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李沖
對標國際,上海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仍存在挑戰和短板,需要加強與長三角其他地區的協作,構建健康轉化生態。

科技成果轉化作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加強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關鍵環節。在當前創新治理調整醞釀的關鍵時期,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成為創新發展的重要推手。
通過分析當前上海科技成果轉化進程可知,近些年,在此方面上海已取得不少的成果,但對標國際,仍存在挑戰和短板。因此,不少專家表示,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上海仍需摸索自身成果轉化模式,加強與長三角其他地區的協作,構建健康的成果轉化生態體系。
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創新的“最后一公里”,今年初,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二級巡視員陳宏凱指出,“當前,建設科技成果轉化的健康生態體系是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重要內容”。
科技成果轉化涉及政府、企業、產業、研發機構等多主體,只有各方協調合作才能充分發揮各自優勢以推進成果轉化。在這個過程中,各方要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和作用,建立穩定可持續的業務模式,避免資源分散、浪費及冗余,從而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和效果。其中,找準轉化模式是關鍵。
以以色列為例,從1959年成立全球第一家技術轉移機構——魏茲曼科學院耶達技術轉移公司開始,便以大學為主體,設立獨立運作的技術轉移機構,后通過專利許可、轉讓與設立衍生公司等方式實現轉化,為技術轉移提供了良好的氛圍,在全球科技成果轉化中獨樹一幟。
在此方面,上海也展開不少嘗試,從企業、高校等視角出發,搭建產研一體模式、大企業孵化等,如臨港與交大智能制造產學研合作中心、復星領智搭建成果轉化中心等。
但科技成果轉化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長期的過程中逐步推進。因此,在科技成果轉化生態體系搭建中,上海還需關注轉化各要素,探索成果轉化模式,激發各級轉化主體積極性和主動性。
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是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深化區域創新合作的重要舉措。
在長三角一體化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科技成果跨區域轉化成為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受制于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布局等眾多因素,目前長三角地區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機制還存在相當大的優化空間,科技成果轉化區域生態仍需優化。
針對此,此前有專家表示,長三角地區科技成果轉化存在產業規劃同質化嚴重、人才政策缺乏精準性等問題。
在此背景下,為提高科技成果轉化質量和效率,去年末,長三角攜手舉辦“2022長三角技術經紀人聯合培訓班”,今年以來,以“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經理人”為主題的討論也在長三角各地展開。
除此之外,長三角各地區還在相關政策上進行互動,搭建交流平臺,深化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合作。同時,在產業合作上,長三角各區在積極探索合作模式,基于各地區產業優勢及特色,構建完整的產業合作鏈條,推動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為不斷優化成果轉化生態環境提供堅強支撐。
加強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需要優秀的人才、科技成果轉化平臺設施、公平寬松的創新環境以及科學的成果轉化機制等基本要素。在此方面,上海及長三角各地仍需借鑒海內外創新發展案例,著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改進創新體系,夯實產業基礎,促進更多成果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