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浙江省杭州市建新小學是一所非常典型的城市社區小學,學校面積較小,可利用的資源有限。為了打破困境,讓勞動教育真正落地,學校將勞動教育與學校的“新小孩”育人目標相融合,積極開拓勞動教育的實踐途徑,逐步形成并完善勞動教育體系,努力打造具有建新特色的新勞動教育。
聯結課程,學技能。結合區中小學生勞動建議清單,學校積極梳理各年段勞動教育內容,將勞技課、少先隊活動課進行整合,將勞動教育內容納入“少先隊活動課”。首先,讓教師明確教育方向、教育內容,能夠為教學提供適宜的方法。其次,每月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開展勞動教育,讓學生通過每周的勞技課和每月的少先隊活動學習勞動教育的相關內容,獲取勞動技能和生活技能,在動手動腦中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牢固樹立“勞動光榮”的理念。
聯結實踐,感責任。學校注重在常規工作中滲透勞動教育,致力于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同時,將勞動體驗活動系統化,每個月以班級承包的形式開展勞動活動。一方面,在校內設置勞動體驗崗,召集學生前來體驗;將勞動與其他學科進行融合,以傳統手工技藝為依托,以“習得—熱愛—傳承”為最終目標,組織跨學科的項目式活動。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在校外根據學校提供的勞動清單,以班級或小隊為單位走進社區,開展深度的勞動體驗與實踐。
聯結評價,激興趣。勞動教育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綜合性學習。對此,學校通過獎勵新星幣,發勞動勛章,推微信公眾號表彰等形式,不斷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讓他們在體驗中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獲得成就感。
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和探索,通過架構“教學—實踐—評價”為一體的勞動教育體系,學校的勞動教育也呈現出了新時代背景下的“新小孩”勞動教育新樣態,并逐步顯現出以下三個特征:一是與時俱進,具有新時代小學勞動教育特色;二是有專屬特色,逐步構建了屬于建新小學“新小孩”校本特色的勞動教育;三是具有開拓性,讓學生在勞動中發揮想象力,培養創新精神的時代新人。面向未來,學校也真誠地希望建新學子能夠在六年的小學生活中,用勤勞的雙手去勞動,去實踐,去創造美好而自信的生活!
(文/ 胡建芳)
有意思的勞動課
“讓孩子們在泥土里學會耕耘,在煙火氣中體味生活,在指尖上打開大千世界,親手創造色彩斑斕的人生。”這是勞動課不拘一格的底氣所在。勞動課不同于其他課程,它涉及整理與規劃、傳統工藝與手工、農業生產、創新設計等內容。勞動課之所以有意思,就在于它的豐富多彩。
不僅如此,勞動課之所以有意思,更在于它能夠帶給學生滿滿的成就感。通過對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編織一段繩結、烹飪一碗菜肴……從而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勞動的快樂,收獲勞動的成果。例如,在教學完“平結手鏈創意多”課程后,學生可以將自己的編織作品放在編織小鋪里售賣或送給家人朋友,孩子們感受著平結工藝品的美觀,分享著平結“平安吉祥”的好寓意,用情感帶動學習的勁頭,體會著勞動的快樂,勢必會對提高學習興趣與積極性有所幫助。
有傳承的勞動課
《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勞動課程內容共設置十個任務群,每個任務群由若干項目組成。其中,“傳統工藝與手工制作”任務群的教學,主要是帶領學生學習折扇制作、陶藝制作、雕刻、編織等傳統工藝,其中每一種老手藝都凝聚著一代代中國人的智慧。所以,除了要幫助學生習得相應的勞動知識和技能外,還需要幫助他們樹立保護、傳承與創新傳統工藝的勞動觀念。例如,在教學“平結手鏈創意多”一課時,我首先向學生介紹了“結”的歷史:中國“結”與“吉”同音,“結”往往表達了人們對未來的美好憧憬。而平結的“平”有平安之意,這個小小的繩結背后凝聚的是古代中國人幾千年來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有智慧的勞動課
勞動充滿著知識與智慧。勞動課不僅是體力的付出,更教會學生勞動的技巧和方法,讓學生會勞動,更懂勞動。例如,在“平結手鏈創意多”一課的教學中,教學難點在于單向平結和雙向平結的編織方法,需要用到壓、挑、穿、編、繞等技能。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編織技能,我首先在課堂上播放了微課幫助學生更清楚地看清編織過程。接著,我和學生一起創編“編織謠”,幫助他們記住編織步驟。最后,加入肢體動作,請學生做一做“編織操”。用身體作為軸線,左右手當作左線右線,通過這樣三個教學支架幫助學生厘清技術難點,增加學習樂趣,有益于他們更加熟練地掌握編織技巧。而技巧的掌握是從“會勞動”走向“懂勞動”的關鍵,也是讓學生愛上勞動的訣竅。
有溫度的勞動課
在學習編織中國結時,我向學生介紹了拱墅區武林夜市“曉曉手工”女攤主的故事,通過身邊勞動者的案例告訴學生:勞動是光榮的,我們可以通過勞動創造美好的生活。此外,勞動課堂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終會回歸生活。在學會了手鏈編織后,我鼓勵學生給家人、朋友送上自己編織的手鏈,把平安吉祥的祝愿送給自己的親朋好友,真正做到從生活中來,用到生活中去。
“勞則思,思則善心生。”勞動能夠讓學生懂得敬惜物力,尊重他人勞動成果,讓學生在思想、道德與品格上獲得長久滋養。勞動教育不僅僅在課堂上,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要讓學生在體驗勞動樂趣、享受勞動成果的同時,漸漸成長為懂勞動、會勞動、愛勞動的時代新人。
(文/ 周菡)
新樣態的勞動教育范疇可以歸納為三大類:一是日常型勞動,即著眼于中隊和家庭兩個主陣地,培養自主能力;二是服務型勞動,即著眼于社會實踐大戰場,培養責任意識;三是創造型勞動,即著眼于勞動實踐的生產能力,培養創新能力。因此,浙江省杭州市建新小學基于項目式學習的少先隊勞動教育,采用“練級賽”“PK賽”等挑戰形式,將新勞動教育的體驗范圍從校內延伸至校外,旨在讓少先隊員在親身體驗勞動活動的過程中懂勞動之義、明勞動之理。
以本校大隊部組織的“紅領巾·練級賽·悅勞動”新勞動為例,項目對象是本校的高段少先隊員,活動始終秉持“勞動點亮生活,紅領巾在行動”的宗旨,鼓勵隊員爭做勞動小先鋒。
首先,確定主題。基于前期中隊輔導員在各中隊滲透勞動教育意義的前提下,隊員們在經歷頭腦風暴、各抒己見環節后,最終商定本次少先隊勞動實踐的主題為“紅領巾·練級賽·悅勞動”。我們根據少先隊員校內外的勞動體驗實踐情況,基于輔導員能指導、隊員能操作、家長能配合、社區能開展的原則確定主題,確保貼近少先隊員的生活需求,緊貼時代脈搏、生活熱點。
其次,組建小隊。“紅領巾·練級賽·悅勞動”活動中組建的每個小隊成員確保為6~8名,并堅持科學合理的分組方式,保證小隊合作效益事半功倍。輔導員則需要根據隊員們的興趣愛好、社交能力、性格特征等內外因素組建小隊,鼓勵人人參與。在小隊集結完畢后,再根據各小隊的特色確立各小隊的項目成果,如“練級賽之收納小能手”“我是小小講解員”“乘風破浪的紅領巾”等。
再次,設計方案。在研讀項目任務后,少先隊員們要以小隊為單位進行勞動方案的設計。中隊輔導員可幫助小隊成員確定勞動形式、搭建流程支架,共同協商討論后再逐步完善。但需要明確的一點是隊員始終是方案設計的主體,輔導員只是扮演輔助的角色,切勿因本末倒置而失去了勞動教育的初衷。
最后,分層指導。《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勞動教育的關鍵環節包括講解說明、淬煉操作、項目實踐、反思交流和榜樣激勵。因此,少先隊輔導員有必要圍繞“勞動是什么”的問題,對隊員們進行有重點的分層指導,加強對少先隊員勞動觀念、勞動紀律的正面引導,培養隊員明辨是非的能力。再者,也要加強針對勞動技能、原理、規則等實踐的指導,注重指導與啟發思考、示范等相結合,方能事半功倍。
(文/ 華麗婷)
近年來,勞動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從小培養學生愛勞動、會勞動、勤勞動的良好習慣,不僅是我們的責任,也是義務。但因為受到場地的限制,開展傳統勞動教育的途徑也有限,所以學校決定尋找并整合身邊的資源,以基于傳統手工技藝的勞動教育作為突破口,開展“尋根—研習—創生”的新勞動教育,最終達成“習得—熱愛—傳承”的三級目標。
尋根,開展“傳統手作”體驗。例如,開展老物件搜集活動,請學生搜集家中用傳統技藝制作的物品,和老一輩一起追憶當年的故事,感受傳統手工技藝在當時不可或缺的地位。又如,在國慶長假期間,發出“尋訪傳統手工老物件”的征集令,學生們紛紛積極響應:有的找來了奶奶織的毛衣,有的找來了爺爺自己做的鋸子,更有學生發現了距今110年之久的毛巾架……東西繁多,也讓學生感受到了勞動人民的心靈手巧及老一輩艱苦樸素的作風。
研習,構建“布言線語”課程。一方面,結合勞動教材,學習傳統手工技能。另一方面,融入社團活動,體驗傳統手工魅力。現如今,我校已成立竹編、刺繡、鉤針、毛線編織、衍紙等9個傳統手工社團,周五的社團課也成為學生每周非常期盼的課程之一。
創生,組建項目式活動。學校組織開展了基于傳統手工藝的項目式活動,并將學歷案和學生的項目式活動相結合,引導學生以學歷案為學習地圖,根據學習材料進行自主探究,動腦、動手,促成深度學習。以六年級的項目式活動——“廁簾新風尚”為例,活動從和學生生活實際相關、也是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入手,設置為廁所設計有學校特色的廁簾為真實情境,展開了基于學歷案的項目化學習。在搜集和整理資料的過程中,學生了解了廁簾的材質、樣式、作用等;在思維導圖的制作中,學生提高了總結概括能力;在反復測量和計算的過程中,學生提高了多維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最終,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了明顯提升。
總之,引導學生將所學的勞動技能加以有效運用,使他們樂于用雙手創造美好生活,這便是我們對新勞動教育的追求。
(文/ 沈燕萍)
勞動教育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綜合性學習,需要持續、高效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勞動中體驗生活,獲得成就感。但要達成教育目標,離不開學校的有序引導和家庭的支持合作。
學校于2020年制定了符合學校實際情況的勞動教育方案,方案中提到落實家庭勞動教育,指出在家里,家長應鼓勵孩子自覺參與勞動,創造機會讓孩子自己動手進行勞動實踐,掌握必要的家務勞動技能。各年級根據“杭州市建新小學家庭勞動清單”,圍繞衣、食、住、行、用等家務勞動方面,要求學生在校期間每學年習得1~2項技能,掌握其方法,實行家校聯動評價,做到人人過關。
2020年以來,學校德育處逐漸完善了“新小孩”德育課程體系中的“新星幣”獎勵機制。學生經過“馨”(好習慣)、“智”(學科學習)、“壯”(體育運動)、“趣”(藝術素養)、“勤”(勞動實踐)不同方面的學習與實踐,進行師生評價后獲得相應的“新星幣”,作為獎勵。“新星幣”在學校各方教育中都起到了一定的激勵作用,學生可在學校的“夢想集市”中用作“夢想基金”。其中,對于學生勞動教育的評價主要依托于評價量表“四慧”勞動素養指標對學生進行評價:“慧生活”具有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具備一定的生活技能;“慧實踐”能夠積極完成校內勞動實踐活動,在家庭勞動中主動承擔勞動任務;課外進行服務性勞動實踐體驗;“慧學習”能夠有計劃地學習勞動技能,善于在學習中總結勞動方法,能積極和同學交流學習所得;“慧創新”在勞動中具備創新素養與科學家潛質,能夠以創新思維開展綜合性研究學習活動,能將自己勞動實踐中的創意分享給同學。學生從自己評、家長評、同學評、老師評多角度多元化進行勞動學習實踐的評價,以“新星幣”激勵為輔助方式,激發學生勞動興趣,培養勞動意志。
除此之外,學校也在努力嘗試開展一系列德育活動,旨在提高學生勞動素養的同時,積極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一是親子活動,增進交流。學校于2021年組織開展“親子俱樂部”活動,招募有意向參與周末活動的家長和學生,到校或走出校園,圍繞家庭勞動、社會勞動、手工勞動、服務勞動等多種形式,開展親子活動,拉近親子距離,培養親子感情的同時,增強學生的勞動素養。二是公益課堂,提高素養。學校每月開展“愛麗絲繪本公益課堂”,邀請有意向的家長志愿者進校向學生教授勞動教育相關知識與技能,拓展學生的眼界,幫助他們習得更多的勞動技能。
總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觀念也在不斷更新。新時代的教育不僅要注重對學生進行知識教育,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基于此,家長要積極參與到對孩子的勞動教育中,注重引導孩子參與學習、生活、家務等各方面勞動,形成家校聯動,在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文/ 崔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