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渝博 李泰然
2023 年,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進入發展元年,AI(人工智能)工具不斷推陳出新。在AIGC技術浪潮的推動下,影視行業逐漸進入“狂飆”模式。本文首先分析了AIGC 技術的發展現狀與AIGC 技術工具的特點,其次探討了AIGC 技術在影視內容生產與創新中的應用,最后總結了AIGC 技術的利與弊并提出相應建議,以期推動AIGC 技術在影視行業的創新應用和高效發展。

2022 年以來,AI 創作憑借天馬行空的創意與便捷高效的創作工具強勢闖入大眾視野,AI繪圖、AI 自動生成圖片、AI 自動生成視頻成為熱議話題。對影視行業來說,AI 創作很有可能會推動影視內容創作發生革命性變化,每個普通人都有機會成為創作者。[1]更重要的是,創作者的藝術構思在AI 技術的支持下得以具象化,有利于其進一步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提高創作效率與質量,進而推動影視行業實現降本增效。因此,了解并探索AIGC 技術在影視內容生產與創新等方面的應用,充分發揮AI 技術優勢,對影視行業的高效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AIGC 技術是互聯網、大數據、AI 等數字信息技術集成發展的產物,互聯網形態的演變對其概念、內容、特征等產生了重要影響。關于AI 技術的未來發展與應用,影視行業有自己的理解。例如,《普羅米修斯》中的生化人大衛,《機械姬》里的智能機器人艾娃,《鋼鐵俠》中的人工智能系統賈維斯,《愛、死亡和機器人》中三個風格迥異的智能機器人以及《流浪地球2》中初步覺醒自我意識的人工智能系統550W(MOSS)。與此同時,影視行業的整體運作模式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在先進技術和設備的支持下,除了影視作品的整體運營效率明顯提升外,制作人員也能更好地順應數字智能化發展趨勢,確保影視作品更貼近市場和觀眾。可以說,隨著人工智能算法、算力和算據的快速發展,以AI 藝術創作為代表的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將逐漸成為數智環境下網絡信息資源的主流發展趨勢。
此外,AIGC 技術不僅在創作、繪畫、作曲等多個領域展現出不遜色于人類的內容生產能力,還能在大數據學習的基礎上發揮非凡的創作潛能。2023 年3 月,多模態模型GPT-4 正式發布,進一步提升了智能生成內容的準確度、合規性。基于數字內容生產的人機協作新范式正在形成,創作者和更多普通人有機會打破“技法”和“效能”的限制盡情創作。
隨著AIGC 技術工具的創新發展和持續完善,影視行業的從業者在創作過程中越來越傾向于將數據支撐、基礎性、重復性工作交給AI 來完成,各類AIGC 技術工具在影視工業化流程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顯著。
Midjourney 可廣泛應用于影視作品創作前期。例如,在分鏡繪制環節,創作者既可通過在該軟件中輸入描述性文字來生成分鏡圖像,也可以采用提供參考圖像再加以文字引導的方式來進一步優化圖像細節。在美術設計環節中,創作者只需要把自己對場景中的人物、建筑風格特點描述清楚就可以生成對應的AI設計圖。毫無疑問,這些操作有效提高了創作者的前期工作效率。值得一提的是,部分美術功底相對薄弱的創作者也可以利用Midjourney在較短時間內創作出符合自身需求的AI 圖像。
在劇本創作領域,由Deep-Mind 開發的Dramatron 工具對影視劇本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實際操作時,用戶只需要在對應界面輸入故事梗概,Dramatron 就能基于語言模型自動完善角色、場景及對話等內容,用戶再加以潤色就可以獲得一個完整的故事劇本。也就是說,Dramatron 能幫助影視創作者構建初步劇本框架,未來或可發展成影視創作者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Gen-2 是由Runway 公司推出的視頻編輯工具,它能通過AI 技術來驅動整個視頻創作流程,同時還具有在復雜場景中摳像、消除視頻中的雜物、實時跟蹤物體并自動生成運動軌跡、音頻處理等多元功能。以往,這些操作會耗費后期制作人員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在AI 技術的支持下,Runway公司成功簡化了操作流程。用戶只需要在對應界面輸入文字描述清楚創作目標,Gen-2 就能結合AI 算法自動生成用戶想要的視頻。由此可見,以Gen-2 為代表的AI 后期制作工具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2023 年春節期間,影視行業迎來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AIGC技術功不可沒。優秀創作者們將優質的影視內容與先進的AIGC 技術相結合,產生了“1+1 >2”的創作效果,進一步打破了影視內容生產在技術層面的創作瓶頸,增強了影視內容的創新性,有助于影視內容實現藝術與經濟效益的有效結合。
在前期創作階段,影視創作者在確定創作要求后就可以借助AIGC 工具,通過整理分析數據庫中的海量數據等形式,自動生成具備創新性的劇本結構,進而從中篩選符合自身需求的劇本結構進行二次創作,或者激發創新思路。例如,2022 年10 月,流媒體公司Netflix 發布了第一部完全由AI 編劇創作的恐怖片《謎題先生希望你少活一點》,影片全長約4 分鐘。

在拍攝特殊場景時,演員需要在綠幕前進行實景表演,后期制作人員再利用摳像技術將其與虛擬背景進行合成,進而呈現最佳視聽效果。例如,影片《阿凡達:水之道》就采用了智能CG 動作捕捉技術。其間,演員需要在綠幕前進行表演,同時,虛擬攝像機能夠根據演員面部和其他身體部位的標記點來識別其表情及動作,并進行智能化實時渲染,將CG 角色與虛擬場景相融合,方便工作人員在拍攝過程中預覽成片效果。
在后期制作階段,大部分AI 技術都在影視傳媒領域得到了有效應用,通常涉及影視內容剪輯、配音、合成等一系列后期處理工作。有了AIGC 技術賦能后期制作,視頻剪輯軟件不斷優化更新,增添了許多頗受青睞的功能,如自動生成字幕、一鍵摳像等,有效節省了人力與時間成本,降本增效效果顯著。例如,科幻電影《流浪地球2》在后期制作過程中就采用了“AI 捏臉”技術,使得電影角色在不同年齡階段呈現出的視覺效果更加自然、流暢。特效制作團隊利用計算機技術精準捕捉和分析了演員在青年階段的相貌特征,再有針對性地調整角色的臉部細節,實時捕捉演員動作。最終,在“AI捏臉”和動作捕捉等技術的共同作用下,影片的時間線更加清晰,演員也能帶給觀眾更真實、自然的感官體驗。
《人類簡史:從智人到智神》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在全球人工智能高峰論壇中指出,人的大腦站在某個角度其實是由兩部分構成的,它們分別叫作“智能”和“意識”。前者幫助我們形成分析、判斷、數據處理等能力,后者則是產生人類情感的基礎。[2]對影視行業的從業者來說,AIGC 技術與人類的配合既能有效提高影視作品的生產效率,提高影視內容的可塑造性,又能為影視內容注入人文關懷,使得藝術作品兼顧藝術性與經濟價值。在生產效率方面,有了AIGC 技術的賦能,影視行業的從業者可以更加專注地思考如何提升影視作品的藝術性和內容的創新性,不必將時間和精力花費在重復機械性的工作上。
然而,根據歷史經驗,新技術的快速發展通常會帶來一系列新的發展問題。2022 年,繪畫作品《太空歌劇院》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藝術博覽會數字藝術賽道一舉奪冠,引起巨大爭議。這幅繪畫作品是由游戲設計師杰森·艾倫(Jason Allen)通過AI 繪圖工具Midjourney 創作而成的。賽后,杰森·艾倫和評委會均表示并不會因為觀眾的爭論而撤銷評選結果。“AI 畫作獲得一等獎惹怒人類藝術家”這一詞條也一度登上微博熱搜,基于AIGC 技術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能否被人類接受和認可一度陷入爭議。其中最關鍵的爭議點是,利用AIGC 技術生產與創新的藝術作品,其版權歸屬究竟該如何劃分。與此同時,隨著AIGC 技術與影視行業的深度融合,利用AI 技術生產作品或內容的門檻不斷降低,很有可能會導致影視制作快餐化、內容同質化,甚至導致原創、有深度的影視作品被埋沒,原創作者的生存和發展空間為濫竽充數、嘩眾取寵的創作者所擠壓。
未來,AIGC 技術將長期賦能影視行業發展。創作者應及時轉變創作理念,正確認識AIGC 技術的優勢與特點,將AIGC 技術理論與實際應用相結合,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充分發揮AIGC 技術作為優秀輔助工具的優勢,推動影視行業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