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洪亮
(拉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西藏拉薩 850007)
教師專業能力是教師在專門的教育場所中所展現出來的知識、技巧和態度。幼兒園教師因其工作性質、工作內容的特殊性,其專業能力要求不能以系統的學科知識教學為核心,須保教結合,以游戲為基本的教學活動形式,因此,教學游戲化是其教育教學的基本特征之一,幼兒教師的專業能力要求是專門化、綜合化的。在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將幼兒教師專業能力劃分為環境創設與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組織與保育能力、游戲活動的支持與引導能力、教育活動的計劃與實施能力、激勵與評價、溝通與合作、反思與發展七項能力。[1]本研究基于《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提出的七項能力來調查西藏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學生專業能力培養狀況,了解西藏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學生的適崗綜合能力,幫助西藏高職院校更好掌握學生的專業學習情況,為我區輸送一批批優秀的幼兒園教師提供一定的理論借鑒。
學生對專業的興趣決定了學生在專業學習和未來從業實踐中的積極性。經調查發現,西藏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學生對現在所學專業非常感興趣的占77.64%,興趣一般的占5.28%,不感興趣的占17.08%;學生喜歡幼兒而選擇學前教育的占74.10%,沒有更好的選擇而學習本專業的占12.35%,其他原因選擇學前教育的占13.55%;愿意從事學前教育事業的占88.87%,不愿意或沒有想過從事學前教育的學生占11.13%。說明西藏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學生的專業認同度一般,學前職業從業意愿較高。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強調:“幼兒教師要創設適合兒童發展的、積極的、支持的環境。”[2]瑞吉歐教育理念中也將幼兒園教育環境稱為“我們的第三位老師”。[3]可見,幼兒是在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發展的,教師的環境創設與利用能力是學前教育教師必備的基本技能之一,環境創設與運用能力直接影響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通過調查發現:西藏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學生動手能力較強,90.36%的學生能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制作相適應的幼兒玩、教具;93.78%的學生能夠根據教學主題、活動及節日進行環境布置和創設;94.79%的學生認為幼兒園環境對幼兒教育教學非常重要。說明西藏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幼兒園環境的重要性,環境創設及利用能力較強。
學前教育學生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學前保教知識,還需具備較強的應變能力才能對幼兒進行科學保育,從調查得知,學生表示在處理突發情況時,感覺存在困難的占25.73%;對幼兒意外傷害處理,如扭傷、水腫等方面處理不知所措的占17.89%;對于幼兒園戶外活動安排,34.56%的學生選擇執行幼兒園課表。在對學生進行訪談中發現:學生在校學習過程,除《幼兒衛生與保育》之外沒有其他相關此類能力培養的課程,幼兒急救及應急處理能力比較薄弱。以上數據表明,西藏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學生一日生活組織不夠靈活,應急、救護等保育能力有待加強訓練。
《幼兒園工作規程》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均強調:“幼兒園應當以游戲為基本活動。”[4]因此,游戲是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形式,幼兒應在游戲中學,在游戲中成長。學前教育學生作為未來學前教育師資的中軍力量,在專業學習過程中,不僅要能根據幼兒的年齡段特點、各類游戲特點創編游戲,還需根據幼兒認知特點進行游戲支持和引導。
在調查中發現:77.33%的學生能根據幼兒園工作需要,制定年度計劃或學期計劃;20.35%的學生表示在教學活動設計中存在困難,教學活動設計以參考教科書為主;76.90%的學生會制定階段性的教育活動計劃和具體活動方案;根據幼兒的表現和需要,及時調整活動并給予適宜指導的學生占樣本量的78.13%;在教育活動的實施中,會注重體現其趣味性和生活性占65.64%,可以看出,西藏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學生的教育活動計劃與實施能力有待加強培養。
在《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激勵與評價能力是教師的核心專業能力之一,也是教師最容易忽視的一種能力,所謂“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教師對幼兒的激勵與評價不僅能“誨人不倦”,還能“毀人不倦”,在激勵幼兒的同時也能傷害幼兒。因此,學前教育學生首先要關愛兒童,關注幼兒的心理感受,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兒童的成長過程。經調查發現:當學生發現幼兒在活動中的優點時,94.74%的同學會對其進行表揚和鼓勵;74.79%會采用物質獎勵,如貼小紅花或發放小玩具等,19.78%的學生會采用口頭獎勵;86.4%的學生會在教育活動的實施中,提供更多的機會支持幼兒自主學習,也會運用有效的評價指導下次教育活動的開展。說明西藏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學生對幼兒激勵與評價能力較好。
溝通合作能力要求學前教育學生不僅要具有團隊協作的精神,掌握溝通合作技能,具備小組互助和合作學習的體驗,還需要學生能夠與幼兒家長、社區開展和建立不同形式的交往和交流。總體來說,西藏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學生同學間溝通與合作能力較好,98.89%的學生能夠經常與同學、老師交流與合作,只有極個別學生因性格問題不愿與老師、同學交流;但當涉及幼兒家長、社區交流合作時,30.56%的學生會在幼兒有特殊情況時,如幼兒生病、缺勤等情況下會與家長聯系,66.73%的學生是在幼兒園工作安排下與幼兒家長聯系,主動與幼兒家長聯系的較少;當問及與社區溝通合作時,66.18%的學生表示愿意配合社區開展相關工作;18.78%的學生認為與社區溝通合作是領導的事,15.04%的學生認為自己只是普通教師,沒有能力與社區進行溝通合作。以上數據說明:西藏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學生同學間溝通合作能力較好,同家長、社區溝通合作能力有待提升。
反思與發展能力要求學生要具備終身學習與可持續發展的潛力;了解國內外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的趨勢和前沿動態,能夠結合就業現狀制定自身學習和職業生涯發展規劃,養成自主學習習慣,具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經調查得出:西藏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學生39.32%會對自身的活動組織情況進行反思,40.69%會針對保教工作中的現實需要與問題,進行探索和研究,51.84%會制定自身專業發展規劃,72.35%的學生滿意所學專業的發展前景。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學生的反思與發展能力較弱,學習較為被動,自我管理、職業規劃能力不足。
經調查發現:西藏高職院學前教育培養硬件存在實訓室設置不全面和利用率不高等現象,主要表現為:1.學前教育實訓室建設不全面,實訓室僅有美工室、鋼琴室、游戲室、舞蹈室等一些學前教育基本能力的訓練室,缺乏奧爾夫音樂教育、蒙臺梭利教育、瑞吉歐教育等學前教育綜合理念實訓室,學生學前教育理念、方法的學習與培養較為欠缺,難以滿足當前學前教育發展的崗位需求。2.學前教育實訓室利用率不高,因擔心學生損壞實訓室設備,實訓室長期處于封閉狀態,學生獲取學前教育專業知識、技能僅限于課堂,學習途徑較為狹窄、單一,抑制了學生專業興趣,學生專業技能提升較為緩慢,從而影響其專業能力的提升。
西藏高職院校招生對象以本地生源為主,受地域環境、社會環境等綜合因素影響,學生文化基礎相對薄弱,對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把握與本科層次學生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以機械完成學習任務為目標,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灌輸現象普遍,教學活動中學生參與度低,通常滿足于教師講授、視頻學習等方式來學習和掌握學前教育知識、技能,學生知識獲取渠道較窄,主動學習意識薄弱,難以形成系統的學前教育專業知識體系,零碎的知識點無法滿足學生今后從事學前教育事業的需求,無法支撐學生實現良好的發展,進而影響學生專業能力的提升。
學前教育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不僅需要通過專業課程來實現,需要學前教育實踐來支撐學生專業能力的發展。西藏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學生實踐機會較少,學生實踐主要依賴于教育見、實習,其中,教育見習通常為期一周,見習時間較短,教育實習一般為三個月,在教育見實習過程中,學生主要以輔助教師管理班級、處理園內日常事務為主,學生缺乏展現自我的教育平臺,教師專業指導作用發揮不充分,學生實踐經驗較為欠缺影響其專業能力的提升。
西藏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活動以教師傳授為主、照本宣科、讀課本授課的現象仍然存在,甚至在理論教學中不需要掌握、不重要就少講或不講,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一刀切”現象嚴重,以致學生理論學習缺乏連貫性、系統性,理論知識與教育實踐相脫節。在學生專業能力培養中,理論課程是地基,實踐課程是大廈。大廈要想建的高,地基必須扎得穩,因此,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兩者之間的銜接十分重要,絕不能忽視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有機結合。理論與實踐兩張皮,學生無法以理論指導實踐,也無法通過實踐驗證理論,做不到知識體系融會貫通,就會降低教學的有效性,從而導致學生專業能力培養受到制約。其次,在西藏高職院校學前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在階段性指導學生進行教育反思方面開展較少,導致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即便能夠及時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或在結合理論過程中出現了困惑,也不能及時得到幫助和解決,進而在降低了學生對自身發展要求的同時也影響學生專業能力的提升。
硬件設施、設備是學校教育教學的輔助工具和手段,完善、齊備的學前教育教學設施不僅能幫助學生掌握本專業的專業技能,還能提高學生對專業的興趣,滿足學生專業學習需求,因此,西藏高職院校應加快完善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硬件,如仿真教室、奧爾夫音樂教育、蒙臺梭利教育等實訓室的建設,增強學前教育實訓室功能,在提升學前教育學生基本技能的同時加強學生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的培養。其次,提高學前教育實訓室設施、設備的利用率,再好的設備、設施都需要通過使用來體現其價值,西藏高職院校應加快建立學前教育實訓室的管理、運用制度,為學前教育學生提供良好的專業能力培養平臺,做到物盡其用,最終人盡其才。
班杜拉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個人、環境和行為共同作用的結果。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學生專業文化知識、能力的提升,不僅要通過合理的課程規劃、相關教育教學及各類專業活動實現,還需通過營造良好的專業文化氛圍來實現。一方面,學校可以邀請學前教育專家到校開設講座,建立院系專業圖書資料室等,拓寬學生知識面和知識獲取渠道,夯實學生專業文化基礎,提高學生專業興趣。另一方面,院系可結合本專業特點開展相應的專業技能競賽,如幼兒課件制作、賽課、幼兒游戲創編、舞蹈比賽等,在院系營造良好的專業氛圍,樹立“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練”的學前教育專業能力培養理念,讓學生在相互合作、相互學習、相互競爭的環境中不斷提升專業能力。
西藏高職院校應積極與幼兒園創建教育實踐實訓基地和教育共同體,并加強與之溝通、合作與聯系,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教育實踐實訓平臺和機會,在高職院校和幼兒園間創建資源共建、共享、共學、共育的學前教育實踐培養理念。同時,西藏高職院校也可采用置換或頂崗的學前教育培養模式,將幼兒園教師按需置換到高校進行理論培訓學習,學生在幼兒園頂崗實踐,為學生拓寬專業培養渠道,將學生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結合,共同促進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和提升。
任何理論課程都要遵循由簡到難、由淺入深的認知規律。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是同一類知識的不同表現,在實踐操作中穿插必要的理論,能夠使實踐更具說服力;在理論課程中加入精彩的實踐,能夠使理論更加地鮮活。因此,西藏高職院校在學前教育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充分認識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系,改變理論、實踐“兩張皮”現狀,在實踐課程開展環節,引入理論課程內容,大力推動并實現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有機結合,這就需要教師轉變教育教學方式。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深入開展教學研究為抓手,著力改變照本宣科、滿堂灌的教學方法,結合不同的課程內容,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有效激發學生學習動力。教師應注重與學生進行良性互動,運用講授、演示、活動、討論、探究等多種教學方式,將相對枯燥的理論知識融入鮮活的實際案例,通過師生共同討論,用教育現象分析教育原理、教育規律。改變課程考查方式,不以一次考試或一張試卷論成敗,應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另外,學校要發揮組織優勢,建立教師終身學習體制機制,定期開展教育交流研討會,集中對教學內容的重難點進行分析,對采用何種教學方式最為合適進行研究。在集思廣益基礎上,結合當前我區學前教育發展需求制定符合西藏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學生的人才培養方案,有效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