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萍 山東省青島市平度市崔家集鎮崔家集中學
語文是傳承中國精神文化的載體,也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更是學生培養語言交流能力和提高綜合素養的關鍵課程。閱讀與寫作作為初中語文課程教學的重點內容,是大多數學生的學習難點,其教學效果會對學生后續的語文學習產生較大的影響。但當前,部分初中語文教師在開展相關教學時往往存在閱讀與寫作相割裂的情況,這樣的教學方式嚴重影響了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效率。
實際上,閱讀教學是教師在執教課文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對語言文字、句和段等內容的分析、理解和運用等閱讀技巧和增強學生認知、理解等閱讀能力的教學。寫作教學則指教師通過各種途徑幫助學生掌握想象、遣詞造句和謀篇布局等語文能力的相關教學。可見,閱讀與寫作之間的關系是密切的,是相互促進的,是彼此成就的。閱讀能夠幫助學生培養和發展寫作的思路和能力,寫作則能夠引導學生掌握閱讀的相關技巧。因此,本文認為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選擇合適的方式促進閱讀與寫作的有效結合。
有利于學生構建完整的學習框架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結合是教師對語文知識的有效整合,需要教師在教學某一單元內容時圍繞單元主題來確定單元教學的閱讀和寫作內容。但就目前的初中語文教學來看,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仍會將閱讀和寫作教學分開。例如,教師在閱讀教學時往往會圍繞文章的內容、結構、寫作技巧、表達情感等方面開展教學。教學過程中不會引導學生就美句或者修辭等進行寫作素材的積累,幫助學生為寫作做好準備。這樣將閱讀與寫作分離的教學,會阻礙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與應用。對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堅持閱讀與寫作相結合能夠有效解決以上問題,有利于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語文學習框架。事實上,閱讀與寫作本就具有一定的關聯性,二者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將閱讀與寫作相結合能夠促進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習寫作思路和框架,還能幫助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鞏固閱讀和改善閱讀方式。此外,教師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相結合,還能夠將單元知識的內容層次化和應用化,從而幫助學生從單元的字、句、段和篇等方面積累閱讀和寫作素養與技能。
有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 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最常出現的問題就是寫作思路的不完整和寫作素材不足。對此,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注重加強閱讀與寫作的結合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積累相應的寫作素材、構建完整的寫作思路和拓寬視野。寫作素材主要包括學生通過閱讀文章掌握的文章寫作結構,文章的寫作修辭手法,文章的字、詞、句等。一方面,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會無意識地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和文字寫作結構。另一方面,教師在引導學生注重讀寫結合的過程中,不僅僅會讓學生閱讀課內書籍,還會帶領他們閱讀不同種類的課外圖書。學生能夠在對這些課內外圖書的閱讀中了解自己未曾見過的世界。最終,學生能夠在課內、課外的閱讀中形成較好的語感,會在不知不覺間感受到閱讀語句與寫作之間的聯系,也能在這些豐富多樣的不同種類的書籍中有效拓寬自己的視野。
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散 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教學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散。發散思維主要是指學生依據某一主題或者題目構建框架、補充內容的思維過程。發散思維需要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對此,教師在帶領學生閱讀課文時會注重引導學生思考和想象課文的寫作背景、結構、用詞、情感表達方式等。這樣學生就能夠逐步建立起屬于自己的完整框架,再通過寫作不斷完善這一框架,并在寫作過程中有意識地思考如何模仿文章作者進行寫作。這樣讀寫結合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推動學生有意識地進行加強發散思維的訓練。如此,學生在換位思考和深入學習中就能夠逐步加深自己對寫作的理解、豐富自己的想象和改變自己的寫作思維。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是學生儲備寫作資源和創新寫作思維的重要環節,是學生積累寫作材料、豐富情感和寫作積累的關鍵。基于此,教師應該嘗試在閱讀教學中融入寫作教學,在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寫作,為學生的寫作知識積累和技能的提升創造良好條件。
課堂導入是關鍵 課堂導入是向學生引入新知識,使學生迅速進入新課學習狀態的活動方式,也是課堂教學的第一關。導入學習是為學生順利進入學習狀態和情緒奠基的過程,也是影響學生閱讀和寫作學習效率的重要環節。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在教學的開始部分注重學生學習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以此為閱讀與寫作結合教學奠定積極主動的學習情緒基調。對此,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經常使用到的提升學生情緒和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教學方法是情境教學。它是引導學生快速進入閱讀教學的重要法寶,是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教學的基礎。情境教學能夠有效激發學生閱讀和寫作的興趣,從而提升教師的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為后續的閱讀和寫作教學創造條件。情境教學包含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包括語言引入、視頻引入和演繹引入等方式。
例如,語文教師在教學初中人教版老舍的《濟南的冬天》一課時,就可以嘗試設置情境教學內容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融入閱讀教學的熱情,以此幫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產生寫作熱情。對此,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創設以下情境:1968 年的一天,日本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在接受獎項的時候,瑞典大使說諾貝爾獎本來是給一位中國作家,但是由于這位作家不在世間了,因此這個獎頒給了他。大家知道這位中國作家是誰嗎?教師通過這樣的情境創設,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對老舍先生產生好奇,由此引出《濟南的冬天》的講解。在強烈好奇心的驅動下,學生對于這篇文章的探究興趣也會明顯提升,從而促使其在學習閱讀這篇文章時做到認真聽講,并注重積累與作文相關的知識。
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以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為基礎,明確寫作要求:文章結構為“總—分—總”。教師在基于本篇課文講解“總—分—總”的文章結構時也可以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如何在寫作中使用這一寫作結構:本文總寫的內容為“濟南真的算個寶地”;分寫的內容為:濟南的山水等景色;最后又總結“這就是濟南的冬天”。教師以此為引導讓學生了解、掌握這一寫作方式,學習在寫作以景物為主題的文章時可以在開頭總寫“這個地方怎么樣”,再分寫與所寫內容相關的具體事物,在最后總寫“這就是……”。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結構的過程中,不斷構建寫作的結構和思維,從而實現在閱讀教學中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增強閱讀與寫作的結合。
寫作積累不可少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引導學生對文章中的優美語言等寫作資源進行有效積累,從而為自己的寫作積累資源。例如,教師在教學《濟南的冬天》這篇文章時,可以讓學生準備一個素材積累本,幫助他們系統地記錄自己認為對寫作有用的字詞句等,然后在旁邊仿寫一些類似的句子加深自己對句子的了解,從而為自己寫作同一體裁的文章提供相應的語言基礎。例如,教師可以將自己積累的句子分享給學生,如課文中的“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一句,并向學生解釋積累此句的原因是:此句運用了擬人的手法生動地展示了山天一色的景象,將山寫活了。教師可以按此仿寫:“多彩的云朵,給藍天穿上了絢麗的新衣。”這樣就能幫助學生學會在閱讀中積累寫作句式,從而為自己的寫作提供有用的資源。
分析文章助創新 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中,還應該注重通過分析文章整體結構和情感創新學生的寫作思維。對此,教師可以在分析文章的時候,借助梳理作者的寫作結構、來源思路和表達情感的方式,為學生的寫作思路提供較為清晰的方向。例如,教師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雨的四季》一課時,可以深入分析劉湛秋的生平經歷,了解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分析這篇文章的寫作結構,了解這篇文章情感表達手法。這篇文章的寫作結構如下:第一部分是喜歡雨和喜歡的原因;第二部分寫春、夏、秋和冬雨;第三部分寫贊美語。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寫作的時候有意識地模仿這一結構,在借助某一事物抒情時從如下三部分出發:第一部分喜歡某物及其原因;第二個部分是某物的四季變化;第三部分贊美某物。這樣就是比較完整的寫作思路和想法,能夠幫助學生在寫借景抒情的文章的時候,優化寫作思路和創新寫作思維。
寫作教學能夠為閱讀教學提供有效助力,是鞏固閱讀教學和拓展閱讀思維的重要方式。寫作教學包括語言的積累、文章結構的構思和語言的運用等多方面內容,不僅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能幫助學生從作者和出題者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文章寫作的目的,選擇合適的字詞句等應用于自己的寫作之中。基于此,初中語文教師應注重在寫作教學的過程中,幫助學生不斷提升認知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而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是閱讀必備的兩大基礎核心能力。其中,理解能力包括內在關系、鑒賞性和創造性理解能力;認知能力則是閱讀的基礎能力之一,是引導學生加深文字符號的感知和理解的相關能力。基于此,語文教師嘗試在寫作教學中融合閱讀教學時,應充分重視寫作對閱讀的影響和作用。在開展寫作教學時,可以嘗試從寫作內容的語言運用、主題或者情感表達等方面出發,為學生選擇合適的閱讀資料,實現在寫作教學中提高學生對類似文章體裁的掌握和情感的理解。寫作是以閱讀為基礎的語言應用活動,能夠對閱讀教學的字詞和修辭等進行合理選擇和應用,引導學生加強自身對語言的認知和內容變化,從而促進學生對閱讀文字的理解。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學會記事》的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本單元的《散步》等文章內容帶領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掌握“圍繞中心敘述事情;了解事情的要素;敘事時做到詳略得當和注意順序;表達真實情況,寫真事,講真話”的敘事寫作方式。對此,教師可以播放《西游記》中孫悟空偷吃蟠桃的視頻,以激發學生對敘事寫作的興趣,引導學生厘清寫作思路,并嘗試將此片段描寫出來。這樣既能夠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觀看視頻內容,減少過多的娛樂性,還能夠促使學生在觀看視頻后選擇和思考合適的語言和表達來對這一片段進行描寫。在引導學生書寫完這一故事片段后,教師可以請學生兩人一小組結合多媒體展示的《西游記》片段的文字介紹來對比分析雙方敘事寫作的語言和結構等是否合理。接著,語文教師再引導學生對自己和對方的寫作內容進行對比分析和思考,并在充分分析和思考的基礎上自主分享自己的寫作思路、原因和寫作框架,以此幫助學生在彼此的分享中提升自身對敘事文章的理解。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從作者的角度出發思考文章的寫作思路、背景和意圖,從而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并將其運用到之后的閱讀中,有效提升自己的閱讀技巧和能力。
例如,學生在學習《散步》這篇文章的時候,就可以從作者角度出發換位思考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思路和寫作結構等。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到寫作中來,并有效提升閱讀效率,增強學生對閱讀文章所表達情感的感受。除此以外,教師還應該注意讓學生對自己記敘事情的結構進行分析,然后選擇《散步》這篇文章請學生分析作者的寫作結構和思路,引導他們感受文章作者寫作的奧妙之處,從而在對比中提升學生的寫作和閱讀能力,促進閱讀與寫作的結合。
又如,教師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寫作“寫人要抓住特點”的時候,可以選擇與此單元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課外閱讀材料《狂人日記》相結合,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此部分內容學會抓住特征來描寫人物、觀察人物的特點和個性并體會細節描寫的作用。教師可以以魯迅、愛因斯坦等語文教學中重要的名人的畫像作為寫人教學的引導,引導學生思考魯迅、愛因斯坦在外貌上的特點后再開始寫作。在學生完成寫作后,可以結合之前學習的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來系統了解人物特點書寫的方式。接著,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狂人日記》的閱讀任務,引導學生利用此章節的寫作技巧理解狂人日記中狂人的瘋癲形象。這樣的寫作教學就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快速抓住狂人的動作、心理等人物形象特點的描寫,從而提升閱讀質量和效率,鞏固之前單元閱讀文章中學到的技巧。總而言之,初中語文教師可以通過以上方式來提升學生的文章閱讀鑒賞能力、增強學生的歸納能力、創新學生的閱讀思維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綜上所述,閱讀與寫作的有效結合是提升教師語文知識整合和教學技能優化的有效教學方式,也是提升學生閱讀和寫作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是學生全面發展和提升語文素養的必經之路。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充分重視教學中閱讀與寫作的結合,為學生下階段語文的綜合學習和進步打牢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