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志強
以航天檔案為基礎建設好航天記憶工程有利于航天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通過探討檔案與航天記憶的異同關系,闡述航天檔案與航天記憶工程之間不可分割的關聯性,即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統一體,構建好航天記憶工程,將為航天事業和檔案事業發展做出貢獻。

檔案是自然人或法人在其社會活動中直接形成的,按一定規律集中保存起來以備查考的原始記錄。檔案是社會的記憶,是歷史的瑰寶,是人類文明得以延續的存在。在航天事業中,檔案也為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做出了貢獻。筆者以為,除了常規業務工作外,建設好航天記憶工程更是檔案部門的一份責任。所謂航天記憶工程,是以航天檔案為基礎,以航天的歷史發展為脈絡,收集具有永久保存價值的檔案資料,加之以信息化技術,構筑起一個能夠全面反映航天事業發展的檔案信息資源系統。
建設航天記憶工程是檔案部門承擔的歷史使命,更是一種自學行為。航天記憶需要以檔案為基石,但檔案并不完全等同于記憶:其一,檔案是刻錄下的記憶,是人們有意識選擇的結果;而航天記憶則是整個航天事業的記載,是一個海納百川的整體概念,它需要將個體記憶進行資源整合,所以航天記憶工程是一個化散為整的集體性概念。其二,檔案是“死”的,而記憶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充滿情感的,故而我們需要從情感的視角體驗和感受航天記憶工程。
這些年來,我國的航天事業在國防建設、空間技術等方面取得了輝煌成就。回顧這些有目共睹的成就,檔案工作可謂功不可沒,檔案在航天事業中充分發揮了其憑證價值、參考價值,是航天事業的有力后盾。就拿型號檔案而言,通常一個型號的研制需要若干階段,從開始到結束的周期較長,但在一個型號研制結束后,其檔案能為后續的型號研制提供便利,即通過充分利用已有技術檔案,能夠大大節約人力財力,縮短研制時間,更節省了研制經費。航天檔案為推進技術進步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為企業領導決策服務提供了保障。
正如建造高樓大廈一般,記憶工程這座航天寶庫的大廈需要堅實的地基為依托,而檔案正恰如其分地為這座宏偉的大廈打下了基礎。航天記憶工程是一項集文字、圖片、多媒體技術于一體的記憶工程,通過館藏檔案,可以真實再現那些浸潤了勞動者心血的尖端技術,還原那些發射成功時激動人心的精彩瞬間。檔案是歷史的真實記錄,它承載了航天事業發展的點點滴滴,如果說一份檔案是一滴水,那么航天系統的檔案就是一片瀚海,為構筑航天記憶工程提供了保障,是構建航天記憶工程必不可少的資源。
航天記憶強調的是“有生命的集體性記憶”,是用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看待檔案的方式。這對于檔案而言,除了原有的生命力——“記憶宮殿”,更蘊含了深一層的含義,即檔案也可以是充滿情感的,客觀之余更記載了對航天事業的濃情厚意。這就需要我們從一個航天人的身份、一個社會人的身份去認同、去保護這份珍貴的記憶。
(1)航天記憶工程是依賴檔案的“理性”工程
航天記憶工程是以航天檔案為平臺構建起的工程,它保留著檔案的客觀真實性,即說一是一說二是二,不存在也不容許有一位數的誤差。航天記憶工程通過航天檔案將航天文化記錄保存于其中,承擔起航天記憶傳承的使命,通過檔案的記載將航天文化脈脈相傳,是依賴檔案的“理性”工程。
(2)航天記憶工程是柔化檔案的“感性”工程
航天記憶工程是航天人對共同熱血過、共同奮斗過的那段歲月的情感依托和重溫。對于有共同情感記憶的航天人而言,航天記憶工程無疑是一個情感記憶的共同體,那些型號、設備、技術,是航天人生活的印記,融化在航天人的血液里。航天記憶工程就是這樣一項情感歸屬工程,它有助于柔化人們對檔案的認識,使它披覆上一層充滿情感的光暈,讓檔案不只是檔案,更是集體的情感記憶;它更是檔案部門面向航天人、服務航天業、奉獻全社會的“感性”工程!
(3)航天記憶工程是提升檔案知名度的“品牌”工程
檔案作為為人們提供服務利用的后勤式工具,或許其知名度僅拘于日常的利用者。而航天記憶工程這樣一個理性與感性并重的體系則有助于提高檔案及檔案部門的影響力度,是一項利于提升檔案知名度的“品牌”工程。整合航天記憶資源,建設好航天記憶工程,充分發揮檔案的作用,也是檔案部門在更寬廣的舞臺上為航天事業發展做出的奉獻。航天記憶工程源于檔案,又豐富了檔案,對于拓展檔案工作覆蓋面,提高檔案知名度,促進檔案事業發展均具有重大意義。
檔案編研工作始于先賢孔子編纂《六經》,后劉向成《別錄》,司馬光寫《資治通鑒》,更有清編纂思想集大成者章學誠先生的“經世致用”之學,可見編研歷史淵源流長。對于航天事業而言,將豐富的航天檔案信息資源作為編纂的原材料,深度挖掘航天檔案信息資源,根據需求對材料進行篩選甄別,依賴檔案的可據性將檔案信息內容進行重組、整合,關注文化、情感導向,形成新的航天檔案編研成果,使航天記憶衍生出更為厚重的文化價值。并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和大眾傳媒宣傳檔案編研成果,充分發揮航天檔案編研成果的文化功能和經濟功能,更好地發揮航天檔案在航天記憶工程中的作用。

對于檔案記憶工程的建設,檔案部門是主力軍,首先應充分挖掘庫藏檔案中有關航天事業歷史發展變遷的文件資料,收集最原始的航天記憶工程資源。其次面向航天系統內部收集與航天有關的文字、照片、音像等特色資料,包括航天文化、航天精神、名人檔案、航天建筑等,將具有歷史價值和企業特色的航天檔案造冊登記。再次向社會廣泛收集公民檔案保管員眼中和航天人心中的航天印象,呼吁社會人士用手中的DV 或者相機記錄一切,結合個人對航天事業的感情感悟感受,記錄航天事業發展變遷的點滴。
搭建航天記憶檔案管理平臺,建立多種類型數據庫,全方位多角度展現航天記憶工程,除傳統檔案文件庫外,還應包括實物檔案庫、影像檔案庫、專題檔案庫、名人檔案庫等。實物檔案庫主要收集反映單位成立以來各型號產品樣機、模型、獎狀等材料,以及歷年來重要領導的手寫題詞等,通過航天展廳或門戶網站進行展覽和開發利用。影像檔案庫主要收集重要領導視察、型號產品研制、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過程照片、視頻,新老建筑物照片,以及各大媒體對航天事業報道的剪輯等。專題檔案庫主要收集各系列研制型號研制過程的重要文件資料,包括任務分工、隸屬關系、位置變遷、大事記等。名人檔案庫主要收集航天各專業領域名人事跡、作證材料物品等,建立起“航天名人名錄”,記錄“口述資料”等。
航天記憶工程的構建是為了更好讓航天記憶、航天文化、航天精神傳承,讓社會關注航天,關注航天記憶,更好地推動航天事業健康發展。檔案部門可以聯合新聞媒體、影視公司制作“中國航天系列”,為今后以電視專題片、照片、畫冊、展覽等多媒體形式出版做準備;與出版社合作,通過航天記憶資源的二次開發,制作書籍和音像制品以及電子版圖書,通過網絡傳播擴大影響力;編印《航天記憶工程》專輯,挖掘航天文化,擴大社會影響力……如果能充分挖掘航天記憶,定會為航天事業的發展錦上添花。
加拿大檔案學者T.庫克說過“檔案工作者是建構社會和歷史記憶的積極因素。在此過程中,他們不僅有義務保護或記錄過去,還有責任把未來的需要和期望銘記于心”。這既是對現有責任的擔當,更是對于人類未來的關懷。航天檔案工作者有這份責任來建設好航天記憶工程,這既是對當下航天文化的保護,亦是為未來航天記憶的傳承。讓我們利用好現有的檔案資源,建設能雅俗共賞的航天記憶工程,不斷豐富挖掘航天記憶工程的內涵,為完整記錄和追尋航天事業發展的歷史軌跡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