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大軍 江蘇省濱海縣教育局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實施關愛未成年學生健康成長是教育的重要任務,必須堅持以生為本,把加強校園環境綜合整治工作作為重點內容,需要部門聯動協調,上下齊心合力,真正讓學校緊下來、家庭做起來、社會動起來,讓學生在優質環境中健康成長。
表象性和潛在性問題比較突出。源于利益驅動,少數不法商家(店主)無視市場運營規則,昧著良心賺著有損學生“健康”的錢。特別是學校周邊的小商店、小攤販、小吃店,以及歌廳、舞廳、網絡游戲廳、臺球廳等場所,明面上宣稱禁止向未成年學生出售違禁商品或場所不對學生“開放”來“應付”部門檢查,暗地里與學生“單線對接”搞“營銷”,甚至為學生提供手機、違禁物品等代為保管“業務”,“幫助”隱瞞一些學生的不良行為,存在“兩張皮”運營現象。
缺失性和延續性問題趨勢嚴峻。在經濟相對欠發達地區,留守兒童比較多是普遍的社會現象,一些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履行監管職責不到位,基本都是委托隔代老人代為監管。因為社會、家庭和個人自身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一些缺少家庭和社會管教的青少年認識缺失,行為失教,成為問題青少年,在學生上學和放學途中,強行向學生“敲詐”收取“保護費”,威脅未成年學生人身安全等等現象在一定范圍內和時間段相對嚴重。
散發性和誘發性問題現象明顯。在未成年學生關愛和管護工作中,尤其是在農村,家庭問題相對突出,不管不顧、管不住、管不到位等比比皆是;村(社區)等協同參與的機制不健全、溝通不到位。一些未成年學生建立了QQ 群、微信群等一些“秘密”“單線”或“群體”性聯系渠道,極其容易被一些不法人員利用,并引發意想不到的問題。究其根源,歸結于工作落實不細不真、措施不嚴不實、責任不明不清,工作推動上沒有形成縣校聯動、校社互動、家校共動。
實現工作機制進一步完善。加強制度建設是工作規范的前提和保證,針對不同的問題,不斷健全完善工作制度和規范。通過深入開展調研,廣泛征求意見,結合區域和教育工作實際,組織推進以“排查—聯絡—函告—會辦—執法”的“閉環”工作機制,明晰各方職責,構建全方位、立體式、多層面、全覆蓋的綜合整治工作體系,有序有效推進工作落地落細落實。
實現周邊環境進一步好轉。學校教育順利開展的前提,是能夠讓校園周邊靜下來,社會穩下來,秩序好起來,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加強校園周邊環境綜合整治,促進學校教育教學向好發展,為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維護學生健康成長提供強有力支撐。
實現聯動格局進一步優化。成功的教育需要各級政府部門重視發展教育,全社會關心支持教育,家庭配合學校開展教育,實現部門聯動、家校社互動,齊抓共管、相互配合。通過集中專項整治活動,打造風氣正、環境好、社會和家長滿意的學生健康成長共同體,努力實現機制、管理、績效“三位一體”的工作格局。
堅持立體式組織和兜底式實施并重,形成“責事合一”,保障“高效運行”。縣域社會環境需要在政府統籌領導下,教育主管部門按照“主業主責、履職盡責”要求,組建“1+X”組織網絡,即成立1個綜合性工作專班,全面負責全縣校園周邊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組織“X”個項目工作組,打破職責界限,相互支持,協同配合,全員參與;學校層面也要明確專人牽頭負責,落實工作責任,堅持問題導向,拉長問題的延伸點,放大問題的拓展面,讓影響學生身心健康安全的人和事“無處遁形”。組織開展全方位無死角的精準兜底摸排,逐一列出問題清單,分類建立翔實的臺賬資料,避免出現“換人無留存”現象,給學校延續性管理帶來不便。
堅持多層面聯絡和互動性會辦并舉,組織“全員發動”,促進“信息互通”。對未成年人的教育沒有“旁觀者”“局外人”,是社會的共同任務,需要上下聯動、部門互動,各負其責、共同履職。教育部門結合整治內容,將排查出的突出問題和整改建議,向具有行政執法權的對應部門發出書面轉達,請求給予專項行動支持,學校屬地政府、村(社區)和派出所積極配合。建立完善的工作聯席會辦機制,加強協調溝通,注重信息共享,搭建合作共建的平臺。教育主管部門要定期對縣域內校園周邊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進行專題會辦,分析研判,針對存在問題,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建議。需要會辦解決的,根據工作需要,提請聯席會議,聯合協調整治部門進行專題協商會辦。
堅持交流型函告和聯合型執法并行,形成“齊抓共管”,實現“有效整治”。積極有效的交流溝通,對工作深層次組織和有效推進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部門的工作專班通過定期和隨機相結合的方式,定期把校園周邊情況及時向相關主管執法職能部門、地方政府和公安部門進行書面函告,提請并配合開展督查檢查和整治。校園周邊環境涉及范圍廣,呈現問題多,管理難度大,需要相關職能部門組成聯合執法組,堅持專項執法和常態管理相結合,各部門各司其職,統籌協調,開展拉網式、全方位執法檢查。通過發放問題交辦單,必要時對非法經營、違法行為等進行依法有效打擊,保證校園周邊交通、經營等秩序井然,學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突出重點區域開展綜合整治。校園周邊環境對未成年學生健康成長影響很大,需要協調相關職能部門開展常態化整治。對學校周邊的網吧和游戲廳全時段嚴格控制未成年人進入,學校加強對學生教育引導;學校教育管理和引導學生不在周邊小商鋪和流動小攤販購買食品和物品,常態化檢查校園周邊商鋪向學生售賣以及為學生代管違規物品等相關情況;對校園周邊小飯桌及校外培訓和租住房管理,學校要摸清各類學生的底數,在做好自身服務學生工作的基礎上,教育引導學生和家長不參加“小飯桌”和校外培訓機構的培訓,規范整治“小飯桌”和“小書桌”。
突出重點內容開展教育整治。防溺水、防欺凌、防交通事故等是家校社聯動教育的重點內容。尤其是放假期間,溺水成為未成年學生非正常死亡的“頭號殺手”,假期中家長必須要擔負起孩子監管的“第一責任”,家校社建立起聯動的宣傳和教育網絡體系,構建巡查檢查的互動機制。校園欺凌也一直是未成年人身邊的突出問題,學校通過主題班隊會、警示教育等方式,對學生友好互助、建立融洽關系等方面進行系統教育。交通安全教育上,學校安排足夠的人員值守,發動家長力量開展定點“護學崗”志愿服務,維持關鍵時段學校交通秩序,引導學生安全出行。
突出重點事項開展隱患整治。一方面,校外異常人員也是影響學生安全的隱患,學校要全面排查對學校周邊對學生人生健康安全產生影響和威脅的異常人員,在校外關鍵部位設置“前置點”,組織教師開展“護送行動”,爭取家長“親自關愛”采取保護措施。同時,所在地區和派出所應該積極支持和配合,維護學生安全。另一方面,輿情隱患需要積極應對,全面排查學校周邊可能引發涉及學校、學生的網絡輿情的風險點,做好應對預案;在第一時間掌握涉教涉校涉生的網絡輿情,迅速啟動應急處置預案。在第一時間報告、處置、研判,同時積極爭取網信、公安和地方鎮村組等各方面支持,有效化解輿情。
校園周邊環境綜合整治責任重大,教育部門在行動中主動牽頭“吹哨”,相關部門“聽哨”積極響應、密切配合、齊抓共管,社會全面發動,全員參與。堅持點面結合、條線交叉,突破分內分外,不推諉扯皮,不敷衍應付,積極完成突擊交辦的各項工作任務,為未成年學生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