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慧
(山東傳媒職業學院,山東濟南 250200)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因為這事關“四個自信”的有效傳播,事關國家安全、國家形象,事關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事關中國國際話語權,事關中國如何在世界中作出更大貢獻。講好中國故事,黨和政府也做出了系列努力工作并取得不錯成績,但單靠黨和政府的努力還遠遠不夠。新時代的青年承擔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和寄托,青年的聲音就是國家的聲音,青年的模樣就是國家的模樣。同時,青年富有朝氣和創造力,在對外交流、網絡交流等場合中具有優勢,講好中國故事的過程也是一次次認知世界、強化責任擔當、提升專業能力的有利機會。因此,如何激勵更多高職院校學生講好中國故事成為重要課題。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的國際形象更加積極、正面,但國際輿論場中依然存在嚴峻挑戰。個別國家的媒體和政客刻意渲染信任危機,夸大東西方文明差異而忽視文明對話的可能。西方一些民眾基本得不到一些真實信息[1],國際社會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和中國人的精神面貌了解不夠全面,誤讀誤解信息時有存在。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我們已經解決了挨餓挨打的問題,下一步必須解決“挨罵”的問題。[2]如何在當前國際形勢下,展示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樹立正確的國家形象,已成為當務之急。
黨中央高度重視國際傳播工作,通過主動發聲,消弭誤解。隨著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中國的發展成就,尤其是過去十年取得的令人矚目的發展成績更多地被全世界看到,參加和舉辦的外交活動、國際賽事、國際會議越來越多,向國際社會貢獻了非常多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獲得了國際社會廣泛支持與認可。據《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19》顯示,海外受訪者對中國的整體印象為6.3分(滿分為10分),較2018年增加0.1。[3]改革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來中國旅游、學習、做生意、文化交流的外國人越來越多,他們了解到中國的文化、看到了中國人民幸福生活的現狀,刷新著對中國的認知。但真正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的還是少數,海外民眾也因為不知道看什么中國媒體、中國講故事能力不強、內容不吸引人、形式不新穎等原因不太接觸中國媒體[3],“中國音量”與“中國體量”不匹配,中國講故事的邏輯還沒有與他國的文化習慣、思維方式對接,學術話語與大眾話語不能實現有效轉換,因此那樣的宣傳是自說自話,單線傳播,影響力不足,甚至還有可能引起別人反感。與此同時,我國對外宣傳隊伍的質量不高、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思想理論體系創新不足,文化挖掘不充分,媒體傳播技術不夠強,使得我國在對外話語體系的構建中競爭力不強。在今年兩會記者會上,外交部長秦剛談到,我們手中的麥克風還不夠多,音量還不夠響,舞臺上還有不少“麥霸”,關于中國的噪音、雜音還不少。提升中國的國際話語權,當代中國青年義不容辭。[4]
筆者通過問卷調研,調查了30所職業學院不同專業的學生,發現高職院校學生在對講好中國故事的認知、責任擔當能力、新聞素養等方面均展現出了能力不足的情況,綜合閱讀文獻了解的情況,總結問題主要體現在:
在調查“誰能夠講好中國故事”的問題中,大部分學生都選擇了政府部門能講好中國故事,有接近50%的學生認為媒體工作者、翻譯人員、在中國生活的人能講好中國故事,他們忽視了網上發言也可以匯聚力量傳播中國聲音。
在實際授課中,多數思政教師就教材講課程內容,由于多數思政教師在談及講好中國故事方面泛及表面,存在淺嘗輒止的現象,故讓學生對講好中國故事的實施路徑不清晰;專業課教師上課偏技能指導,但在課程思政的國際引領方面融入較少,針對國家“強國力、促安全、展形象、作貢獻”的現實需要缺乏對接。
出于對“國際傳播”概念的陌生以及認為概念“高大上”,很多職業院校的學生認為自己的技術不足以代表和展示大國形象,缺乏理論知識儲備,這些“難事”“國家大事”是政府部門、專家學者、本科學生尤其是新聞專業的學生才承擔的責任。但實際上,國際傳播是一項自覺的公民工程。[5]因此高職院校學生存在畏難、自卑、躲避心理,同時也容易忽視身為網友在網上發聲的力量。
調查發現,只有25.8%的高職院校學生可以做到每天都關注新聞,37.6%的高職學生一周三到五次關注新聞,15%的學生一周一次關注新聞,21.6%的學生很少關注新聞。學生不關注新聞,一方面覺得新聞枯燥,一半的學生認為是學業繁忙,沒有時間。然而,講好中國故事需要一定的新聞敏感度和信息辨識能力,只有這樣,對于不利于國家的聲音、錯誤的聲音可以及時發聲,對于正確的聲音可以及時跟進,在網絡上形成輿論聲勢。因此,看新聞成為一種重要的獲取信息的渠道,是否具備看新聞的習慣成為一種側面調查學生新聞素養的方式之一,也是看學生是否具備國際視野的方式之一。
根據人社部資料顯示,40.7%的市場用人需求對技術等級或職稱有要求,高級技師、技師需求缺口較大。[6]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了全行業領域的數字化轉型,針對我國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拔尖人才等迫切需要,職業院校在高端人才、能工巧匠的供給方面仍無法滿足市場需求,職業教育體系面臨“大而不強”,在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方面還略有不足,由于國內有關國際傳播的研究起步較晚,在學科發展以及培養政治強、業務精、素養高、外語好的媒體傳播人才方面也存在較大缺口。
首先,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現實中依然有“差生才上職校”的誤區,包括學生。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明確了職業教育的定位,強調與普通教育同等重要。[7]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于奇才、怪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不唯學歷、論文、資歷。”[8]高職院校學生思維活躍,實踐技能突出,也具有明確的職業規劃,本身也屬于技能人才。各地區各部門要在人才選拔中著力破除束縛人才發展的思想觀念,發揮各自特色和優勢開展工作,在世界級、國家級重要比賽中給予更多高職院校名額,讓其參賽、服務,以機遇激勵高職學生成長成才。
其次,做好社會、學校協調工作。政府可以通過利益補償機制給予參與校企合作企業稅收優惠、財政補貼,召開企業座談會深入調研阻礙校企發展的問題,對重點行業人才需求進行了解,引進龍頭企業等舉措提高校企培育質量;在人才引進、專家講座、場地建設、人才激勵、安全保障、志愿服務等方面給予高職院校更多資金支持,提高學子參與活動積極性;地方政府主動參與對外交流合作,高職院校可以在其中提供場地資源、技術支持、宣傳推廣、人才服務、智力支持等工作,搭建文化外交、青年外交等。總之,政府應做好服務工作,依托國家戰略,為高職院校學生成才、搭建交流展示的平臺創造機遇。
高職院校黨委落實學主體責任。學院應提高政治站位,具備戰略眼光和全球視野,既要有憂患意識,又要有機遇挑戰意識。認真貫徹“大思政課”工作格局,實現思政建設能力與專業建設能力雙提升,加大雙師型隊伍建設,建立符合學院辦學特色的高質量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培養體系,提高我國在國際教育中的競爭力。
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國際傳播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由外向內的傳播——將國際社會的重要事件何變化傳達給本國民眾;另一部分是由內向外的傳播——把有關本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傳達給國際社會。[9]這就要求講中國故事的人要利用對外機會,積極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積極創造對外交流的機會,含文化往來、辦學等,借鑒國際先進的教育理念。運用多元化開放交流平臺,鼓勵教師學生參與重大活動、比賽、培訓,鍛煉本領,開拓視野。增加留學生隊伍和對外交流的師生比例,與具備培養留學生資格的院校多交流,利用“外語角”“外國青年說”等形式和契機了解中外思維方式,增強跨文化理解。外籍教師和外籍學生結合自身學習經歷、體悟,利用他們本國的語言文化講述中華文化、中國發展成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10]高校思政課教師是高等教育社會主義政治方向和高校意識形態安全的捍衛者,是講好中國故事的中堅力量,必須堅持政治標準,在講故事中增強學生家國觀念、理想信念、道德品質,讓學生掌握文化和理論的基本精髓,把握理論蘊含的智慧和魅力,堅定“四個自信”,增強與黨和人民之間的感情,激勵成為擔當大任的時代新人。具體而言,主要是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優秀文化、中國夢、中國人以及中國和平發展的故事。[11]在講故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其一,把握故事與理論的關系。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故事是導引,是時代的縮影,故事是讓理論深入人心,以小見大,最終起到傳遞價值觀和堅守陣地的作用。其二,直面問題,直擊困惑。故事那么多,要選取學生感興趣的、存在困惑辨析不清的、貼合學生實際的、同齡的、具有導向價值的故事。教師要針對熱點問題用理論進行回擊,加強審視社會思潮的本來面目,秉持全球視野找尋世界關注的“公共議題”,指導學生全面了解事物本身面貌的渠道,讓其對議題進行客觀評價,繼而增強對中國之治、中國之智的理解,把握講好中國故事的世界角度。指導學生辨明是非,堅定信仰,加強其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鞏固正確價值觀。其三,學會講故事的技巧。央視主持人董卿在主持人大賽中談到了講故事的“黃金拋物線法”:設定情節、進入話題、引發沖突、進入高潮、解決問題、給出結論。除了在故事內容的精心編排外,在形式上,可教師、學生、工匠勞模講等多主體講述,短視頻、音頻等多媒體配合,理論課與現場實踐教學相結合等課程類型進行展現。
專業課教師要具備國際視野,加快培養優秀國際傳播人才隊伍。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12]專業課教師應在深入了解世界與中國的關系上提高學生學習技能的格局,讓學生的技術學習與家國觀念結合起來,培養學生鉆研精神、創新精神。教師增強教學模式和方法創新,將新聞納入主要課程考核,注重課程思政,遵循高職人才成長規律,提升學生新聞素養、創新能力和國際視野,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和掌握現代信息傳播技術手段。做好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拍攝和制作具有世界特色和當地特色的作品前引導學生進行文化調研,立足中國,面向世界,分析中外在傳播、敘事方面的特點與邏輯,關注和解決公共問題,讓學生通過本領制造更多中國品牌,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品牌強國工程、科教興國等戰略和區域發展需求為目標,培育一大批大國工匠等國家緊缺人才。
高職學生要練就過硬本領。青年強,則國家強,國家實力越強,越容易擁有話語權。高職學生要增強學習的緊迫感,加快對政治理論和專業技術的學習,提高看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多方面加快提升自己的素質,如外語能力、表達能力、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創造能力,常看新聞保持新聞敏感,加強對中國與世界的了解。課余時間積極參加競賽、校園活動和社會活動,如模擬聯合國、模擬政協提案等,提升參政議政的能力和水平。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在行走中、實踐中感悟中國發展變化,理解中國國情,提出青年主張,創新話語表達方式,在文化資源生產和中國技術能力提升中多產出“中國制造”“中國品牌”,擴大國際傳播吸引力和影響力。
高職學生應強化使命擔當。確立“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人生追求,認清國家在世界中的位置與自己的責任,胸懷遠大理想,砥礪強國之志,增強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網上網下自覺抵御不良社會思潮,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青春夢融于國家夢。在與世界交鋒的路上,必定會有艱巨的困難,高職學子更要抵住利益誘惑,不斷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自己的思維視野、思想觀念、認知水平跟上時代發展,形成合力擴大聲勢,讓世界聽到中國青年自信的聲音,為講好中國故事、樹立開放包容的中國形象,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