的交流互動。三是在線下平臺搭建好的同時,整合各類線上交流平臺,明確主平臺,輔之以其他平臺,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及時傾聽學生心聲。師生既有重點地在主平臺隨時隨地暢談交流,又可借助多形式的平臺和線下渠道保護隱私,確保了師生之間的溝通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真正做到事事溝通、時時溝通,實現交流渠道暢通,保障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