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俞靈琦
產學研各方力量的聯動,以及成果轉化服務機構的串聯便成為推動醫學成果轉化的新解法。

生物醫藥產業是將現代生物技術與各種形式的新藥研發、生產及疾病預防、診斷和治療相結合形成的重要產業,推動其科技成果轉化對我國實現科技強國和健康中國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其中,醫療機構的科技創新能力是生物醫藥產業的重要動能之一。它不僅是醫院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生物醫藥新技術研發、試驗轉化與產業化的強大生力軍,對于破解疑難雜癥、提升救治技術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將醫療機構的科技創新能力落地,推動生物醫藥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為當下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答題之一。
近年來,國家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相關政策陸續出臺,各界對于醫療機構的成果轉化重視明顯。《關于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要引領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新趨勢,即要面向生命科學、生物醫藥科技前沿,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醫藥衛生領域重大科學問題,加強基礎和臨床研究,圍繞推動原創性疾病預防診斷治療新技術、新產品、新方案和新策略等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在地方政府相關的政府規劃文件中,《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促進本市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在“強化臨床研究轉化與醫企協同”章節中,著重強調了如何提升產醫融合創新能力;《北京市加快醫藥健康協同創新行動計劃》特設一章專門規劃如何“推動臨床溢出效應顯現”。
然而,醫學成果轉化并非一帆風順。從數據上看,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科研處副處長程蕾蕾在在2023全球技術轉移大會醫療衛生領域成果轉化論壇暨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車(上海)臨床醫學專場介紹:“從2019年開始,我國連續三年專利數量在全球范圍內遙遙領先,但真正轉化為產品,走到臨床一線的實際上非常少,我們的轉化率可能徘徊在2%~5%。”對于轉化中的痛點問題,華潤醫藥商業集團上海區域總經理峰山表示,以現在的醫院而言,尤其是三級醫院,有一些專家教授手上有大量的科研成果,或者一些好的想法,并希望把它能夠作為成果轉化來服務患者。但是醫院大部分的醫生都是從事臨床工作,很難抽出時間精力,對于轉化政策法規、技術的環節、資融資的渠道都不了解。
上海國際技術交易市場總經理陳超認為,在成果轉化的過程中,一個成功的閉環往往需要政策、產業、人才、資金、技術等多方面的支持,但是往往這沒有人去將這些要素串聯起來。因此,產學研各方力量的聯動,以及成果轉化服務機構的串聯便成為推動醫學成果轉化的新解法。
作為推動醫學成果轉化的力量之一,上海國際醫學技術轉化創新中心聯動醫院、科研院所、大型醫療器械企業、制藥企業、專業投資機構等,開展成果概念驗證、小試中試、臨床驗證、投融資等服務,聚焦醫學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工作,并設立科研成果轉化專項獎項,促進科技成果就地盡快轉化,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高品質衛生健康服務需求。
對此,峰山介紹說道:“我們是醫藥商業公司,服務上下游。上游是所有藥品器械生產企業,下游就是所有醫療機構。對于醫療機構,我們過去僅僅是幫助他們實現藥品器械化、倉儲配送等。因此,這次我們與科委、東部中心一起,解決醫院的痛點問題,進而推動生物醫藥領域的成果轉化?!?/p>
對于如何推動成果轉化,峰山談道:“我們除了提供資金上的支持,作為一個商業企業,我們有全國的網絡,我們覆蓋了所有醫療終端。如果將來這個產品轉化成產品,那可以借助我們的渠道快速鋪到醫院。通過與科委、東部中心的合作,我們可以引導一些投資,從而最終把產品和服務推到醫院,推向市場。”
“我們需要找到成果、推進成果、轉化成果。在這過程中,我們需要把各方的資源都整合起來,就如同我們現在想培養一個造車的技師,我們在他的工作過程之中,我們把他所有需要的工具、材料、模式、流程全部準備好,并跟進。所以我們會有產業導師,會有小組,會有課題,這些引領著他們的東西去實訓。”陳超說。
通過整合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的科技創新全鏈條服務與華潤醫藥商業集團的行業產業鏈上下游鏈條服務,未來上海國際醫學技術轉化創新中心將依托上海及長三角區域的產業地緣優勢,形成“線上+線下”“國際+長三角”“技術交易+產業落地”“展會+服務”的多層次全方位服務模式,激發更多醫務人員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吸引高端生物醫藥產業集聚,以需求為導向,加速海內外優質創新成果轉化,構建生物醫藥垂直領域的創新融通生態體系,助力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將上海打造成大健康領域產業創新基地。
為了進一步推動醫學成果轉化,上海國際醫學技術轉化創新中心聯合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上海國際技術交易市場、上海國際醫學技術轉化創新中心和國家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東部中心)、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上海全國高校技術市場有限公司等相關單位舉辦“國際醫學成果轉化訓練營”。值得注意的是,該訓練營融合“持證培訓+實訓落地+跨界沙龍+社群活動”四位于一體的多元形式展開。
對于訓練營的特色和目標,峰山說道:“這次訓練營注重實用性?;谟泻芏噌t院的專家學者前來,通過多元化的訓練我們希望他們能夠變成實用型的人才,在對接下來的轉化實踐中,他們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找到轉化過程中需要的渠道,這是我們希望達成的目的。這就有點像駕校的培訓,我們的目標是幫助醫療機構培養一批能在成果轉化道路上‘會開車的司機’。”
據介紹,訓練營中的高質量實訓中包含:小組專題討論,導師1對1、1對多小組輔導,逐一擊破項目轉化過程中的困難點;精準匹配對接市場端、投資端、醫學端的合作資源;進入小試中試基地,打造產品Demo和商業計劃書。
此外,在高效社群活動環節中,通過在Inno-Match全球供需對接平臺里專設的醫療健康社群展開互動,學員可以終身參與組織策劃社群活動。
面對未來,陳超表示,上海國際醫學技術轉化創新中心的相關訓練營將持續運作,并聯合各相關部門、企業、醫療機構、投資方一起協力對產業的科技成果轉化加強培育;峰山表示,由于首批的學員名額很有限,約30人,這只是上海醫療機構里的一滴水,因此希望學員們在訓練營之后能擴大影響面,在各醫療機構中搭建并推廣醫學成果轉化的平臺,讓轉化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