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愛萍
由于水上運輸具有運力較大和成本低廉的優勢,發展內河航運對國民經濟和地方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而內河航運的發展離不開內河船員的支持,內河船員業務能力和實操技能的提升將會大大降低水上運輸交通安全事故的發生率,從而提高內河航運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本文從內河航運業面臨的現狀、船員實操技能不強的原因以及應對策略三個方面進行分析,繼而探索出提升船員實操技能的有效對策。
我國擁有豐富的內河水運資源與天然的航運條件,且內河船員的數量居世界前列。內河船舶交通運輸相較于內陸其他的交通運輸形式,擁有無法被超越的運能大、成本低、能耗少、污染小的優勢[1],成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交通安全形勢逐漸穩固,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交通安全隱患,影響水上交通安全的事故仍時有發生,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
近年來,受國際經濟形勢的影響,我國航運市場并不景氣,造成了船員供需不平衡。截至“十三五”末,全國注冊內河船員908683人,同比增長率3.9%,其中女性內河船員212491 人。全國持有適任證書的內河船員共425224 人,其中持一類適任證書的有105005人,持二類適任證書的有149947人,持三類適任證書的有170272 人(見表1)。按最低安全配員標準進行核算,全國內河船舶共需配備持有適任證書的256890 位內河船員,供需比例僅為1.66:1,但一類三副人才的供需比例僅為0.49:1,一類三管輪人才供需比例僅為0.13:1。從各年齡段船員人數及其比重統計來看(見表1),內河船員年齡結構不合理的問題較為突出。船員老齡化嚴重,年輕船員占比較少。

表1 內河注冊船員各年齡段與所持證書情況
船員實操能力不強這一不爭的事實,主要是由培訓機構培訓水平低下造成的。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開辦的內河培訓院校到目前為止,已基本被各省市的航海院校合并。因此,現有的內河航運培訓機構多為私營培訓機構,而內河船員的公辦教育機構在全國范圍內寥寥無幾。船員主要通過私營培訓機構的短期培訓,即可上崗就業。針對船員實際操作技能的培訓主要依托內河操縱模擬器和相關教學設施設備,以模擬演練為主,基本沒有在船實操操作的相關訓練,從而導致內河船員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存在系統性不夠、深度和廣度不足等問題。[2]
我國的內河航運企業主要集中在江蘇、安徽、山東、湖北、福建等水系較為發達且勞動力資源密集的部分省份,這就導致中西部地區對內河航運這個行業的認知度較低,繼而造成從業人員偏少的現象。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從事內河船舶運輸的船員收入相對岸上就業的人員收入水平較高。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國民經濟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岸上就業的工種增多,老百姓的收入有了明顯增長。由于家庭和社會環境較為優越,90后和00 后無法接受需要背井離鄉、四處漂泊以及與親人兩地分居的航運工作,因此更愿意選擇岸上就業。[3]
隨著船岸各工種之間工資差距逐年縮小,愿意將船員作為職業的青年人也隨之減少。同時,由于目前關于內河船員培訓和發證規則所規定的學習與考試內容較多,大多數中年一代也畏難而退,再加上內河船員的工作場所相對封閉,環境風險較高,船員的職業吸引力也大打折扣,因此“棄船上岸”的現象越來越普遍。
部分航運企業不重視自有船員隊伍建設,未切實履行組織開展船員船上培訓和知識更新培訓的責任與義務,未給初任船員提供足夠的在船學習鍛煉機會。另外,目前內河航運企業的船舶運輸業務大多由掛靠的私人船東負責運營,而私人船企更加關注經濟效益和安全管理,只要經濟效益能得到保障、安全不出大問題即可。因此,私人船企普遍對船員的業務能力培訓和職務晉升方面缺乏足夠重視。船員能力培訓重點在于提升船員的實操技能,職務晉升重點在于提高船員的薪酬,私人船企應積極學習國內海船公司對船員的培養模式:一方面加強上船前的崗前培訓和下船期間的業務能力培訓,提升船員實操能力;另一方面,對船員提供個人發展規劃培訓,讓船員感受到公司的重視,明確自身發展前景。
實操培訓質量整體呈現較低的問題,主要原因在于:(1)部分船員培訓機構重收益、輕培訓,對船員培訓所需的場地、設施設備、人員等投入不足;(2)部分船員培訓機構重理論、輕實操,不按照培訓計劃展開實際操作培訓,能不組織盡量不組織,對船員實際操作培訓內容能簡化就盡量簡化;(3)部分船員只重視理論學習,而輕視實操技能的掌握情況,導致理論和實際結合得不足。
在保障水上交通安全方面,內河航運相關企業的核心任務是如何確保船員適任崗位并能做到履職盡責。提高船員實操能力、降低水上交通事故發生率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船員、船員培訓機構、船員服務機構、航運公司、地方政府、海事管理機構共同努力。
國家和地方政府應出臺關于推動內河船員教育培訓的相關扶持政策和社會保險優惠政策,鼓勵船員培訓機構利用實船和模擬器組織船員進行實操訓練。同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應將船員納入緊缺高技能人才職業(工種)類型,落實船員培訓就業補貼政策,出臺有關航海類院?;蚵殬I教育畢業生參加內河船員考試和職務晉升的優惠措施,從而吸引更多青年人積極從事船員職業。[4]
當前,隨著內河船舶設備的更新和航運管理的信息化發展,船員業務能力和實操技能的提升越來越受到管理部門和企業的重視。通過各地方海事和各界的努力,內河船員的素質將會得到質的提升,為內河航運安全提供有效保障,從而推動內河航運為國家的海洋強國建設助力。
船員培訓機構應加強對船員的培訓管理,以實操為導向,持續完善、升級迭代培訓的方式方法以及培訓內容,以強化船員的實際操作能力,持續提升培訓質量。船員培訓機構需加大在實船訓練方面的師資力量投入,招聘優秀船長、船員參與培訓教學,邀請培訓機構教師定期上船任職,創建“雙師型”的教師隊伍,以保證船員能持續適任崗位的要求;與航運企業聯合辦學,將訂單式培訓和學歷提升相結合。船員服務機構和航運公司應加強船員在職教育和培訓,根據不同船舶的種類、噸位、主機功率、航行條件之間的差異化以及公司對船舶安全管理方面的要求,采取針對性培訓,持續提升船員業務技能。主管機關應按照不同職務船員資格的適任能力要求,梳理船員培訓的知識要點,細化培訓內容、方式、時間和評價要求,形成系統的船員培訓知識體系,制定船員培訓大綱,優化船員培訓和適任考試標準;編制船員培訓模擬器性能標準,明確可以用模擬器替代實船訓練的科目、內容和具體要求;推行船員培訓機構分類分級管理制度,完善船員培訓機構的教學質量評價機制,嚴格船員培訓機構資質的審核和日常管理工作。

主管機關需改變應試型船員培訓考試模式,根據船員適任標準體系修訂船員考試大綱和題庫,制定和完善船員實操考試工作規范和評分細則,強化對船員日常操作、應急應變等方面的技能評價;加大對船員實操考試場地、設施設備的投入。由于目前各地方海事機構多租用內河培訓機構的模擬器設備進行考試,在考試時間安排上都需要和培訓機構協調,同時,報名實操考試的船員數量較少,因此,各地方海事局可以建立自己的船員實操考試基地,以解決因實操考試場地不足導致的無法如期面向少部分船員開考的問題。各地方海事機構還應建立完善考官、適任評估員培養和管理機制,培育一支業務精湛、素質一流、作風過硬、清正廉潔的專業考試監督與評估人才隊伍,以更好地規范船員考試行為,促進船員理論考試和實操評估工作標準化,保證考試的公平和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