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紫丹 馬曉慶 劉微 李霞 劉瑩 郝思佳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適當向兒童介紹我國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培養理解、尊重、平等的態度。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凝聚了豐富的歷史文化,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內涵,是傳統節日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诖耍本┦型ㄖ輩^教工幼兒園以幼兒日常生活經驗為切入點,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引導孩子向善、求真、愛美,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春節作為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具有培養幼兒民族歸屬感、提高幼兒審美能力、提高幼兒對于中國傳統習俗的認知等教育意義。
在某次的新聞播報活動中,有幼兒提道:“商場門前有很多紅燈籠,門上也貼滿了裝飾,特別喜慶!”這時,有幼兒說:“新年我家門上也會掛燈籠、貼福字?!贝藭r,我追問:“過年為什么要裝飾大門呢?”琪琪說:“因為開門大吉呀!”“那什么是‘開門大吉呢”,我的問題引發了幼兒的熱烈討論。鑒于此,我們生成了大班最美中國年主題活動——“開門大吉”?;顒右杂變簽橹黧w,充分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順應其腳步,滿足其探索和表達的需要,帶領幼兒通過一扇普通的“門”,打開了中國傳統年文化之門,從中感受到了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豐富和有趣,感受到了中國年的味、韻、樂。
情況分析
一是已有經驗。幼兒對新年的經驗多源于過年的各種體驗,能夠了解新年的儀式感,但缺乏對其內涵的深度探究,經驗呈碎片式。二是學習興趣?!伴T”是離幼兒生活很近的事物,他們每天都能接觸到各種門,能夠說出在過年期間有貼春聯、貼福字的風俗習慣,在區域活動中樂于制作新年裝飾物。三是活動水平。大班幼兒有較強的好奇心,愿意接受和挑戰新鮮事物,他們思維活躍,樂于與同伴一起探究各種事物。
整合目標
依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因此,我們此次主題活動的目標整合為以下三方面:一是引導幼兒通過回憶、實踐,用具體的人、事、物來概括和梳理對過新年的印象;二是借由項目式小組學習,鼓勵幼兒利用查閱資料、走訪等方式感受和了解過新年;三是幼兒能夠分享學習成果,支持和形成對新年更生動、系統的認識。
環境創設
首先,心理環境方面。創設尊重、關愛、共生的和美師幼關系,形成接納、自主、寬松的班級精神氛圍,支持幼兒在充滿安全感和信任感的環境中主動探索、自信表達。其次,物質環境方面。師幼共同創設“開門大吉”主題環境和區域環境,脈絡包括:新年新發現、尋門之旅、新年之旅。
資源利用
班級有較為成熟的家長資源庫,拓寬了活動的維度,如發揮家長資源,為幼兒提供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的相關信息、分享相關書籍等。家園同向共建,支持幼兒在主題活動中的深入體驗。
成立項目小組
為了幫助幼兒更加深入地了解“開門大吉”,我們組織他們自主報名成立了4個項目小組,分別為:
第一項目小組:尋門統計組——打開幼兒的新事件。尋門統計組對幼兒園各處大門進行標注、繪制地圖,分層進行統計、記錄、復檢等,為新年裝飾組提供準確數據。
第二項目小組:門環探秘組——打開幼兒新視角。通過對從古至今各種門進行資料收集、統計調查發現“門環上的瑞獸有驅趕年獸的寓意”,而且很多動物的諧音可以作為門環的元素,如門環上的蝙蝠,取的是遍福,象征著幸福、如意的意思。在此基礎上,在生活中尋找預示著吉利的元素,并嘗試制作各種各樣的門環,如在門環設計中運用柿子做元素,取事事如意的寓意。
第三項目小組:新年裝飾組——打開幼兒的新挑戰。該項目小組的幼兒通過征集、設計、投票統計出新年元素,制作出了兔年福字和春聯。活動中,他們發現家家戶戶會在新年張貼門神,出于好奇便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到這兩個門神分別是尉遲恭和秦叔寶,他們是歷史上有名的大將軍。張貼門神寓意“任何壞人都會害怕,不敢進來”。于是,他們遷移到現代,開始搜索和尋找當今的英雄人物,并在語言區創設英雄榜,繪制英雄畫像,再將他們的英雄故事記錄下來,自制成了英雄故事集。
第四項目小組:新年送福組——打開幼兒活動的新高度。第四組成員收到裝飾品后,開始思考“怎樣能讓別人開門大吉”?于是,他們開始調查了解新年的習俗、禮儀。為了完成在新年到來前為各個班級張貼福字、對聯等新年裝飾品的任務,他們又針對“怎么貼”的問題開始了小組的實踐探究。在測量門的過程中孩子們通過已有經驗,嘗試利用身邊各種材料進行測量,之后,將不同的裝飾進行張貼送福,為幼兒園及班級做好新年的準備。
總之,在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活動中,讓幼兒理解、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應追尋的文化之根。要根植幼兒的文化自信,就要從他們喜歡的文化開始。在本次主題活動中,幼兒經歷了發現問題、制定計劃、行動、復盤反思的過程,這也是他們挑戰自己、克服困難的過程。同時,幼兒通過利用多種不同的學習方式,在探索中確立了個性化的學習途徑。
“開門大吉”,小小的一個門不僅影射出了很多中國傳統的習俗文化,還激發了幼兒對祖國英雄的敬意、對國家的歸屬感,更讓幼兒在共同尋求解答問題的過程中,變挑戰為機會,逐漸養成自主探索的良好品質。
(文/ 何紫丹 馬曉慶)
近年來,北京市通州區教工幼兒園積極開展節日主題教育,其中國慶節活動成為每年都會開展且深受幼兒喜愛的一項傳統主題活動。基于此,我們在了解到幼兒對于慶祝國慶具有濃厚興趣的基礎上,基于幼兒已有的經驗和他們十分關注的“為什么要在北京進行國慶慶典”“為什么要把北京當作首都”等問題,確定了“滔滔不絕‘話北京”的班級主題活動。
為了明確此次主題活動的目標,我們對幼兒的發展情況,進行了以下分析:大班幼兒需要通過調查、實踐等方式切實了解祖國的發展變化,并在此過程中萌發對祖國的熱愛。
前期籌備
確定發展目標 基于對幼兒的分析,同時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出的“要關注幼兒學習和發展的整合性,促進幼兒能夠全面健康成長”的要求,我們堅持在開展活動時做到五大領域的相互融合和相互滲透,以促進幼兒的整體性發展。最終,將主題目標確定為以下幾點:一是通過調查、實踐、對比了解北京的發展變化,激發愛國情懷;二是通過講解、宣傳等形式講述自己對北京的了解,借助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宣傳北京,感受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三是發現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可以用數學方法解決,能用記錄表、統計圖等表示簡單的數量關系,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四是樂于收集能夠展示北京美的物品,并借助繪畫、拍照等不同表現方式,向別人介紹自己發現的美的事物。
確定實施過程 為了有效完成以上目標,我們在與幼兒商討的基礎上,明確了主題活動的實施過程,包括愛的萌發、愛的計劃、愛的行動、愛在身邊四個方面。引導幼兒通過集體教學活動、室內外區域活動、同伴合作學習等不同形式,了解祖國的發展變化;以辦展的形式將獲取的經驗進行輸出,感受北京文化的底蘊;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體現北京精神和力量;最終實現“深挖國慶節的教育價值,將愛國情感厚植于心”的目的。
創設主題環境 為了有效推進主題活動的開展,主題環境包括以下內容。一是主題墻——呈現幼兒活動軌跡,實現實時互動。例如,將幼兒搜集整理的新老北京對比圖收集成冊,幼兒隨時與之互動,還能進行不同角度變化的分類。二是家園共育——助力實踐活動,實現個性支持。通過采訪家長、祖輩收集“北京變化”的相關資料;家長協助幼兒在制定出行計劃,并記錄幼兒按照計劃游北京的過程,將所見所聞與幼兒一起制成分享書,為幼兒的介紹提供支持。三是社區資源——豐富互動形式,實現社區聯動。例如,將社區軍人請到園所,通過儀仗隊升旗、軍體拳表演等活動,帶領幼兒現場感受軍人的威嚴與榮耀。
活動實施
愛的萌發—暢所欲言“道”北京:喚醒學習動機 我們組織班級幼兒針對“國慶節慶祝有著不同的問題和暢想”展開討論,并在此基礎上引導他們通過詢問、查閱資料等方式試著解決自己的問題。在有幼兒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我國首次舉辦國慶節的視頻時,幼兒們驚嘆于早年國慶典禮與如今慶典相同,并將關注焦點放在“變化”這個詞上,如現在國慶視頻的畫面清晰了、人們的穿著變了、軍事武器變了等。此時,幼兒產生了“為什么會發生這么多變化”“我們生活的北京城有什么變化”等問題,至此我們進入了活動的第二階段——邊走邊看“逛”北京。
愛的計劃—邊走邊看“逛”北京:形成內驅力 一是展現新老北京的對比——通過對比,引幼兒內心情感迸發。其實幼兒對于逛京城的興趣點特別多,但最后將“北京的變化”作為探究重點,原因有二:第一,幼兒對于北京原來的模樣很感興趣,總想體驗一下老北京生活;第二,幼兒很難體會到當前便利生活的來之不易。于是,為了讓他們能夠感受如今北京的美好,我們經過商討確定將“變化”作為“逛京城”的重點?;诖?,幼兒結合計劃開始分組逛北京,通過觀察、體驗、訪問等方式發現北京的變化,嘗試運用思維導圖、照片、視頻、音頻、帶回來的實物等多種不同方式向同伴展現自己收集來的資料,分享自己的成果。二是確定自己的辦展內容——通過定展,激幼兒進一步活動愿望。通過分享,幼兒對于新老北京的變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內容過多,難以一一展示。對此,孩子們決定在幼兒園的講堂辦一場“最美北京展”。在辦展之前,孩子們向最終展示對象——和美小鎮的鎮民們征詢意見,通過投票的方式找出鎮民們最想了解北京五個方面:國慶慶典的變化、北京小吃、北京建筑、交通發展、玩具的變化。
愛的行動—群策群力“展”北京:投入主動學習 一是最美北京展。結合大班幼兒的主要學習方式——合作化的共同學習,將幼兒劃分為工作小組(宣傳組、講解組、場地組、后勤組、票務組)。起初,幼兒對此項內容很感興趣,勁頭十足,但遇到問題后堅持性與條理性不夠。對此,我們要求幼兒完成“任務日歷記錄表”,以此提高他們的任務完成度。值得一提的是,宣傳組的幼兒在宣傳講堂的過程中出現了講堂購票率低的問題時,教師帶領幼兒一起分析原因,發現只通過宣傳海報進行宣傳是遠遠不夠的,全園幼兒知曉率太低。結合生活經驗,幼兒想到可以通過拍攝宣傳廣告在全體幼兒來園時滾動播放的方式,將講堂推出的“最美北京展”告知更多的幼兒。二是和美小鎮暢游日宣講。和美小鎮——最美北京主題活動的平臺。在講解組準備講稿的過程中,一名幼兒每天晚上都堅持在家練習解說詞,不通順的地方反復修改,在修改調查中,她了解了我國科技的強大。在暢游日當天,最開始她解說的聲音有些小,但她越說越自信,聲音也越來越大。當講到“有一種速度叫中國速度,有一種驕傲叫中國高鐵”這句解說詞時,她眼中充滿驕傲與激動的淚光。
愛在身邊—為你代言“愛”北京:發現成長力量 本階段活動是對愛國精神的一種升華,通過前面一系列活動的開展,幼兒在感受北京文化底蘊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中,了解了北京的發展變化,感受了祖國的強大。幼兒在逛北京的過程中,深深感受到了很多人為北京的美好所付出的努力,學會了從身邊小事做起,從自己能做的事情做起,在幼兒園、家中、外出時做到垃圾分類、尊老愛幼等禮貌行為。他們的變化也深深地影響著家長,家長驚嘆于孩子強烈的愛國情懷和為宣傳北京所付出的努力。以小帶大,家長也明白了只有無數個美好的小家才能湊成完美的大家(國家),并愿意為創建文明北京城一起努力。隨著冬奧會的順利開展,我們的民族自豪感變得更加強烈了,孩子們明白了原來北京不光是我們的,也是世界的。因此,我們要更愛我們的祖國、更愛我們的北京,讓北京變得越來越好。
活動總結
在幼兒學習探索的過程中,同伴的肯定、教師的積極評價、家園的配合,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幼兒大膽嘗試、積極的探索,在本次活動中更是展現了突出的效果。一是幼兒認知經驗方面,能夠通過與同伴的合作學習中感知自己的成長、感知到同伴的謙讓和配合,感知到祖國的強大,進一步了解北京的發展變化。二是幼兒情感升華,活動后幼兒能夠學會從身邊小事做起,從自己能做的事情做起,他們懂得了正是因為能做好這一件件的小事才能讓我們的北京變得更加美好,讓我們的祖國變得更加強大,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不僅如此,整個主題活動的開展也有很明顯的教學特色。一是巧妙設計——回歸兒童本真。此次主題活動的巧妙之處在于把抽象的活動內容,轉換成孩子最真實的體驗,在逛北京、展北京的過程中感受北京的變化。二是有效支持——回歸教育本質。活動內容的推進追隨幼兒興趣,活動中關注滲透式教育,增強活動的延續性、深入性。三是主題定位——回歸中國視野,立足幼兒所生長的社會文化環境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啟蒙,開展活動從幼兒視角出發,密聯幼兒生活經驗,通過體驗、感知、滲透等方式使北京精神在孩子身上扎根。
同時,在此次活動中,我們也感動于幼兒成長的美好,感動于他們身上的愛國熱情,感動于他們在活動中的執著精神,這些讓我們深深地體會到了“少年強則國強”。
(文/ 劉微 李霞)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民族的血脈和人民的精神家園。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因素之一,是中華文化情感與價值觀的體現。加強傳統節日教育不僅有利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更有利于培養幼兒的民族認同感與歸屬感,激發幼兒的民族精神,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確立主題時追隨幼兒的興趣
結合中秋節活動,大班組開展了以中秋為主題的和美小鎮活動,通過與幼兒的交談我們發現他們對于中秋節賞月、吃月餅的習俗有一定了解,但是中秋節習俗不止這些。對此,我們請幼兒回家搜集有關中秋節習俗的資料,從而發現中秋節原來有很多的習俗,南北習俗也不一樣。班里的幼兒李錦瑭還通過觀察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中秋節也要掛燈籠?跟新年掛的燈籠有什么不一樣呢?她的這個問題一下子引發了班中其他幼兒的思考和興趣,他們紛紛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基于此,我們抓住幼兒的興趣點,決定開展“張燈結彩過中秋”傳統節日主題活動。
開展主題時追隨幼兒的學習方式
以分組調查的方式,組織幼兒開展“花燈的秘密”調查 為了激發幼兒完成任務的意愿,我們根據幼兒的發展需要,調整布置任務的方式,以幼兒為主體,和他們一起討論想要調查有關花燈的一些問題,再將問題按照制作類、人文類、探究類、認知類進行分類,幼兒自愿選擇不同類的問題進行分組調查。在幼兒分享完自己的調查結果后,大家圍繞人文類問題“花燈為什么會亮”展開了深入探討。負責這組問題的幼兒分享了自己的答案:“花燈亮是因為里面有電燈泡,古代是用蠟燭才讓燈籠亮起來,還有的燈是用熱氣發亮?!庇谑?,立馬有反駁的聲音響起:“如果我們用蠟燭讓燈籠亮起來,如果刮風,燈就滅了,而且也會著火,不安全?!庇變旱挠懻撨M入了高潮,于是我們帶領幼兒一起搜集能夠讓燈亮起的方法,并發現電子燈泡是一種很方便的工具。在搜集的過程中,幼兒還發現圖片中燈籠的亮度不一樣,便產生了新的問題——“怎樣才能讓燈籠變得更亮?”對此,幼兒紛紛提出“換一個大燈泡”“把燈籠做大些”等猜想,并嘗試就自己的猜想進行驗證。幼兒對探究這個問題具備了“燈籠需要燈泡才能亮起來”的已有經驗,教師便利用材料和同伴對其探究行為提供支持,材料包括幼兒收集到的各種小燈泡、電線、電池。在驗證的過程中,經過不斷嘗試和調整,幼兒發現連接電路需要注意正反,并最終梳理出“用到的電池號數越大,小燈泡越亮;用到的電池節數越多,燈泡越亮”的經驗。
通過投票統計的方式,帶領幼兒選出最喜歡的花燈 通過海馬測評,我們了解到班級幼兒普遍藝術欣賞能力較弱。基于此,我們組織幼兒在完成燈籠造型的設計后,圍繞各種花燈進行欣賞、討論,說說自己為什么喜歡這盞花燈。結果顯示,大部分幼兒都喜歡小兔子造型的燈籠,給出的原因有很多,如“喜歡動物,所以喜歡動物造型的燈籠”“這個燈籠造型很有特點”“這個燈籠的顏色特別好看,里面還有粉色的小花做裝飾”等等??梢姡變夯径紩@自己的興趣、花燈的顏色、花燈的造型三方面進行欣賞和討論,實現了“樂于收集有關美的物品或向他人介紹所發現的美的事物”的活動目標。
通過制定計劃的方式,引導幼兒制作自己的花燈 與小班、中班幼兒“在行動中進行思考”的特點相比,大班幼兒已經有可能在行動之前對自己要做的事情有一個大致的想法,其行為少了一些盲目性,多了一些目的性和計劃性。這個階段的幼兒已經能夠對較長時間的活動進行比較全面的計劃和安排。所以,對于大班幼兒做事計劃性培養的重點就在于擴展制定計劃的范圍,進一步完善計劃,使計劃更趨于合理。對此,教師可以在幼兒制定計劃的基礎上,引導其分析計劃的條理性和周全性,從而逐步提高制定計劃的水平。為此,在每個幼兒都就制作燈籠制定了計劃的基礎上,我們組織幼兒進行分享和討論。大家都對典典小朋友想要制作水果燈籠的計劃很感興趣,蘇蘇小朋友還提出了自己的疑問:“你要制作的是水果造型的燈籠,還是就用水果制作燈籠呢?”對此,典典并沒有想好,但之后在媽媽的幫助下,將自己的計劃調整為“制作柚子燈籠”。
通過用相互評價的方式,引導幼兒學習他人的優點 典典在媽媽的幫助下制定出了合理的制作柚子燈籠的計劃,并完成了制作。但周一大家都將自己制作完成的燈籠帶到幼兒園時,典典卻發現自己的燈籠與其他小朋友各種不同造型的紙燈籠都不一樣。在分享自己制作的燈籠過程時,典典突然情緒爆發,原因是覺得自己制作的燈籠不好。于是,我們抓住這個機會,將分享主題由原本“燈籠制作過程”調整為“說說我的漂亮燈籠”,請幼兒圍繞著“我的燈籠哪里漂亮”進行分享。但典典還是不愿意進行分享,同伴蘇蘇便在一旁說道:“典典,你的燈籠多奇特,它有香味,我們的都沒有香味。”聽完這句話后,典典的情緒平復了很多,但也只是上臺簡單介紹了自己的燈籠,并責怪媽媽沒有幫他把燈籠做好。
見此情形,我們與典典進行了交談。首先以情感帶入,問典典:“你覺得媽媽為什么會幫助你一起制作柚子燈籠呢?”他當時并沒有回應,然后,我們又追問:“你覺得你的燈籠不好在哪里?”這個時候,典典說話了:“笨媽媽做的柚子燈籠現在都變成什么樣了?”(縮水了的燈籠)“但是,蘇蘇卻覺得只有你的燈籠有香味,還有其他小朋友想知道你這個燈籠上的五角星心形造型是怎么做的呢?”聽到老師的話,典典開始意識到自己燈籠的獨特性,并表示要告訴蘇蘇和其他小朋友燈籠的制作方法。在分享完燈籠的做法后,很多小朋友都表示很喜歡他的燈籠,因為這個燈籠是所有燈籠中最奇特的。
活動結束后,教師也圍繞典典這件事和孩子們進行了一次交流,內容并不局限于“燈籠哪里美”,而是“正是因為爸爸媽媽愛你,才會協助你一起做出美麗的燈籠”,以此引導幼兒理解在自己美麗的燈籠背后蘊含的是爸爸媽媽的愛。
總之,在一次次活動中,我們充分意識到傳統節日是中華文化情感與價值觀的體現,在文化傳承方面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時,加強傳統節日教育不僅利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更有利于培養幼兒的民族認同感與歸屬感,激發幼兒的民族精神,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文/劉瑩 郝思佳)
(作者單位:北京市通州區教工幼兒園)