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磊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軟件開發已經成為計算機行業的核心之一。軟件開發涉及許多技術和方法,其中,分層技術是一種基礎又極其重要的技術。分層技術能夠為軟件開發提供結構化支持,便于分離不同的邏輯,從而使整個程序更易于維護和管理。本文首先介紹了分層技術的概念和發展歷程,然后從多個角度探討了分層技術在軟件開發中的應用策略,包括模塊化設計、數據抽象、邊界分離、接口設計和代碼膨脹控制。本文旨在為軟件開發者提供有關分層技術的全面知識,進而助力其提高軟件開發的效率和質量。
在當今信息時代,計算機技術日新月異,已成為人類社會最重要的技術之一,使計算機軟件開發也得以快速發展。軟件開發的目標是,通過設計和實現多功能的軟件開發,解決人類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然而,軟件開發仍然面臨較多的困難和問題,例如軟件不穩定、功能不完善、可維護性差等問題。分層技術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基礎技術,能夠為解決軟件開發相關問題提供結構化支持。
分層技術是一種將軟件系統按照特定原則劃分成不同層次的技術。比如,一個系統可以被劃分為表示層、業務邏輯層、數據訪問層和數據庫層(見圖1)。每層都有其獨立的功能和職責,可以通過API(應用程序編程接口)或其他手段提供給上一層的程序使用。應用程序功能在不同層之間的交互是通過定義良好的接口實現的,以確保不同層之間互相分離,同時有助于簡化系統的維護和擴展程序。

分層技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 世紀50 年代。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技術的不斷進步,分層技術逐漸成為一門極具實用價值的技術。
早期的軟件系統都是基于單層結構的設計。該結構是把整個軟件系統單獨放在一個層次中,只有一個邏輯層。該結構不利于軟件系統功能的分離。
為了使軟件系統能夠更加簡潔,雙層結構的軟件系統在單層結構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新的邏輯層。該結構通常用于數據處理和事務管理。
三層結構的軟件系統地把整個軟件系統分成了三層:表示層、業務邏輯層和數據庫層。其中,表示層負責呈現數據,業務邏輯層負責處理數據,而數據庫層則負責存儲數據。三層結構的方式更有利于維護軟件系統的功能和運行邏輯。
多層結構的軟件系統包含四個以上的邏輯層。這種結構在大型軟件系統的開發和維護中應用較多。多層結構可以按照功能或其他邏輯進行分層,以提高軟件系統的可維護性和可測試性。
模塊化設計是一種將整體程序劃分為相互獨立、單一功能的小模塊的方法。在這種設計中,每個模塊都有其明確的功能,而且盡可能地將一個程序和另一個程序分離開來。模塊化設計能降低程序不同層之間的耦合度,更易于維護和管理。模塊化設計在分層技術中尤其重要,可以將整個程序分成許多小的、易于管理的模塊,以確保每個模塊可以獨立地執行任務,使程序在不同層之間的通信能夠通過定義良好的接口得以實現,還能確保不同層之間的有效分離,簡化系統的維護和擴展流程。[1]
數據抽象是一種將系統中的數據拆分為更小元素的方法。數據抽象的主要目的是將復雜的數據結構拆分為簡單的元素,以便更好地控制數據的復雜度和可維護性。數據抽象的方式可分為物理分層和邏輯分層兩類。
物理分層是一種通過物理方式將數據拆分為不同層次以實現數據抽象的方法。在物理分層中,數據按照其特性和使用方式進行劃分,通常被存儲在不同的物理位置或不同的存儲設備中。這種分層方法使得不同的數據可以更好地被管理和控制,同時也可以提高系統的可維護性。例如在數據庫系統中,程序員可以通過將數據分為表、字段、記錄等不同維度來實現物理分層。[2]
邏輯分層是一種通過邏輯方式將數據拆分為不同層次以實現數據分層的方法。在邏輯分層中,數據被劃分為不同的層次,每個層次具有自己的特定功能和目標。每個層次的數據和功能都可以獨立于其他層次被管理和控制。這種分層方法可以更好地支持數據之間完成共享和交互,繼而提高系統的靈活性和可擴展性。
邊界分離是一種重要的分層技術,它可以將系統中不同層之間的通信限制在特定的范圍內,從而確保底層模塊的變化不會影響上層模塊的設計和實現,以提高系統的可擴展性和可維護性。
在軟件開發中,不同層之間的通信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數據層需要將數據傳遞給業務層,業務層需要將數據傳遞給表示層,等等。然而,如果這種通信不受限制,就會導致系統模塊彼此間形成緊密耦合和高度依賴,降低系統的可擴展性和可維護性。邊界分離的主要目的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限制通信的范圍,確保每個模塊都只與其必要的上下層進行通信,從而降低模塊之間的耦合度。
在實際應用中,邊界分離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實現。例如,可以使用接口來定義不同層之間的通信,以確保通信的范圍和方式得到明確的規定;還可以使用設計模式或框架(如MVC 模式和依賴注入框架)來支持不同層之間通信的邊界分離。
接口設計是一種可以定義不同層之間的通信方式和數據格式的方法,主要目的是確保每個邏輯層都具有良好的可用性,不同層之間的交互更加清晰且易于維護。[3]良好的接口設計可以為軟件開發提供有效支持,讓不同層之間得以更加便捷地交互。接口設計在分層技術中也非常重要,可以確保不同層之間的交互更易于被維護和擴展,并且可以為用戶提供直觀的界面。
代碼膨脹是指程序中存在大量的冗余代碼,這些代碼可能會增加程序的復雜性,使程序難以得到維護和管理。因此,控制代碼膨脹對程序的可維護性和可擴展性來說至關重要。

造成代碼膨脹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模塊化設計不充分。如果每個模塊都具有相同的功能,那么程序中可能會出現大量的重復代碼。因此,為了減少代碼冗余現象,模塊的功能應該盡可能獨立,并且模塊之間的交互功能應該通過良好的接口設計來實現。[4]這樣可以確保每個模塊都有明確的功能,并且模塊之間的通信方式是標準化的。
在實際應用中,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來控制代碼膨脹:
(1)消除重復代碼。程序中可能會出現大量的重復代碼,這些代碼可以通過重構來進行消除。重構是指通過改變代碼的結構和設計方案來提高代碼的質量及可維護性的過程。程序員可以使用CodeClone 等工具來檢測與消除程序中的重復代碼。
(2)使用設計模式。設計模式是一種被廣泛使用的軟件設計方法,可以幫助程序員更好地組織代碼,并消除冗余代碼。常用的設計模式包括工廠模式、單例模式、裝飾器模式、觀察者模式等。[5]
(3)使用框架。框架是一種軟件架構模式,可以幫助開發人員快速構建應用程序。框架提供了一系列已經編寫好的通用模塊和功能,可以通過繼承或者組合的方式來構建具體的應用程序;同時,使用框架可以大大提高程序開發的效率及質量,還可以減少代碼冗余。
(1)提高系統的可維護性。分層技術使系統的功能邏輯分明,易于維護。
(2)提高系統的可擴展性。分層技術能讓系統對小的邏輯層進行獨立修改或擴展,而不需要關聯其他邏輯層。
(3)增強程序設計的靈活性。分層技術使程序的結構更加靈活,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軟件功能變化的需求。
(1)引入額外的開銷。在分層技術中,每個邏輯層之間必須有良好的通信方式,這可能增加程序的開銷,影響程序的性能。
(2)增加了設計和實現的復雜度。分層技術使得程序的設計和實現更加復雜,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資源。
分層技術是一種極其重要的基礎技術,在計算機軟件開發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本文從模塊化設計、數據抽象、邊界分離、接口設計和代碼膨脹控制等方面探討了分層技術在軟件開發中的應用策略,并總結了分層技術的優缺點。盡管分層技術可能增加程序設計和實現的復雜度,并引入額外的開銷,但其對程序的可維護性和可擴展性有著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