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瑤 龐言 劉安琪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修訂組組長崔允漷在《學科核心素養呼喚大單元教學》一文中指出大單元教學有三層內涵:一是學科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倡導大概念、大任務、大觀念與大問題的設計,以此來改變教師的格局;二是針對許多教師只關注知識、技能與分數等,而忽視學生能力、品格與觀念培養的問題,應著眼于全面育人的“大道理”;三是從時間維度來看,大單元教學有利于教師正確理解時間與學習的關系,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觀念。實踐證明,開展大單元整體教學,有助于學校落實核心素養目標。基于此,為了不斷提升農村小學整體育人質量和水平,北京市昌平區上苑學校嘗試開展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大單元整體教學研究,旨在以大單元整體教學為途徑,不斷實現核心素養的有效落實,以推進教育優質資源的均衡發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數學課程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包括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基于此,小學數學教師應注重在教學中滲透結構化意識,通過開展單元教學,將教學內容串聯整合,在提升整體教學高度的同時,幫助學生構建思維框架。
前期準備—單元整體備課
《角的初步認識》是北京版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的內容,教師在授課前對單元整體內容進行了分析:該單元包括角的初步認識和探索規律兩部分內容。其中,“初步認識”部分的教學目標是初步認識角,并且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畫角;結合數學書封面、畫框面和地板磚面上的角,認識直角;通過直角和銳角、鈍角之間的大小關系,認識銳角和鈍角。學生熟練掌握這部分知識,能夠為以后進一步學習角的度量、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相關知識奠定基礎,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探索規律”這部分教學旨在讓學生通過學習數線段、數角、數三角形的方法,培養有序觀察和歸納推理的能力。
過程說明—單元整體教學
學生在一年級就初步認識了正方形、三角形,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利用四根相等長度的小棒,讓學生根據要求進行擺放,以喚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回顧。先請學生用四根小棒擺成一個學過的平面圖形,學生會根據經驗擺放出正方形;在此基礎上,請學生拿掉一根小棒,并追問是什么圖形,學生基于已有知識回答是三角形;教師請學生再拿掉一根小棒并繼續追問是什么圖形,學生便會對此產生疑問,教師則順勢引出教學主題。這種方式能夠為學生認識新的幾何圖形做遷移鋪墊,還能在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情緒的同時,活躍課堂氣氛。
在正式教學環節,教師注重引導學生將“生活經驗中的角”逐步提升為“數學上的角”。在建立角的正確表象后,為了加深學生對角的特點的認識,教師又安排了以小組為單位從身邊找角的活動,引導學生通過找一找、指一指、說一說的體驗,了解角的特征,同時引導學生將學到的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在初步了解了角的基本特征后,教師讓學生嘗試動手畫角,并選擇特殊角讓其進行大小的比較。在此基礎上,教師借助“活動角”這一學具讓學生更加直觀地進行角的對比,再通過比較、討論、交流等環節,使學生認識角,知道“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系,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對于角的分類的教學,教師則選擇在學生對角有了初步認識后,借助三角板幫助學生進行區分。
最后一個教學模塊是探索角的規律,在學生掌握了角的基本特征后,教師出示“從一點引出四條射線,形成三個基本角”的圖片,供學生觀察并提問:圖中有幾個角?學生開始只是沒有規律地數角,結果得出的結果都不相同。教師順勢追問那學生有什么解決辦法,最終他們經過討論總結出要有序數角,這樣才更容易發現規律。在探索規律的過程中,學生一起經歷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發現規律、總結規律的過程,收獲了寶貴的學習經驗。
跟進策略—反思與提升
結合農村學校學生的學情及特點,教師開展單元整體教學過程中,對備課、授課及教學方法等進行了整體考慮。但由于是首次嘗試單元整體教學,在有些教學環節和過渡上還不是很熟練。但單元整體教學,幫助學生將知識點聯系起來并加深理解,相較于傳統教學更具有連貫性,學生的學習熱情、動手操作能力、表達能力和總結能力更優于之前的教學模式。
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應更加積極地運用單元整體教學開展課堂實踐,逐漸提升教學水平及實效,幫助學生逐漸形成完整的知識鏈,讓學習過程實現由點到鏈再到網的發展。
(文/ 徐瑤)
單元內容
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以“藝術之美”為主題,單元培養目標為借助想象,感受與表達藝術之美,共編排了三篇課文,課文從不同角度介紹了音樂、繪畫、戲曲等各種藝術形式的美,折射出了藝術的魅力。其中,《文言文二則》一課由兩篇文言文組成:《伯牙鼓琴》表現了音樂藝術的魅力和朋友間的真摯情誼;《書戴嵩畫牛》揭示了繪畫要尊重事實的道理;《月光曲》一課講述了貝多芬即興創作《月光曲》的傳說故事;《京劇趣談》介紹了馬鞭、亮相等戲劇知識,表達了作者對京劇的喜愛和對傳統文化的自豪。單元編排從個人才藝、手工制作、勞動技能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藝術元素出發,詮釋了教材編者從兒童視角對藝術之美的解讀。
學情分析
農村學校學生生長在農村,受到所處環境影響,很多家長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學生存在讀書少、書寫差等問題。基于此,本單元的“藝術之旅”主題及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一定距離,由于知識背景、審美能力和品鑒能力的不足,會導致學生在學習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難。通過學習前測了解到:班級90%的學生對藝術有初步了解,如學習過跳舞、打架子鼓、吹竹笛、陶笛等,但是對于藝術的魅力和藝術帶給人們的好處,沒有體會,也不理解。
基于學情分析,為增強學生對藝術之美的感受,教學該單元時,除了借文字帶領學生展開想象,還要借助課后資料袋、“年級閱讀”、古琴視頻、京劇視頻等資源,盡可能地開闊學生的視野,幫助他們從多角度展開想象,豐富審美體驗。
學習任務
教材是學習資源的主體。教師只有依托教材,將教材內容以單元或更大單元的形式進行梳理、整合,才能確立“任務”主題。同時,教師要積極創設多種學習情境,設計多樣的學習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體驗,完成“任務”。以教學該單元《文言文二則》一課中的《伯牙鼓琴》一文為例,我堅持以單元任務驅動為統領,專注于文本教學的同時,嘗試采取多種舉措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在學習活動中理解知音情,進一步走進中華傳統文化。
讀通古文,感知知音。一是回顧方法,了解故事。要求學生在課前預學環節,借助注釋、插圖初步感知故事內容;課堂伊始,引導學生回顧以往學過的送別詩,感受古人之間的情誼;進而,帶領學生開啟藝術之旅,一起走進中國古代藝術館,了解知音故事,感受知音情誼。二是朗讀故事,聚焦難句。學生通過預學了解到本文主要講述了春秋時期伯牙和鐘子期之間的動人故事;在小組探究中,學生結合注釋、朗讀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通過再次朗讀,將文章讀得有韻律、有情感。
暢談知音,理解之心。初讀后,教師出示“是什么讓伯牙和子期如此默契”的學習任務,使學生在思考過程中深入理解文中“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鐘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這句話的意思,明白知音首先要心意相通或知心,就像文中伯牙心里想的子期都知道。
想象畫面,領悟知志。一是想象畫面,補白理解。在學生理解了知音就是知心的道理后,教師進一步激發學生想象:伯牙的琴聲悠然響起,他的思緒飛向了那巍峨的泰山之巔,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怎樣的泰山?對此,學生通過交流認為他好像看到了高大巍峨、氣勢雄偉的泰山。此時,我順勢出示泰山的圖片,幫助學生感受綿亙蜿蜒、巍峨高聳的高山,再引導學生通過想象補白,感受無論伯牙彈到什么,子期都能聽懂他的琴聲,從而感受兩人間“知我所知,解我所意”的情感。二是字理學習,理解“志”字。通過“志”的字理學習,幫助學生理解“志”就是心所去往的地方,從而理解知音不僅要知心,而且子期還明白伯牙的志向。三是師生對讀,志同道合。師生對讀第二三句,教師順勢小結:看來,子期由衷贊嘆的不只是琴聲,更是伯牙的志向和胸懷啊!此時,學生理解了知音不僅要心意相通,也要志同道合。
組合閱讀,知音情深。一是資料引入,體會情誼。教師適時提供相關拓展資料,使學生通過資料閱讀更加理解伯牙和子期彼此間的心意相通、志同道合。二是破琴絕弦,感受知音情。請學生根據查閱到的相關資料進行全班交流:伯牙在子期的墳前傷心欲絕,因為唯一能聽懂琴的子期已經死了,繼續彈琴還有什么意義呢?世上再也找不到那樣的知音了。
知音文化,藝術魅力。教師在課堂上借助多媒體播放“古漢陽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識知音”的傳奇故事視頻,幫助學生了解這個知音故事感動和溫暖著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靈犀、心心相印的中國人,這個中國特有的知音文化也已經融入每一個中國人的血脈,從而引導學生理解知音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元典,也是中華民族基礎的文化符號。
(文/ 龐言)
單元整體教學是指教師基于課程標準,圍繞主題(專題、話題、問題等),對教材等教學資源進行深入 解讀、分析、整合和重組后,進行結構化組織,形成互相連接的完整教學單元。英語學習活動觀指學生在主題意義引領下,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一系列體現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等特點的英語學習,基于已有知識,依托不同類型的語篇,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自身語言知識學習、語言技能發展、文化內涵理解、多元思維發展、價值取向判斷和學習策略運用。因此,以英語學習活動觀踐行農村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不僅可以實現知識的有效整合,還可以為實現英語教學目標奠定基礎。本文以北京版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 5的單元教學為例,探索以學習活動觀開展英語單元教學,旨在幫助學生理解、分析語篇,體會多元文化,激發愛國情懷。
本單元的主題為“Travel around the world”,屬于“人與社會”主題。單元共包括三個語篇、四個課時,內容涉及世界板塊以及世界部分英語國家的基本信息。教師在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開展單元教學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分析本單元文本、體會單元育人核心概念,提出了以下三個單元目標。一是學習理解方面,能夠朗讀所學國家、首都、城市、七大洲的名稱,能夠正確朗讀東、西、南、北的方位單詞。為達成此目標,學生需要通過朗讀、分角色演繹課文,完成課堂任務。教師則通過課堂提問觀察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掌握情況。二是應用實踐方面,能夠運用所學介紹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家的基本信息,包括國家名稱、城市名稱、首都、所屬于哪個州、國家或城市特點、地標、景點、方位等信息。為達成此目標,學生需要基于對所學知識的整理,繪制介紹國家信息的表格或思維導圖。教師則需要通過課堂提問和學生繪制的表格或思維導圖,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運用情況。三是遷移創新方面,能夠運用所學制定個性化旅游路線,并得到其他同學的認可。為達成此目標,學生需要以小組為單位制定個性化旅游路線,內容包括旅行目的地,目的地的首都、標志性城市,國家或城市特點,地標建筑及景點,特色及出行方式等相關內容。教師需要通過師生評價、生生評價的方式對學生設計的旅行路線計劃進行評價。
本案例中,教師圍繞單元主題,對單元內容進行深入研讀與分析,充分挖掘其中蘊含的育人價值。在此基礎上,遵循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思維特點,從學生興趣出發,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進行單元設計,整合單元內各板塊學習內容,注重在主題意義和語篇內容之間建立關聯,不斷引導學生將自己對所學語篇的理解和思考與語言的真實運用相結合,做到知行合一,實現課程育人。在具體教學中,教師還有意識地讓學生了解國外一些國家的基本信息,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經驗,使他們加深對他國的了解,并提升對主題探究的興趣。同時,注重引導學生通過語言學習逐漸形成語用邏輯、提升語用能力,實現在向外傳播本國信息時可以從多方面有邏輯地進行介紹,推動個性化的語言輸出。此外,有意識地通過教學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堅定學生的愛國信念,使他們能夠初步從多角度觀察和認識世界、看待事物,有理有據、有條理地表達觀點。
總之,新課標明確提出英語學習活動觀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教學組織形式和重要途徑。小學英語教師應積極踐行英語學習活動觀,有效落實單元整體教學理念,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發展。
(文/ 劉安琪)
(作者單位:北京市昌平區上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