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秋順 福建省南安市第一幼兒園
核心素養已經成為當前教育教學領域中的關鍵詞語,不僅指引著教育改革方向,也推動著各個教育階段的發展。因此,幼兒園和教師要更為關注幼兒從“學什么”到“怎么學”的轉變,注重對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在幼兒園的日常教學活動中,區域活動是既常見又重要的活動課程。良好區域活動的構建不僅能夠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對幼兒綜合能力的提升也有著積極作用。幼兒教師通過區域活動培養其深度學習能力,不僅能夠全面調動幼兒的參與積極性,還能讓幼兒在充滿趣味性的活動中獲得知識、實現成長。
基于此,本文從對相關概念的解釋出發,對“在區域活動中影響幼兒深度學習的原因”展開分析,通過“保證充足的活動時間”“創設支持性的游戲環境”“尊重、追隨幼兒的興趣”“適當引入主題,整合活動內容”以及“注重反饋和多元化的評價”五個方面展開討論,旨在全面助力幼兒的健康成長與良好發展。
區域活動 區域活動從字面意思講,就是在對幼兒園活動空間劃分的基礎上,在每一個區域中提供或者投放不同的材料,并制定與之相適應的活動規則,讓幼兒在適當的空間范圍內進行自主游戲、合作探究等活動,促進幼兒個性的發展以及個人能力的提升。區域活動要以滿足幼兒的興趣、促進幼兒的發展為基礎,在順應幼兒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營造支持性的環境,帶領其進行各種主題區域活動。
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是近些年來教育界的一個熱詞,其最初是機器學習中的一個概念,源于人工神經網絡的研究,提出的動機在于建立、模擬人腦進行分析學習的神經網絡,模仿人腦的機制來解釋數據。后來這一概念被運用到教育領域,但至今還沒有確定、統一的界定。
幼兒園區域活動中的深度學習 幼兒園區域活動中的深度學習,指的是幼兒通過與區域中不同的材料或者在和自己一同進行活動的伙伴之間的有效互動,更好地實現對自然環境、物質環境以及社會環境進行體驗和探索,以此激發幼兒自身對新知的探究熱情,并將這些知識融入自己認知結構的學習過程。
區域活動時間不充足 充足的活動時間是幼兒進行深度學習的最基礎保障,也是幼兒展開區域活動的基本前提。但當前的幼兒區域活動時間往往難以保證,主要存在以下問題。首先,部分教師在幼兒進行區域活動之前就會對幼兒做出嚴格要求,如在說開始之后才能展開活動;聽到鈴聲時就必須放下手中的材料等。這種方式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但是也會導致很多幼兒在鈴聲響起時并未完成對活動內容的探究,在這種情況下強行終止活動,對幼兒的深度學習必然會造成影響。其次,由于部分教師個人觀察、指導、分析幼兒游戲行為能力的不足,未認識到區域活動對幼兒深度學習能力培養的重要作用,只是將區域活動作為日常教學活動的延伸。這種錯誤的教學理念導致無法有效保障幼兒區域活動的時間,幼兒在這種零散的時間中進行活動,不僅不能實現深度學習,還會對幼兒的專注力造成影響。
區域環境創設成人化 在借助區域活動促進幼兒深度學習的過程中,存在部分教師以自我為中心進行區域活動環境創設的現象。他們往往會將環境創設的美觀性作為唯一標準,將區域環境布置成為高度逼真性的樣子,但這種方式不僅違背了區域活動本身的開展目的,也會抑制幼兒探索興趣的提升。首先,教師利用逼真的材料創設活動環境,會限制幼兒想象能力的發展,幼兒一看就知道該區域內容是什么,反而會懶得進行思考和探究,進而影響他們的深度學習。其次,教師在進行區域活動環境的創設時過分流于形式,過于注重環境創設的美觀性,而忽略每一區域內容的真實創設目的,單純為了應付檢查而忽略了幼兒的興趣,這對幼兒深度學習必將造成極大的阻礙。
區域材料投放盲目化 一般來說,每一個區域當中都會設置一個固定的主題,如閱讀區、美工區、科學區、建構區、益智區等,不同的區域又都有自己固定的材料要求。如果教師在進行活動材料的投放時過分盲目,不僅不能發揮區域活動的有效性,對幼兒深度學習也會造成影響。首先,部分教師在不同的區域中投放的材料種類較少且數量不多,幼兒在進行相應的區域活動時就會爭搶材料,影響正常的探索。其次,部分教師在進行區域活動材料投放的過程中不考慮材料的層次性,如低結構高開放的材料,其本身就具備一些特有的功能,也能夠讓幼兒在利用這些材料進行活動的過程中得到有效發展;而高結構、形象逼真的獲得感材料,則不利于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展開思考與探究,容易影響幼兒的活動興趣。
區域活動指導模式化 通過區域活動實現幼兒的深度學習,與教師的有效指導密不可分。教師對幼兒進行有效的指導,不僅能夠促進幼兒活動水平以及個人能力的有效提升,對幼兒未來的發展也能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但是,當前部分教師在幼兒進行區域活動時,為了能夠保障各個區域都有幼兒進行活動,會事先強行給幼兒分配活動方式,指派活動任務。在這種形式下進行活動,不僅不能體現出幼兒活動的主體性,幼兒也會始終處于一種被動狀態,這對幼兒的深度學習帶來了不利影響。另外,部分教師還會將幼兒區域活動的秩序看得過于重要,不僅禁止幼兒在活動中展開交流,還不允許他們自行變換活動內容。幼兒在這樣的要求下進行區域活動,會直接影響其深度學習的展開。不僅如此,還有部分教師會一味地沿用一種方式進行指導,這對幼兒深度學習也會產生消極影響。
區域活動評價形式化 評價是推動幼兒發展的重要方式,也是幼兒教育活動環節中的必要內容。但當前仍有部分幼兒教師的區域活動評價流于形式。首先,教師“一言堂”評價現象十分嚴重。在帶領幼兒開展區域活動的過程中,部分教師強行將自己的想法施加于幼兒,導致幼兒缺乏表達想法以及與其他幼兒進行交流溝通的機會,進而對幼兒深度學習能力的培養造成阻礙。其次,教師的評價目標不明確,具有明確針對性、目的性的評價較少。部分教師在對幼兒進行評價的過程中,雖然會傾聽幼兒的想法,但常常會用“你表現得很好;繼續努力吧;老師相信你”等類似語言進行評價,這種單一的評價的方式難以讓幼兒獲得有價值的評價和建議,影響了幼兒發展。最后,部分教師在評價中過分重視結果,不注重活動過程,但是幼兒在每一環節的表現,如思考、探究、質疑等,才是促進幼兒實現深度學習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要注重對幼兒活動過程的評價。
保證充足的活動時間 無論是幼兒教育階段的學習,還是小學階段、初中階段乃至步入社會之后所進行的學習,都離不開充足的時間保障。對于幼兒階段的教育來說,保障幼兒的活動時間,是為其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的最基本要求。因此,教師在通過區域活動促進幼兒深度學習的過程中,要給幼兒提供充分的時間,讓他們能夠在有條不紊的活動過程中實現對相應內容的探索、思考、探究、合作。同時,在此過程中,教師還要學會“等一等”幼兒,讓他們能夠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活動內容的回顧,幼兒整理的時間越長,其深度學習的效果也就會越好。
創設支持性的游戲環境 對于任何階段的教育來說,環境對于學習者的良好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影響。教師在利用區域活動對幼兒的深度學習能力展開培養的過程中,要注重對幼兒游戲環境的支持性創設,以促進幼兒的有效發展。因此,教師要注重環境對幼兒的影響作用,為幼兒創設出更多可以進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創新創造的游戲空間,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一是教師要給幼兒創設富含問題的真實情境。將問題融入游戲情境,不僅能夠有效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還能使幼兒在真實的情境中實現自身知識以及生活經驗的遷移,同時促使幼兒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獲得更多有效的知識和技能。二是教師要給幼兒提供低結構、高開放的游戲材料。眾所周知,低結構、高開放的游戲材料本身就具備強大的吸引力,幼兒通過這類材料進行游戲活動,不僅能夠實現幼兒探究空間的無限拓展,也讓幼兒的深度學習在此類材料的幫助下獲得保障。三是教師要對幼兒進行持續的觀察和恰當的指導。教師在幼兒進行相應游戲的過程中對幼兒進行持續的觀察,可以確定參與幼兒游戲活動的時機,并且在不斷鼓勵幼兒嘗試、探究的前提下,促使幼兒通過游戲活動獲得成就感,促進幼兒深度學習的持續進行。
尊重、追隨幼兒的興趣 興趣是幼兒進行各種活動的內驅動力,也是引領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參與積極探索和深度學習的重要保證。因此,幼兒教師需要以尊重的態度探尋幼兒的成長需要,幼兒充分感受到區域活動的樂趣,并從中產生想要深度學習的主動性。其次,教師要追隨幼兒興趣,并且在具體的區域活動過程中對活動難度進行適時調整,引導幼兒進行大膽的質疑,促進幼兒主動尋找答案解決問題。最后,教師要通過各種方式激發幼兒的區域活動興趣,通過一些具有強烈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促進幼兒深度學習更好的發展。
適當“引入”主題,整合活動內容 首先,在幼兒園教育當中,主題活動是其中重要的教育活動開展形式。為了充分發揮深度學習的教育引導價值,教師可以將其與幼兒園主題活動進行融合,帶領幼兒在主題區域活動中展開深度體驗,這不僅能夠促使幼兒獲得更加完整的活動經驗,同時還能讓幼兒實現更為整體、自主以及和諧的發展,為幼兒的深度學習奠定堅實基礎。例如,中班開展了一系列以“蔬菜”為主題的區域活動,如“種子寶寶成長記”“我們學種菜”“買菜去”“小小廚師手”“包水餃”“做壽司”等,幼兒在有趣的區域活動中不僅充滿興趣,也切實實現了深度學習的教育引導價值。同時,在引入主題的過程中,原本平平無奇的教育活動也能變得“生動有趣”,因為這些主題通常會與幼兒的生活經驗息息相關,且能夠有效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故而借此實施活動能夠提升幼兒的參與主動性,帶領幼兒在主題的引領下完成整合活動內容的積極體驗。
其次,通過主題整合活動內容還能有效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使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產生明確的任務意識,促進幼兒專注能力的提升,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探究精神。與此同時,通過適當的引入“主題”,還能夠促進幼兒逐漸具備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進而幫助幼兒實現新舊知識的整合,促進幼兒實現知識的遷移,切實實現幼兒深度學習能力的有效提升。
注重反饋和多元化的評價 教師在通過區域活動促進幼兒深度學習的發展過程中對幼兒進行多元而有效的評價和反饋,一方面能夠激發幼兒的活動積極性,促進幼兒自主意識的發展;另一方面還能有效提升區域活動質量,促使幼兒形成知識經驗,實現深度學習。因此,在區域活動中引領幼兒深度學習,其中涉及的反饋和評價無疑是幫助幼兒進行活動深入體驗和主動學習的保證。一是評價主體要多元化。教師在進行評價的過程中,要將多元的評價方式融合進去,通過幼兒自評、幼兒互評,以及教師根據以上評價對幼兒的實施總結性評價,來落實評價的多元化發展,從而促使幼兒區域活動更為有效的開展,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例如,在開展“車展”主題活動時,教師針對班級中幼兒動手自制的各種車輛進行評價,并鼓勵幼兒通過“自主評價”說一說自己的設計理念、使用材料;通過“幼兒互評”鼓勵幼兒說出他人作品的精妙之處,以此鍛煉幼兒欣賞他人的品質;通過教師評價的實施幫助幼兒建立自信、優化作品。最終,幼兒將在評價主體的多元化體驗中不斷進步。二是評價方法要多元化。教師在對幼兒進行評價的過程中,要靈活地選擇評價方式,同時要具備針對性,將傳統評價中的“你表現得很好;繼續努力吧;老師相信你”這種統一的評價方式徹底摒棄。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及時捕捉幼兒信息,記錄有價值的區域活動情景,在評價環節時和孩子一起觀看活動過程,幫助幼兒總結,獲得活動經驗。三是評價內容要多元化。評價不僅僅要關注區域活動的結果,同時要注重活動的過程。這樣可以讓沒有得到有效活動結果的幼兒也能產生繼續努力的決心,進而促進幼兒深度學習的進一步發展。
總而言之,幼兒階段的教育對于幼兒一生來說都有著重要意義。教師如果能夠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幼兒園區域活動使幼兒掌握深度學習的能力,不僅能夠幫助幼兒實現個人能力的提升,同時對幼兒未來的發展也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教師要在明確區域活動與深度學習概念的基礎上,找出當前區域活動對幼兒深度學習引領的問題和不足,并通過這些問題找出相應的解決策略,讓幼兒在教師有效的指導下展開區域活動,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最終切實幫助幼兒獲得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